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亦隨之改變,飲食結構中脂肪比例較高,加之勞動強度和體力活動下降,肌肉的鍛煉減少,肥胖的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上升速度迅猛,肥胖人口總數及人群中的百分比均增加明顯。據研究顯示目前全球肥胖或超重人群已經達到21億人,相對于30%的地球人口,美國肥胖患病率達32%,而發(fā)展中國家則占全世界肥胖人口的三分之二。肥胖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因此,對肥胖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治十分重要。
肥胖癥的定義和
2、診斷標準爭議尚存在。肥胖的診斷標準有多種,主要根據腋下脂肪厚度、腰圍、腰臀比、體質量指數等進行肥胖診斷。以往的肥胖診斷多以體質量指數為中心進行定義,一般以體質量指數高于24 kg/m2即認為體重超標。WHO-WPR2000肥胖診斷標準即根據體質量指數進行肥胖分期,其中體質量指數低于23 kg/m2為非肥胖,而體質量指數為23-24.9 kg/m2為肥胖前期,體質量指數為25-29.9 kg/m2為肥胖Ⅰ期,體質量指數高于30 kg/m2
3、為肥胖Ⅱ期。肥胖患者??刹l(fā)各類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體質量指數相對較低的超重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比體重正常人群高,但BMI無法有效反映機體不同成分水平,也無法反映脂肪的分布情況,無法反應肥胖的危害性,因此BMI并非肥胖分級的良好標準?;谏鲜鲈?,2014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yī)師學會(AACE)和美國內分泌協(xié)會(ACE)將肥胖相關并發(fā)癥納入肥胖分級診斷標準,根據體重和并發(fā)癥的情況分為正常、超重、肥胖0級、肥胖1級和肥胖2級5個層次,并根據
4、不同肥胖程度提出干預建議??梢?,肥胖是一種疾病,而且可并發(fā)嚴重疾病。有研究提出:低BMI可有高體脂率,故研究人體成分與肥胖相關并發(fā)癥的關系,有可能更直觀、更準確的了解肥胖的危害性,對肥胖的預防及治療提供指導意義。
肥胖常導致其患者的形體美受到破壞而導致生活和工作中受到一定的社會歧視,不但可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引發(fā)各類心理問題的發(fā)生,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更重要的是,肥胖可伴隨多種疾病的發(fā)生。隨著體重的不斷增加,不少患者
5、可出現冠心病、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紊亂、高血壓、腦卒中、骨關節(jié)炎甚至癌癥等多種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對肥胖及其相關并發(fā)癥進行有效防治對改善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質量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而考慮胰島素抵抗為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共同發(fā)病基礎,互相影響,故在肥胖并發(fā)癥中選取胰島素
6、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這三類疾病為研究對象。
不同肥胖程度人群的并發(fā)癥發(fā)病情況不一。肥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體脂含量和比例的升高以及肌肉比例的降低,且不同體質量指數人群的脂肪和肌肉含量不一。研究顯示,人體成分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NAFLD等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生相關。因此,肥胖人群脂肪、肌肉等身體成分的含量與比例的變化是否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NAFLD等代謝性疾病相關值得探討。明確不同肥胖程度人群體內脂肪、肌肉含量
7、與其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NAFLD的關系可為肥胖人群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NAFLD等常見肥胖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機率,還可以為預防和治療提供指導,從而改善肥胖人群的生存質量和預后情況。然而目前國內關于不同肥胖程度患者的脂肪和肌肉含量差異變化,以及不同肥胖程度人群體內脂肪、肌肉含量與其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NAFLD的關系研究的相關報道較少。
目的:
本研究擬比較WHO-WPR2000診斷標準中不同肥胖程度人群體
8、內脂肪、肌肉含量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NAFLD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關系,初步探討WHO-WPR2000標準下的不同肥胖程度人群常見肥胖相關并發(fā)癥的機率,并為相關并發(fā)癥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指導,從而提高肥胖人群防治效果,改善其生存質量及預后。
方法:
(1)研究對象:選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體檢的體質量指數大于23kg/m2超重肥胖患者362例。根據WHO-WPR2000肥胖診斷標準,肥胖前期(23 kg/
9、m2≤BMI≤24.9kg/m2)22例為肥胖前期組,肥胖Ⅰ期(25 kg/m2≤BMI≤29.9kg/m2)201例為肥胖Ⅰ期組,肥胖Ⅱ期(BMI≥30kg/m2)139例為肥胖Ⅱ期組。
(2)觀察指標:
?、俨捎蒙钲谑行略蒯t(yī)療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體重身體成分分析儀,以生物電阻抗的方式,用50HZ變頻交流電,將一對電極置于雙足,測量電阻抗,根據公式推算人體去脂肪組織含量,間接估測脂肪含量。檢測全身脂肪、內臟脂肪、肌肉含
10、量等身體成分,計算肌肉/脂肪比。
②受試者常規(guī)檢測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島素(FINS),計算其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HOMA-IR=(FINS×FPG)/22.5]和胰島素敏感指數(ISI)[ISI=1/(FINS×FPG)]。
?、勖咳司?5g OGTT試驗,按2013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糖尿病診斷標準診斷2型糖尿病,按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修訂
11、版)》的B型超聲診斷標準確定3組脂肪肝發(fā)生情況并計算3組脂肪肝率。
(3)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關系分析采用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法和Spearman無條件相關,并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
(1)與肥胖前期組相比,肥胖Ⅰ期組和肥胖Ⅱ期組的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肌肉含量、胰島素抵抗指
12、數升高,2型糖尿病和NAFLD患病率升高(P<0.05),肌肉/脂肪比、胰島素敏感指數降低(P<0.05)。與肥胖Ⅰ期組相比,肥胖Ⅱ期組的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肌肉含量、胰島素抵抗指數升高,2型糖尿病和NAFLD患病率升高(P<0.05),肌肉/脂肪比、胰島素敏感指數降低(P<0.05)。
(2)肥胖前期組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無糖尿病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島
13、素敏感指數則低于無糖尿病患者(P<0.05)。肥胖前期組合并NAFLD患者的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無NAFLD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島素敏感指數則低于無NAFLD患者(P<0.05)。
(3)肥胖Ⅰ期組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無糖尿病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島素敏感指數則低于無糖尿病患者(P<0.05)。肥胖Ⅰ期組合并N
14、AFLD患者的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無NAFLD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島素敏感指數則低于無NAFLD患者(P<0.05)。
(4)肥胖Ⅱ期組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無糖尿病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島素敏感指數則低于無糖尿病患者(P<0.05)。肥胖Ⅱ期組合并NAFLD患者的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無NAF
15、LD患者(P<0.05),肌肉含量、肌肉/脂肪比、胰島素敏感指數則低于無NAFLD患者(P<0.05)。
結論:
(1)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人體成分中脂肪組織比例增加,肌肉組織比例減少,表明肥胖者體內脂肪和肌肉含量和比例可隨著其嚴重程度而變化。
(2)肥胖程度越高患者的胰島素抵抗越嚴重,2型糖尿病和/或NAFLD患病率越高,表明肥胖嚴重程度的增加可伴隨其肥胖部分相關并發(fā)癥患病率的增加。
(3)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肥胖癥及其相關并發(fā)癥的臨床研究以及肥胖癥患者不同糖代謝狀態(tài)下血清相關因子變化的研究.pdf
- 肥胖癥與肝脾相關性研究.pdf
- 血清脂肪細胞脂肪酸結合蛋白與青少年肥胖癥的相關性研究.pdf
- 肥胖的并發(fā)癥
- 兒童肥胖癥
- 單純性肥胖癥
- 內臟肥胖和肝細胞肝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pdf
- 肥胖癥的診治
- 藥物與健康肥胖癥
- 肥胖癥與膳食營養(yǎng)
- 湖羊肌肉肌內脂肪相關基因表達的發(fā)育性變化及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性研究.pdf
- 肥胖癥患者血漿alarin水平及其相關因素分析.pdf
- 肥胖癥的飲食治療
- 中醫(yī)美容學--肥胖癥
- 內脂素的表達與肥胖的相關性研究.pdf
- 肥胖癥、衰老、針灸美容
- 肥胖癥及其康復療
- 肥胖癥營養(yǎng)治療nxpowerlite
- 肥胖癥患者血漿nesfatin-1水平的研究.pdf
- 肥胖癥成人患者膽囊運動功能的臨床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