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0/18/76a28eae-3558-468d-be88-88f87692ffe1/76a28eae-3558-468d-be88-88f87692ffe1pic.jpg)
![清代科舉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0/18/76a28eae-3558-468d-be88-88f87692ffe1/76a28eae-3558-468d-be88-88f87692ffe1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文的第一章對清代的科舉制度進行概要性的介紹。清代的科舉制度雖沿襲了明朝的制度,但是還有許多不同于明朝的地方,例如開設了“翻譯科”(特為滿洲、漢軍、蒙古之人開設);曾二度開設“博學鴻詞科”;最后在清末,為了培養(yǎng)新式人才,還特地新增了“經濟特科”。 科舉制度是否公正,目前還有很大爭論,而且還停留在參加考試人員的資格,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科場舞弊問題上。論文的第二章《清代的科場閱卷制度》通過對清代考官的任用、閱卷時間的限定的分析,提出
2、:清代在閱卷過程中,由于同考官的專業(yè)素質無法保證,加之閱卷時間過短,無法做到公正取士。這是是清代科舉制度的一大制度缺失。 對科舉制度下產生的進士在地理及時空分布進行分析,是當前科舉制度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的一些研究以各地進士人數的多寡來分析各地經濟文化水準的高下,并不是很恰當。這些人數的分布除了由各地的經濟水平差異、文風高下等因素造成以外,是否還有其它因素?論文的第三章《清代的分省取士制》詳細介紹了清代分省取士制的確立過程及
3、其原因,認為封建王朝通過科舉取士來擴大統(tǒng)治基礎以外,還在逐漸照顧到各地的中式人數分配上的平衡,盡管避免一地過多、另一地過少的情況出現。第三章還探討了這一制度實行所帶來的弊病和政府的對策問題。 通過對清代的分省取士制的研究,可以發(fā)現目前許多關于進士人數分布的研究中存在一個誤區(qū):考試各地是自由競爭的,進士人數多少反映一個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事實上,這種研究對清以前可能是適用的,但對清代是不適用的。清代中期以后各地會試錄取的人數是
4、政府預先設定的,而非由考生成績決定的。對于各地進士人數的分布研究,必須考慮到政府的分省取士制,其結果也只能反映清政府對各地的政策不同側重而已。 科舉制度主要是作為官員的選舉制度出現的,但每三年一度舉行的科舉制度都在不斷的選拔候備官員。那么,封建國家的機構能否容納得下這些多的官員?換言之,政府是如何解決進士的出路問題的。如果將科舉制度視為一個系統(tǒng)的話,那么當這個系統(tǒng)受到其它因素沖擊時,如晚清的捐納和軍功,進士的出路問題也會是怎么樣
5、的一種情況?因此,論文的第四章《清代進士官員的出路問題》,即以進士群體中的最高等級——翰林官員為例,對進士出路的困境進行探討。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選擇翰林官為例,是由于翰林官這個群體不同其它官員群體,它必須由進士出身者方能擔任。 以往關于清代科場案的研究,大都局限對科場案本身的分析上,同樣把“查嗣庭案”也僅作為一起普通的科場案來對待。而實際上,“查嗣庭案”的處理卻是一起政府對待“科甲朋黨”的斗爭。科舉制度講究師生、同年關系,極易
6、結成各種利益團體。進士、舉人身份迥異也使得他們之間經常相互攻訐,形成黨爭,唐代的“牛李黨爭”已開先河。清朝政局也無一例外地深受朋黨之害。論文第五章《懲治“科甲朋黨”與查嗣庭案》,考察了科舉與朋黨的關系,分析清代雍正年間發(fā)生的“查嗣庭案”及由此引發(fā)的停浙江鄉(xiāng)、會試一科的前因后果,得出的結論:查嗣庭案并非是一場普通的科場案或文字獄,而是由于雍正帝出于打擊科甲朋黨的需要,將案件處理方向進行轉移,用來警誡進士結黨營私的政治事件。 論文的
7、第六章為《清代的科舉迷信》。自唐宋科舉制度成為主要取士途徑以來,科舉考試已成為傳統(tǒng)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也被稱之為“選舉社會”。同時,科舉制度對社會風俗、民間信仰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科舉迷信”的出現,就是其中一個突出表征。迄今為止,對科舉制度與迷信的研究尚停留在表象的研究上面,本文提出了“科舉迷信”的概念,并對“科舉迷信”一詞進行界定,認為它并非是指“執(zhí)著于科舉”,而是指“反映科舉功名情況,或者說科舉制度相關聯(lián)
8、的迷信思想”。 論文首先分析科舉迷信產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科舉制度對清人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以致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把科舉考試作為一生的奮斗目標;而在另一方面考試錄取的人數相對于參試人數而言是很有限的,絕大多數人注定要成為科場的失意者。另外,考官閱卷時的隨意性使考試結果充滿了偶然性,無法真正做到憑文取士。這一切使得清人對科舉考試的結果感到無從把握,再加上科場的失意,為了尋求內心的解脫,只得求助于各種各樣的科舉迷信。論文還對散見于清
9、人各種筆記中的科舉迷信進行梳理歸類,認為清代的科舉迷信是清代科舉制度既有傳統(tǒng)封建迷信的色彩,也是反映社會道德取向及士人尋求自我安慰的特點。論文提出,對待科舉迷信,不能用用今人的眼光予以全盤否定,它與科舉考試如影相隨,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論文附錄了兩篇考訂性文章和《清代分省取士表》、《清代進士登科錄(浙江部分)》。兩篇考訂性文章,一是《清代“博學鴻詞科”并非為“制科”辨》。該文對“制科”一詞在清代的字面意義進行考證,認為“制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