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丸和人參歸脾丸的比較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補中益氣丸和人參歸脾丸的比較補中益氣丸和人參歸脾丸的比較姓名:孫明倫班級:08級中醫(yī)學4班學號:08501203輔導教師:張慧敏摘要:根據(jù)補中益氣和人參歸脾的藥物組成,功效主治方解,病案等探討補中摘要:根據(jù)補中益氣和人參歸脾的藥物組成,功效主治方解,病案等探討補中益氣和人參歸脾治療疾病時的側(cè)重點。益氣和人參歸脾治療疾病時的側(cè)重點。關鍵字:補中益氣關鍵字:補中益氣氣虛氣虛血虛血虛側(cè)重側(cè)重辯證辯證應用應用補中益氣丸和人參歸脾丸都是比較早出現(xiàn)

2、的中成藥,雖同屬于補氣藥都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但是應用的側(cè)重點有一定的區(qū)別下面我要論述的是補中益氣和人參歸脾鑒別用藥。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著《東垣十書》脾胃論中,它具有益氣升陽,調(diào)補脾胃的獨特功能。本方適用于中氣不足,清陽下陷,食欲不振,氣血兩虛等引起的各類疾病。[組成與用法]黃芪1.5克,病甚勞役,熱甚者3克甘草炙1.5克人參去蘆1克;有嗽者去之當歸身酒焙或曬干0.6克橘皮o.6克升麻0.61克柴胡0.6―1克白術1克水煎去滓,遠食一

3、次熱服。[功效與主治]調(diào)補脾胃,益氣升陽。主治飲食勞倦所傷,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熱飲,少氣懶言,或飲食無味,體倦乏力,動輒氣喘,舌淡苔白,脈虛軟無力,以及子宮脫垂、脫肛,久瀉久痢等證。[說明]補中益氣湯所主病證,皆飲食勞倦所傷,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居中州而連通上下,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脾胃健旺,才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源源不斷地化生氣血。脾胃損傷,中氣虛弱,則升降失常,化源不充?!秲?nèi)經(jīng)》云:“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

4、也”。脾胃氣虛,清陽不能外循皮膚分肉之間,溫分肉、肥腠理而衛(wèi)外,故不任風寒;衛(wèi)陽不固,則營陰不守而外泄,故自汗。中氣虛而不升,清陽不得上養(yǎng)清竅,故頭痛;谷氣下流,郁遏下焦陽氣,陰火上騰而乘土位,故煩熱。土為金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少氣懶言,動輒氣喘。脾主四肢,“脾病則倦怠嗜臥,四肢不收”,故體倦乏力,不耐勞累。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失運,津液不得輸布上承,故飲食無味,渴喜熱飲。清陽下陷,脾失升攝,故子宮脫垂、脫肛或久瀉久痢。本

5、證頭痛、惡寒、身熱,皆以時發(fā)時止為特點,與傷寒頭痛、惡寒、發(fā)熱貌似而實異。其頭痛,每天晨起即感昏暈,或空脹,或悶痛,活動后自止,勞乏后加重,不似外感頭痛之常作不休;其惡寒,就溫或得衣被即可自解,與傷寒惡寒雖近火而不減者不同;其身熱,勞乏則劇,得熱躁煩,遇冷反寒,與傷寒發(fā)熱惡寒并見者有別。病因不同,治法迥異,臨證須當明辨。所以李東垣說:門,用以固腸收斂。用法:每次大便后熏洗脫出的肛門,以藥棉托回塞入肛門內(nèi),伏臥2h方能活動,最好臥床休息,

6、該患者共服湯藥15劑痊愈。3老年人長期便秘患者,男,73歲,城鎮(zhèn)居民,1998年11月初診。主訴:大便秘結(jié)不暢,6~7天1次,脘腹痞滿,腹脹喜按,食欲不振,時有嘔逆,按胃腸實滿,消化不良治療無效。伴有氣短乏力,已1年余。證見:面色萎黃無光澤,體質(zhì)虛弱,言語無力,舌質(zhì)淡無苔,脈虛弱無力。治法:補中氣,健脾胃。方藥: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黃芪35g,焦白術25g,陳皮10g,升麻5g,柴胡15g,黨參25g,甘草15g,當歸15g,半夏10g

7、,砂仁10g,大棗5枚。服法:3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口服。二診:服藥后痞滿好轉(zhuǎn),食欲稍有增加,嘔逆止,大便每天1次,舌無苔,脈滑,上方加山藥20g,干姜10g,以增加健脾溫中之力。又服藥10劑基本治愈。人參歸脾丸治療心悸失眠,崩漏下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的丸劑中成藥。方劑來源于《濟生方》,原名歸脾湯。方中以人參為主要藥物,且改湯劑為丸劑,故名。藥物組成人參120克,甘草108克,黃芪、當歸、龍眼肉、白術、茯苓、酸棗仁各84克,木香、遠志各30克

8、。功能分析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補脾益氣;當歸、龍眼肉補益心脾,養(yǎng)心安神;茯苓、酸棗仁、遠志補心血,益心氣,安心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養(yǎng)血補心,益智安神之效。主治病證主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盜汗虛熱,不思飲食,神疲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緩;脾不統(tǒng)血,癥見大便下血,崩不止,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歸脾湯始載于宋代嚴用的《濟生方》,用治思慮過度勞傷

9、心脾,健忘怔忡之證。元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對此方主治的癥證有所增加,在原方主治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脾不統(tǒng)血之吐血下血之證。明代薛己《校注婦人良方》在歸脾湯原來的組成中又增加了當歸、遠志兩味,沿用至今。清代汪庵《醫(yī)方集解》更擴充其治療范圍,用于驚悸、盜汗、食少、婦人經(jīng)帶、腸風崩漏等證?,F(xiàn)為服用方便,將湯劑改為丸劑??梢姡藚w脾丸是歷代醫(yī)家通過臨床實踐而逐步完善起來的。西醫(yī)診為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貧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