血液流變學電子教案課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血液流變學,電話:18090873025(鄭),選修課,,1 勾股定理 2 微生物的存在3 三大運動定律 4 物質的結構5 血液循環(huán) 6 電流7 物種進化 8 基因9 熱力學四大定律 10 光的波粒二象性,,塔米姆·安薩利 著作(10 Great Scientific Discoveries)《人類最偉大的十個科學發(fā)現》,,上篇 血液流變學的理論基礎,中篇 血液流

2、變學的檢測方法,下篇 血液流變學的臨床應用,(第一章~第五章),,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血液流變學的物理基礎,第三章 血液的流變性,第四章 血細胞的流變性,第五章 微循環(huán)的流變性,內容,第一章 緒論,1.了解血液流變學發(fā)展簡史。,2.了解血液流變學研究內容及其分類。,3.掌握生物流變學和血液流變學概念。,學習要求:,4.了解血液流變學發(fā)展趨勢。,,一、血液流變學發(fā)展簡史,二、血液流變學研究內容及其分類,三、血液流變學

3、發(fā)展趨勢,本節(jié)內容:,一、血液流變學發(fā)展簡史,古埃及的放血療法,古巴比倫建筑成就,,血液是怎樣流通的呢?,17世紀,英國解剖學家、醫(yī)生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 1628年出版了《心血運動論》。,,1661年,意大利解剖學家、科學家 馬爾比基(Marcello Malpighi) 首次觀察到毛細血管。,1675年 紅細胞變形 ——最早的關于血液流變的現象,,,——血液流變學的理論基礎

4、,,1687年 牛頓粘滯定律,1840年 泊肅葉定律,,1948年科普利(Copley)首次提出“生物流變學”(Biorheology)。,1920年美國物理化學家Bingham提出流變學(Rheology)概念。,1951年 Copley首次提出“血液流變學”(Hemorheology)。,,現代 CAP1000+/CAP2000+高剪切錐板粘度計,1961年 錐板旋轉粘度計,,,1966年第一屆國際血液流變學協會在冰島召開,19

5、69年第二屆更名為“國際生物流變學協會”.,1962年《生物流變學》(Biorheology)創(chuàng)刊.,,1972年召開第一屆國際生物流變學學術會議.,1981年 創(chuàng)辦了國際生物流變學會刊. 《臨床血液流變學》(Clinical Hemorheology),,2005年5月31至6月3日,第十二屆國際生物流變學大會暨第五屆國際臨床血液流變學大會在重慶市隆重召開。,與時俱進,關注人類健康,ICB和ICCH是國際生物流變學及臨床血液流變學

6、領域的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猶如生物流變學領域的奧林匹克。,,1964年李志山、陳文杰首次報告了人體甲襞微循環(huán)觀察的結果。,我國的情況:,起步很晚,,但發(fā)展很快:,《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微循環(huán)學》雜志,《微循環(huán)技術》雜志等等.,《中國微循環(huán)學》雜志,二、血液流變學研究內容及其分類,流變學,是研究物質在應力的作用下流動與變形的科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生物流變學,→血液流變學,流變學概念:,,是研究生物機體內的流變現象和構成生物機體的物

7、質的流變特性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意義的學科。,(一) 研究內容,1.生物流變學,通過特定的、較簡單而又易于精確控制的活體(離體)實驗,從力學的一般原理出發(fā),,,,生物流變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建立半經驗關系,借助連續(xù)介質力學的一般性原理,建立本構方程。,,,,如何無損地取樣,再在實驗過程中保證試樣能近似地處于原生理條件之下,是離體實驗成敗的關鍵,也是生物流變學研究的難點。,生物流變學研究的難點:,,概念:是研究血液及其組分以及與血液相接觸的

8、血管的流變性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學科。,2.血液流變學,提出了血液粘滯異常(高或低)綜合征: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HCT、紅細胞的變形性與聚集性、血小板PLT的聚集與粘附等。,血液流變學在臨床醫(yī)學中的應用:,血液流變學檢測指標在疾病診斷和防治中的應用.,是研究微循環(huán)的基礎.,,研究對象 遵從規(guī)律 公式流體力學彈性力學流變學,流變學與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的區(qū)別,牛頓流體,牛頓粘滯定律,彈性體剛體,胡克定律,粘彈體,無

9、統一規(guī)律,本構方程,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現代技術手段在血液流變學中的應用,課外知識介紹:,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材料表面的原子排列.,可以直接觀察:,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質等分子的原子布陣.,細胞結構,如紅細胞的大小、形狀、變形性.,某些生物結構,

10、如生物膜、細胞壁、血管壁等的原子排列.,材料表面的原子排列.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質等分子的原子布陣.細胞結構,如紅細胞的大小、形狀、變形性.某些生物結構,如生物膜、細胞壁、血管壁等的原子排列.,,諾貝爾獎: Ernst Ruska,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魯斯卡,葛.賓尼,海.羅雷爾)分別因為發(fā)明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而分享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掃描隧道顯微鏡拍下的D

11、NA,高序石墨原子,,,,納米算盤,硅表面,鑲嵌了48個Fe原子的Cu表面,48個Fe原子形成電子圍欄,圍欄中的電子形成駐波,,,,,,,(二)血液流變學的分類,1.宏觀血液流變學 2.細胞流變學 3.分子血液流變學4.臨床血液流變學,,三、血液流變學的發(fā)展趨勢,(1)宏觀、微觀,細胞水平、分子水平.,日本岡小天的八個課題.,(2)重視基礎研究、臨床醫(yī)學研究和應用.,(3)和其他學科相結合,擴展到生命科學的許多領域.,國

12、際總趨勢:,國際流變學會提出的20個專題.,1840年,提出了_ _定律,闡述了均質流體在圓管中流動時,流量、壓力和阻力之間的關系,并和_ 定理一起奠定了血液流變學的基礎。,泊肅葉,牛頓粘滯,選擇題、填空題,小結:,1948年第一屆國際流變學大會在荷蘭召開,科普利(Copley)首次提出了 _ 概念。1951年在美國物理學會第二十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