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1/10/395e3ce9-47c7-4a98-a3e0-4d15fd604974/395e3ce9-47c7-4a98-a3e0-4d15fd604974pic.jpg)
![韻圖中入聲韻與陰陽聲韻相配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1/10/395e3ce9-47c7-4a98-a3e0-4d15fd604974/395e3ce9-47c7-4a98-a3e0-4d15fd6049741.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早期切韻系統(tǒng)的等韻圖是以入聲韻承陽聲韻的,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語音的演變,韻圖的撰寫者為了體現(xiàn)時音,在韻圖的編排上逐漸把入聲韻兼配陰陽聲韻,后來發(fā)展到全部只與陰聲韻相配。本文采取歷史比較法和內(nèi)證法,將中古至近代的九部以漢民族共同語亦即北方方言為音系基礎(chǔ)的等韻圖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各部韻圖中入聲韻與陰陽聲韻相配的變化情況,通過橫向分析和縱向比較,去考察從中古至近代這一漫長歷史進程中入聲韻的各種塞音韻尾弱化直至脫落的情形及其原因。 從古代
2、的共同語——“雅言”或“通語”,到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它們的語音基礎(chǔ)都是以中原語音為代表的北方方言。 古代漢語韻母可以根據(jù)尾音歸為三類:一類是以元音結(jié)尾的,如中古十六攝中的止、遇、蟹、效、果、假、流七攝的字,這類韻母稱之為“陰聲韻”;一類以鼻輔音結(jié)尾的,如通、江、宕、梗、曾五攝的字收[-n]尾,臻、山兩攝收[-n]尾,深、成兩攝收[-m]尾,這三類稱為“陽聲韻”;另一類是分別以雙唇、舌尖、舌根塞音[-p]、[-t]、[-
3、k]結(jié)尾的,其韻母的主要元音跟陽聲韻相同,韻尾發(fā)音部位與陽聲韻相近,與陽聲韻關(guān)系密切,稱為“入聲韻”。 隋唐以后,漢民族共同語語音內(nèi)部發(fā)生了不少變化,其中很顯著的一點就是中古《切韻》音系存在的入聲韻系統(tǒng),經(jīng)歷宋、元發(fā)展到之后的明、清,直至現(xiàn)代,其塞音韻尾消失了,以它們?yōu)闃酥镜闹泄湃肼曧嵪到y(tǒng)也隨之與陽聲韻分家,被派入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陰聲韻里去。本文選取了從中古至明清的九部表現(xiàn)漢民族共同語的韻圖,從其內(nèi)部材料出發(fā),去探尋入聲消失
4、的軌跡。 表現(xiàn)中古切韻系統(tǒng)的韻圖我們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韻鏡》、《七音略》、《皇極經(jīng)世解·起數(shù)訣》。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代韻圖《韻鏡》是反映《切韻》系統(tǒng)的,其通篇以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例如通攝平聲東韻配入聲屋韻,冬配沃,鐘配燭;臻攝平聲真韻配入聲質(zhì)韻,諄配術(shù),臻配櫛,文配物,欣配迄,魂配沒;深攝平聲侵韻配入聲緝韻。這體現(xiàn)了入聲韻和陽聲韻在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上的相通之處:收[-m]尾與收[-p]尾的韻字,都屬于雙唇閉口音;收[-n]與
5、收[-k]的,都是舌根音;收[-n]與[-t]尾的,都是舌尖音;兩套韻字都屬于收音性質(zhì),只是鼻音與塞音的不同。稍晚的《七音略》則體現(xiàn)了入聲韻兼承陰陽聲韻的發(fā)端,表現(xiàn)在收[-k]尾的入聲鐸、藥兩韻既列于第三十四、三十五兩韻,以承陽聲韻陽、唐,又列于第二十五轉(zhuǎn),以承陰聲韻豪、肴、宵、蕭。可以窺見當時舌根塞音[-k]已經(jīng)開始動搖。祝泌作于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的《皇極經(jīng)世解·起數(shù)訣》全面將入聲韻兼承陰陽:屋韻兼承陽聲東韻、陰聲侯魚模虞;
6、覺韻兼承陽聲江韻、陰聲爻韻;勿韻兼承陽聲文韻、陰聲微韻;沒韻兼承陽聲魂痕韻、陰聲灰韻:末韻兼承陽聲歡韻、陰聲哈韻:黠韻兼承陽聲山韻、陰聲麻韻;屑韻兼承陽聲先韻、陰聲齊韻;藥韻兼承陽聲陽韻、陰聲蕭宵韻:鐸韻兼承陽聲唐韻、陰聲歌戈毫韻:昔韻兼承陽聲清韻、陰聲支韻;職韻兼承陽聲蒸韻、陰聲之韻。只有承咸、深攝收[-p]尾的入聲韻沒有派給陰聲韻。而與《起數(shù)訣》關(guān)系密切的《皇極經(jīng)世聲音唱和圖》則是將收[-t][-k]的十個入聲韻“舌八岳霍六玉日骨德
7、北”全部承陰聲韻,只有收[-p]尾的“十妾”兩個入聲韻仍舊承收[-m]尾的陽聲韻。我們對這種現(xiàn)象給予的解釋是當時的[-k][-t]已經(jīng)弱化走向喉塞,[-p]仍然保持獨立。 宋元韻圖我們選取了《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端穆暤茸印逢庩柸刖幣徘闆r是:宕攝入聲兼承效攝、果攝;通攝入聲兼承遇攝、流攝;山攝入聲兼承蟹攝;臻攝入聲兼承止攝;曾梗和成深攝均合流,其入聲韻保持獨立。《切韻指掌圖》陰陽入編排情況是:通攝入
8、聲兼承遇攝;宕江攝合流,入聲兼承效攝;曾攝、臻攝入聲兼承止攝、流攝;山攝入聲兼承果假、蟹攝。《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陰陽入編排情況是:臻攝入聲兼承止攝;通攝入聲兼承遇攝;山攝入聲兼承蟹攝;宕江攝入聲兼承效攝;宕攝、山攝入聲兼承果假攝;通攝入聲兼承流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認為[-k][-t]進一步向喉塞靠齊,[-p]仍然保持獨立。 明清時期的韻圖我們選取《司馬溫公等韻圖經(jīng)》、《五方元音》、附于《康熙字典》卷首的《字母切韻要法》?!兜软崍D經(jīng)
9、》、《字母切韻要法》里入聲韻只配陰聲韻,止攝配通、梗、曾、臻攝入聲;祝攝配通攝入聲,有少量宕、臻攝入聲字;蟹攝配山、梗、臻、咸攝入聲字;壘攝配曾攝入聲韻;果攝配山、宕、江攝;假攝配咸、山攝入聲;拙攝配咸、山、梗、曾攝入聲;流攝配通攝入聲字??蓪⑵漤嵨惨暈楹砣瞇-?],這種帶喉塞尾的韻母只是收音時喉門非常短暫地緊了一下,在發(fā)音上和陰聲韻的差別微乎其微,所以與陰聲韻相配很自然?!兜软崍D經(jīng)》大膽革新,將咸攝并入山攝、深攝并入臻攝,明確地反映
10、了[-m]尾混入[-n]尾的現(xiàn)狀,《五方元音》十二韻部的“天”“人”兩個韻部、《字母切韻要法》在韻部合并的基礎(chǔ)上刪去中古的咸攝和深攝也明顯地反映出這樣的特征??梢姖h民族共同語中[-m]尾的消失至少是在明代才開始。[-m]尾的變化應(yīng)該同時動搖[-p]的穩(wěn)定性。因此與陰聲韻相配的入聲里面除了繼續(xù)留有[-k][-t]尾的入聲字,還混入了不少原屬中古咸攝、帶[-p]尾的入聲字,表明此時期[-p]尾也逐漸弱化。但是它有無經(jīng)歷[-?]這個階段還有待
11、商榷,因為就發(fā)音部位上來說,二者一個是雙唇,一個是喉部,距離較遠,有可能[-p]是直接弱化至消失了。[-p]尾入聲字的塞音尾消變時間要晚于[-k]、[-t]尾,至少是晚于梗、曾和臻這三攝韻尾的弱化。 從韻圖中入聲韻與陰陽聲韻的相配變化我們得出結(jié)論,塞音韻尾中最易動搖的是[-k],中古以后它率先弱化,繼而與[-t]一起變?yōu)楹砣?,而[-p]尾的脫落應(yīng)該是元明以后的事。 塞音韻尾的脫落則與韻母主要元音的異化有關(guān),它也是漢語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韻》入聲韻同義又音字入聲消失的研究.pdf
- 顧炎武《音學五書》入聲韻研究——k尾入聲韻的離析.pdf
- 近代漢語陽聲韻尾和入聲韻尾的演變研究.pdf
- 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pdf
- 《廣韻》通、江兩攝陽聲韻同源詞探析.pdf
- 《聲韻指掌》研究.pdf
- 韓漢聲韻比較.pdf
- 金鐘聲韻繞花城
- 古箏“悲情”樂曲聲韻研究.pdf
- 西安方言內(nèi)部聲韻差異研究.pdf
- 建安詩歌聲韻藝術(shù)研究.pdf
- 《聲韻指掌》研究_7738.pdf
- 桂北平話陰聲韻的演變研究.pdf
- 衢州九華話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研究.pdf
- 《元聲韻學大成》異體字整理研究.pdf
- 金華方言陽聲韻今讀類型及其演變.pdf
- 普通話聲韻母系列發(fā)音總表
-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聲韻藝術(shù)與演奏初探.pdf
- 中古陽聲韻在大同方言中的演變.pdf
- 中古以來漢語陽聲韻的發(fā)展變化.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