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下福建省杉木碳計量模型、預估及應用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0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界關心的熱點問題,對森林碳計量的研究也備受關注。森林碳計量是指在一定的時限內和給定的地域內,對不同森林類型碳貯存量與碳流通量進行估算,其中森林碳儲量及碳匯能力是碳計量研究中的關鍵點。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氣候變化對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日益突出。因此,積極主動地參與林業(yè)碳計量并進行相關研究對我國的生態(tài)、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杉木(C

2、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國重要的用材樹種,栽培歷史悠久,不僅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用材林,而且在調節(jié)碳平衡、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我國已經積累了大量有關杉木的基礎研究數(shù)據,但是由于數(shù)據來源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對杉木碳計量的研究結果還存在較大差異。眾所周知,森林碳計量的測定非常困難,而且耗時費力,確定一種行之有效而又準確的調查預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

3、此利用已有的廣泛可靠的杉木碳儲量(生物量)研究數(shù)據,嘗試建立精度高,適用廣的碳計量模型或方法能大大減少測定立木碳含量和林分碳儲量的外業(yè)工作。只要通過測定一定數(shù)量樣木、樣地碳儲量(生物量)的數(shù)據,建立模型后就可以在同類的林分中結合相應的林分調查數(shù)據來估計單株碳含量或是整體林分碳儲量。不僅如此,在大尺度的研究上還能充分利用這些模型結合已經有的森林資源清查體系,通過尺度換算外推對區(qū)域內杉木林總碳儲量進行估測,這也是研究我國杉木整體碳匯功能及其

4、動態(tài)變化的有效途徑。
  鑒于此,本研究通過收集大量不同來源的杉木生物量(碳儲量)相關研究數(shù)據,包括課題組實測數(shù)據、已發(fā)表的前人研究成果及公開的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以福建省杉木為例,建立不同尺度下杉木碳計量模型,并對各尺度模型之間的耦合換算進行探討。同時,利用多種動態(tài)預估的方法對福建省杉木碳儲量和碳匯能力進行模擬預測。最后基于學科交叉的角度,結合實際生產問題,對杉木碳計量模型的應用進行實證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5、通過對個體尺度下杉木單木各器官及全樹碳含量的建模研究,發(fā)現(xiàn)以胸徑(D)和樹高(H)兩個維量組合(DH、D2H和 D&H)作為自變量建模的擬合結果優(yōu)于僅以胸徑(D)建模的結果,且最佳的自變量組合形式是 D&H(分離的二元變量)。本研究新提出的二元通用模型 f(x,y)=(α·xβ·yε+γ·eη·x·y)θ(式中e為自然對數(shù)的底,α,β,γ,η,θ為待求參數(shù))對葉、枝、地上部分及全樹碳含量的擬合結果最好,而干和根最優(yōu)擬合結果所使用的基礎模

6、型形式分別為冪函數(shù)和多項式函數(shù)。在進行區(qū)域數(shù)據外推擬合過程中,通用模型也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預測精度和較靈活的適用性。同時,通過理論分析和實例檢驗,利用比例平差法和非線性似乎不相關回歸法都能較好的解決全樹模型與各器官模型之間的碳含量預測結果不相容的問題。
  2.在林分尺度下,以福建省金森林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所經營的杉木人工林400個樣地數(shù)據為基礎,建立了兩類不同理論基礎的林分碳儲量模型:(1)將林分蓄積量方程:此處公式省略與碳儲量方程:此

7、處公式省略聯(lián)立,并根據二元材積方程約束 b1=b2且c1=c2,便能得到與材積兼容的林分碳儲量模型(式中 C為林分碳儲量、M為林分平均蓄積、N為林分密度、-D為林分平均胸徑、-H為林分平均樹高,b1、c1、d1、g1、h1、a2、b2、c2、d2為待求參數(shù)),所得到的林分碳儲量模型對建模樣本的擬合精度 R2達到0.9165,驗證樣本的預測精度 R2為0.8997;(2)以林齡、平均胸徑、平均樹高、林分密度、地位指數(shù)作為輸入向量,林分碳儲

8、量為輸出向量,采用BP神經網絡和支持向量機2種機器學習方法進行建模,結果表明所建立的機器學習模型對建模樣本和驗證樣本的擬合預測結果的精度 R2都高于0.94,且在同樣的優(yōu)化算法(遺傳算法)下,用支持向量機建立的模型比利用BP神經網絡建立的模型精度更高,結果更為穩(wěn)定。
  3.收集不同生長區(qū)域的杉木林分碳儲量(生物量)研究數(shù)據,利用地理加權回歸模型(GWR)建立區(qū)域尺度下的杉木林分碳儲量模型。結果表明,GWR模型的擬合結果優(yōu)于利用全

9、局線性回歸模型(OLR)建立的結果。此外,通過對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落葉松(Larix gmelini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等主要針葉樹種的建模,輔助驗證的結果也同樣顯示GWR模型的精度優(yōu)于OLR模型。由此可見,將數(shù)據的地理位置納入回歸參數(shù)中后所得到的擬合結果更接近于區(qū)域內的現(xiàn)實情況,因此在區(qū)域尺度下對林分碳儲量進行研究時,可以嘗試運用GWR模型進行建模。

10、
  4.利用課題組調查的54株杉木單木含碳率實測結果,首次建立了福建省杉木全樹平均含碳率模型,結果顯示Peal-Read模型的擬合精度最高,二次曲線次之,且R2都在0.95以上。結合福建省杉木林生長的平均狀態(tài),計算得到各齡組的平均含碳率分別為:幼林齡(0.5388)、中齡林(0.5095)、近熟林(0.4865)、成熟林(0.4840)、過熟林(0.4867)。同時,利用不同的區(qū)域碳儲量估算方法對福建省杉木林2009~2013年

11、間的總碳儲量進行估算,得到結果范圍是38706.15~45413.37萬t。
  5.以第八次(2009~2013)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shù)據基礎,結合同期全國林業(yè)統(tǒng)計年鑒及福建省統(tǒng)計年鑒數(shù)據,利用 CO2FIX模型對福建省未來60年(2016~2075)杉木林碳匯潛力的模擬結果顯示,福建省杉木林的累計凈固碳量在2075年時應該處于1.6×108 t至2.1×108 t之間,占現(xiàn)有(2009~2013)杉木林總碳儲量的35%~50%,表

12、明了杉木林擁有巨大的碳匯潛力,在福建省的森林碳匯作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以福建省金森林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所經營的杉木人工林為實例,利用差分自回歸移動平均(ARIMA)模型和多維時間序列(CAR)模型對林分碳儲量進行時間序列分析,結果表明2種時間序列模型在短期內對林分碳儲量的預測準確度都較高。同時,利用年均凈現(xiàn)值法和林地期望價法探討了碳匯木材復合經營目標下杉木林經濟收益及最優(yōu)輪伐期的確定,并比較分析了林分最優(yōu)輪伐期和最大復合經濟

13、收益對立地質量、碳價格、利率這三個因素變化的響應,結果發(fā)現(xiàn):(1)在目前木材價格遠遠高于碳價格的情況下,增加碳匯目標不會改變原來的采伐策略,但復合經濟收益的增加是十分明顯的;(2)復合經營目標下最優(yōu)輪伐期隨著地位指數(shù)上漲而提前,最大復合經濟收益也隨之顯著提高;(3)碳價格在較長變化范圍內(0~350元/t)對最優(yōu)輪伐期的影響并不顯著,只有當碳價格提高一定程度(350~600元/t),最優(yōu)輪伐期才有提前的趨勢,且隨著碳價格的提高,復合經濟

14、收益明顯增加;(4)隨著利率增加,碳匯木材復合經營目標下杉木林最優(yōu)輪伐期不斷提前,但最大復合經濟收益明顯降低,因此高利率不利于杉木林的經營。
  7.利用收集的福建省杉木林分生物量(碳儲量)研究數(shù)據,建立了福建省杉木凈生產力與群落生長量和年凋落量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在2009~2013年間,福建省杉木林喬木層凈生產力為16.2022×106 t/a,平均凈生產力達到11.9406 t/(a?hm2)。結合建立的福建省杉木含碳率模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