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乳腺癌微小轉移灶的檢測及其意義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原發(fā)性乳腺癌微小轉移灶的檢測及其意義,,概述,乳腺癌為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31%), 死亡率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1996)。全世界每年死于乳腺癌約120萬。惡性腫瘤細胞轉移是主要致死因素。,轉移途徑:,血行轉移淋巴道轉移局部浸潤擴散臨床出現(xiàn)遠處轉移病人,80%有骨及骨髓(BM)轉移,目前臨床應用檢查方法難以查出微小轉移癌灶。 常規(guī)病理檢查(RPE)腋淋巴結陰性病例術后5年內遠處轉移發(fā)生率20%-30%。

2、準確檢測LN或BM微轉移有助于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后。,1.淋巴結微小轉移灶的檢測,1.1 微小轉移灶的定義,Huvos (1971): 2mm直徑,首先引入微轉移概念。Fisher (1978): 1.3 mmBlack (1980): <受累淋巴結的20%。,1.2 微小轉移灶的檢測方法及檢出率,連續(xù)組織病理切片檢查(Serial Sectioning)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3、分子生物學檢測,1.2.1連續(xù)組織病理切片檢查,連續(xù)切片檢查H&E染色比RPE增加微轉移檢出率7%-33%。根據切片間隔的不同,結果有很大差異。,Ludwig小組:將LN分成6個層次,每層取6張3?m切片,提高檢出率9%。Pickren: 間隔12?m連續(xù)切片,97例中發(fā)現(xiàn)24例(22%)。Fisher:間隔5?m,每4張取1張行H & E染色,78例中檢出19例(24%)Saphir & Amr

4、ommin:無間隔連續(xù)切片,每兩張檢測1張,30例中檢出10例(33%)。,缺點,工作量繁重, 臨床難以常規(guī)應用。,1.2.2 免疫組化染色,IHC應用不同MoAb檢測乳腺癌LN,10%-23%陽性,提高檢出率14%-17%。浸潤性小葉癌檢出率更高些。 連續(xù)切片再行IHC檢測,隱性癌灶檢出率會更高。McGuckin(1996)每100 ?m切取4張切片行IHC,208例查出53例(25%),其中67%轉移灶最大直徑

5、<0.5mm。,缺點,工作量大價格昂貴需要有經驗的病理醫(yī)師結合細胞形態(tài)才能確診,1.2.3 分子生物學檢測,RT-PCR技術檢測腫瘤細胞中特定標志物mRNA水平的表達,用于乳腺癌微轉移灶的檢測。 應用PCR方法最早報道于1988年對CML的監(jiān)測,對實體瘤始于1991年對PB中MM細胞的檢測。,RT-PCR檢測敏感性,Wang(1994):107淋巴細胞中檢測出3個MM細胞。Mattano(1992): 107正常

6、細胞中檢測出1個成纖維細胞瘤細胞。Noguchi(1994):106淋巴細胞中檢測出1個MCF-7細胞。Schoenfeld(1997):106正常BM細胞中檢測出1個乳腺癌細胞。,PCR比IHC方法敏感10-100倍,成為目前檢測乳腺癌LNM最敏感的方法之一。 在RPE-的LN中發(fā)現(xiàn)9%-38%的微轉移。,2.骨 髓微轉移灶的檢測,2.1 BM微轉移灶的定義,臨床現(xiàn)有檢查手段,包括X-r

7、ay,骨掃描,ALP和羥脯氨酸(hydroxyproline)檢測等均未能發(fā)現(xiàn)的轉移灶即為微轉移。此時處于骨基質尚未出現(xiàn)破壞的亞臨床階段。,2.2 BM微轉移灶的檢測方法及檢出率,常規(guī)細胞學檢查IHC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測,2.2.1 常規(guī)細胞學檢查,無BM轉移臨床癥狀的病例,常規(guī)細胞學檢查陽性率甚低。雖然多點BM穿刺活檢是檢測BM轉移瘤的有效方法,但對微小轉移灶的檢測價值仍很有限,其最高陽性率為3.6%(Mattano,1992),2

8、.2.2IHC染色檢測*敏感性,Osborne(1989): 2×105 BM細胞檢出1個MCF-7細胞,檢出率達95%,而常規(guī)細胞學檢查全部陰性。Molino(1991):利用三種不同方法(形態(tài)學、IHC 和流式細胞)檢測BM中的MCF-7細胞,結果:,* IHC:檢測陽性濃度0.00025%(1:4×105)* 行態(tài)學分析:檢測陽性濃 度0.05% (1:2×103)* 流式細胞分析:檢測陽性濃

9、度0.2%(1:5×102)作者認為IHC染色,無論是敏感性還是特異性方面均優(yōu)于其它兩種方法。,*標本采集,骨穿多于手術當日麻醉后進行,可選胸骨、雙側髂前上棘或雙側髂后上棘等單或多部位穿刺。抽取5-10ml骨髓液,經Ficoll-Hypoque液離心分層,吸取L-c層洗滌后涂片,針對特異性抗原行IHC檢查。,*檢出率,IHC技術用于乳腺癌BM微轉移的檢出率為16-48%。Singhal(1994):對116例腫瘤切檢后病人

10、行BM穿刺,微轉移陽性率為32%;260例未曾切檢的病人陽性率為39%,二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Diel(1992):證實手術前和手術后微轉移陽性率亦無顯著性差異。,*不足之處,IHC技術檢測乳腺癌BM微轉移,雖然診斷陽性率大大提高,但也有其局限性。某些正常BM細胞,如淋巴類上皮細胞等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交叉反應,以及腫瘤細胞表面抗原表達的不均一性,均可能影響對轉移細胞的正確評判。,2.2.3 RT-PCR方法檢測,Schoenfeld(1

11、996):對IHC和RT-PCR兩種方法進行比較,IHC檢出1/105 MCF-7細胞,而RT-PCR為1/ 106。4例乳腺原位癌有1例(導管原位癌)IHC和RT-PCR均發(fā)現(xiàn)BM及血液中存在微轉移,經仔細檢查切除之病灶結果發(fā)現(xiàn)有微浸潤(Micro-invasion)存在。此例進一步證實乳腺癌具有早期播散特性。,Kruger等(1996)報道利用RT-PCR技術,骨髓微轉移的檢出率為41.7%。 Eaton等(1997) 報道,先用

12、免疫磁珠法分離癌細胞,再結合RT-PCR(Immunobead RT-PCR),檢測乳腺癌外周血中的瘤細胞,結果能由106白細胞中檢出1個瘤細胞,其敏感性與單用RT-PCR相仿。,* RT-PCR特異性:,聯(lián)合southern雜交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微轉移的檢出率。但SCH(1994)報道利用巢式(nested)PCR進行兩步擴增,結果在正常淋巴結中亦出現(xiàn)CK-19表達,說明某些正常非上皮細胞亦可能有內源性CK-19 mRNA模板的極低水

13、平表達,故一味追求敏感性會導致特異性的降低,而以40輪PCR擴增聯(lián)合southern雜交為宜。,3.聯(lián)合檢測淋巴結和骨髓的微轉移,淋巴結和骨髓聯(lián)合檢測可更加全面地了解腫瘤的微轉移情況,為此,我院于1998年3月~11月,采用RT-PCR并Southern雜交方法,以CK-19為標志物,對54例可手術原發(fā)性乳腺癌病人的BM標本進行了微轉移的檢測,其中聯(lián)合檢測了35例病人的LN和BM。,,4.用于檢測轉移腫瘤細胞的生物學標志物,欲檢

14、測轉移腫瘤細胞,需利用能區(qū)別于轉移部位組織而腫瘤細胞特異表達的生物學標志物。如MM中酪胺酸酶(Tyrosinase)基因的表達,前列腺組織中PSA的表達等。遺憾的是截止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乳腺組織特異性標志物,盡管Maspin基因對乳腺組織較為“特異”,但其在乳腺外轉移部位僅有20%~35%的表達。,* CK-19:研究最多。實際上,細胞角蛋白并非乳腺癌特異表達蛋白,其為主要表達于上皮類細胞的一組蛋白質(CK-1?CK-20),以CK-19在正

15、常上皮細胞和上皮性癌細胞的表達最為特異。? Brown等(1995)在非上皮組織中分別檢測了CK-8、CK-18、CK-19的mRNA,結果顯示,在廣泛的不同種類非上皮組織中均有CK-8和CK-18的表達,而CK-19表達陰性。,幾乎所有正常上皮細胞、上皮性腫瘤均有CK-19表達,,而非上皮來源的細胞通常不表達。? Bartek等于1985年即用CK-19 MoAb檢測其在乳腺組織和腫瘤中的表達。以后有多篇報道采用IHC或RT-P

16、CR等不同手段對不同組織進行了CK-19的檢測。,? Kwaspen(1997)實驗證實CK-19單抗RCK108與其它角蛋白抗體相比具有高度敏感和分布廣泛的特性,可用于常規(guī)處理石蠟切片上皮性腫瘤的檢測。,? EGP-2:是上皮細胞的又一標志基因,幾乎所有上皮來源的腫瘤均表達EGP-2,而非上皮來源的腫瘤,如淋巴瘤、間皮瘤、神經母細胞瘤和MM等則無表達。已有數(shù)篇應用單抗MoC-31檢測SCLC骨髓、外周血及胸水中的癌細胞。De Graa

17、f(1997)等研究顯示四種乳癌細胞系均有EGP-2基因的高表達,故EGP-2基因亦有望用于乳腺癌微轉移灶的檢測,?多形表皮粘蛋白MUC1:是又一檢測乳腺癌微轉移的生物學標志物,其為一種高分子糖蛋白,主要存在于某些上皮性組織和器官中,如乳腺、胰腺、卵巢和結腸等,特別是在所有正常及癌變組織中均表達,而在間葉組織中不表達。但有報道檢測CK-19基因表達比MUC1敏感10倍。,? c-myc和PIP:c-myc 為一種與腫瘤發(fā)生有關的原癌基因

18、(proto-oncogene),與腫瘤分化及DFS、OS密切相關。PIP(催乳激素誘導蛋白),為一種與乳腺癌相關的蛋白質。? 其它:上皮膜抗原(EMA)、?-HCG、CEA 、EGFR 、BRCA1 、BRCA2等。,5.微小轉移灶檢出的臨床意義,5.1淋巴結,早期研究認為,微轉移對患者的生存無任何不利影響,這些小的腫瘤細胞巢無臨床意義,以至于普遍認為尋找這些微小轉移灶徒勞無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原有的觀點難以立足。,Rose

19、n:T1病人,轉移灶直徑<2mm,經10年隨訪,DFS、OS均會縮短,而對T2期病人則影響不著。 Claton & Hopkins:也認為小的淋巴結轉移灶對病人的影響取決于原發(fā)腫瘤的大小。 De mascard:單個轉移細胞,對病人的復發(fā)和生存期均存明顯差異。,近十五年的大宗病例報道中(>100例)均顯示隱性轉移灶能夠影響DFS或OS 。其中Ludwig小組的報道為第一篇大宗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有微轉移的病人五年FD

20、S下降16%,OS下降9%。迄今為止,Hainsworth等于1993年報道應用IHC方法檢測LN微小轉移灶的病例數(shù)最多,共檢測了343例RPE-者,結果陽性率占12%,其五年FDS下降28%。而另一組報道十年OS下降25%,轉移灶僅為0.2mm亦對生存期產生影響。,有生存差異的報道均為大宗病例(147~921),且隨訪期至少6年。Rosen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淋巴結有微轉移的病人與淋巴結檢測陰性病人生存率的比較,隨訪6年雖無差異,但隨訪10

21、年,有轉移的病人其生存率明顯降低,而與具有明顯轉移灶病人的結果相一致,提示欲判定微小轉移灶對病人預后的影響至少需要觀察10年以上。,5.2 骨髓,Sharp等將乳腺癌病人骨髓中分離出來的癌細胞于體外培養(yǎng),結果其可形成克隆,接種裸鼠亦可形成腫瘤。提示臨床檢測乳腺癌病人骨髓微轉移對預測復發(fā)、轉移可能具有重要意義。,Cote等檢測49例I、II期乳腺癌病人,骨髓微轉移檢出率為37%,其中I期為23%,II期為38%,ALN-者為27%,ALN

22、+者為41%。平均隨訪29個月,共有12人(24%)出現(xiàn)復發(fā),BM轉移最多(6例),其次為肝臟(3例)。BM微轉移陽性者復發(fā)率為33%,而陰性者僅為3%。若與LN轉移情況相結合,均陽性者,兩年復發(fā)率為42%;均陰性者無復發(fā),差別非常顯著。,Mansi等檢測350例可手術乳腺癌病人,BM微轉移陽性率25%,且與腫瘤大小、腫瘤周圍血管受侵及ALN轉移情況有明顯相關性,經6年隨訪,微轉移陽性者,復發(fā)率為48%,而陰性者為25%。再次證實BM微

23、轉移陽性的乳腺癌病人,遠處轉移率高,總生存期縮短。,Molino等報道,對109例I、II期乳險腺癌病人于手術前或手術后2?4周行BM穿刺檢測微轉移,結果陽性率31.1%,BM微轉移與腫瘤大小、ALN轉移、月經狀態(tài)、和ER情況等因素比較,未發(fā)現(xiàn)明顯相關性,且對病人無病生存期(DFS)和總生存期(OS)的影響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作者亦認為這種結果可能與隨訪時間短(3年)有關。,Results of bone marrow biopsy i

24、n 128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stage I-II(Landys, etal. Breast Cancer Res & Treat),骨髓及血液中少量腫瘤細胞的檢測,對近年來開展的高危乳腺癌自體骨髓移植(ABMT)或外周血干細胞移植(PBSCT)亦有實用價值,如果這些治療用細胞中混有腫瘤細胞,無疑將影響其治療效果。,*PCR陽性結果的意義,時間短,無定論。亦有人認為,LN作為

25、正常和腫瘤性上皮細胞的清理部位,陽性信號可能僅代表免疫系統(tǒng)清除和過濾循環(huán)中腫瘤細胞的一種功能反應。這樣可能導致PCR反應特異性的降低,如何區(qū)別這種淋巴結中非轉移PCR陽性信號有待進一步探索。,小 結,近十余年來,隨著檢測手段的進步,LN或BM微轉移的檢出率明顯提高。盡管各家報道不盡一致,但多數(shù)認為其與乳腺癌的預后、復發(fā)、轉移有明顯的相關性,可作為一種有效的預后指標,結合其它因素,確定出具有早期復發(fā)、轉移危險的高危人群

26、,在其發(fā)展為臨床轉移之前,給予積極輔助治療,從而渴望降低乳腺癌病人的復發(fā)、轉移率,提高生存率,延長生存期。,同時,又能使部分低危險(微轉移陰性)病人免于不必要的化療造成的痛苦。骨髓微轉移檢測,尚可作為判定輔助治療療效的指標,亦可作為術后病人隨訪過程中預測復發(fā)、轉移的依據。,誠然,并非骨髓微轉移的存在預示將來定會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尤其是檢測中發(fā)現(xiàn)的極少數(shù)腫瘤細胞(如IHC發(fā)現(xiàn)的單個腫瘤細胞),因為轉移形成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至少表明其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