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BA聯(lián)合雌孕激素誘導大鼠乳腺癌發(fā)生的組織病理學變化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發(fā)生的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約占女性新發(fā)癌癥總數的1/4,其死亡率占女性癌癥的15%,位居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率之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女性的生命和健康,對經濟、社會、家庭及女性的精神及心理方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近年來,乳腺癌的預防工作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工作者通過建立不同用途的乳腺癌動物模型,探討乳腺癌的病因及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將對乳腺癌的防治工

2、作具有重要價值。
  研究表明乳腺癌的發(fā)生是一個連續(xù)的多步驟過程,即從正常組織、普通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至浸潤性癌的過程。學者們認為在癌前病變及其之前階段是可以逆轉的,因此,復制這一連續(xù)變化過程、明確其發(fā)生機制及組織病理學變化,將有助于人們尋找有效措施及時預防與控制乳腺癌的發(fā)生。鑒于乳腺是一個激素依賴性器官,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乳腺導管生長及導管上皮細胞的增生,孕激素在此基礎上,促進了乳腺小葉和腺泡的充分發(fā)育。同時,7,12

3、二甲基苯葸(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作為一種動物實驗模型常用的致癌誘導劑,在適合激素水平條件下也可特異性地誘導動物乳腺癌的發(fā)生。目前,盡管成功建立了越來越多的乳腺癌實驗動物模型,并且為研究乳腺癌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策略奠定了基礎,但是系統(tǒng)地觀察和全面分析這些模型的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的研究還較少。本研究通過DMBA聯(lián)合雌孕激素誘導斯?jié)娎鄹瘛ざ嗬?Sprague-Dawley,SD)大鼠乳腺癌的發(fā)生

4、,觀察大鼠乳腺的組織病理學變化,并通過標記人類的乳腺病變診斷相關分子P63、CK5/6、CK34β E12及乳腺癌發(fā)病機制相關蛋白與基因E-Cadherin、PCNA、Bcl-2等的表達,研究它們在大鼠與人類乳腺癌變過程中的表達差異性及相關性分析,探討乳腺癌的癌變過程,不但為以后乳腺癌動物模型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組織病理學基礎,同時也為研究人類乳腺癌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一部分、DMBA聯(lián)合雌孕激素誘導大鼠乳腺癌發(fā)

5、生的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
  目的:通過DMBA聯(lián)合雌孕激素誘導SD大鼠乳腺癌的發(fā)生,顯微鏡下觀察大鼠乳腺病變的組織病理學變化。
  方法:
  50只21日齡、雌性SD大鼠被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G0(Group0)、GⅠ(GroupⅠ)、GⅡ(GroupⅡ)、GⅢ(GroupⅢ)、GⅣ(GroupⅢ)。G0:空白對照組,GⅠ:DMBA15mg/kg,GⅡ:DMBA20mg/kg,GⅢ: DMBA25mg/kg,GⅣ:DMB

6、A30mg/kg,GⅠ-Ⅳ均分別給予雌二醇苯甲酸酯0.5mg/kg和孕酮4mg/kg,5天為一個周期。每組所得大鼠乳腺標本均進行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常規(guī)4μ m厚度切片及蘇木素-伊紅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并記錄實驗第120天、第148天及第180天的每只大鼠乳腺病變類型,包括了乳腺導管增生、小葉增生、間質增生、囊性增生、導管不典型增生、小葉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潤性癌,觀察標準均采用人類乳腺病變的WHO系統(tǒng)分類法。

7、r>  結果:
  1.大鼠乳腺病變的改變包括良性病變、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性癌,其中良性增生性病變又包括了導管增生,小葉和腺泡的增生,囊性增生,間質增生,而癌前病變主要是導管的不典型增生和小葉的不典型增生。
  2.實驗組乳腺病變的發(fā)生率在實驗第120天,第148天,第180天分別為4.38%、14.06%、34.06%,呈遞增趨勢,并且第180天發(fā)生率最高,第180天實驗組乳腺導管增生、導管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到浸潤性癌

8、的發(fā)生率分別為57.5%、45%、32.5%、22.5%,呈遞減趨勢。
  結論:
  DMBA聯(lián)合雌孕激素可以誘導大鼠乳腺癌發(fā)生,并且在實驗第120天,第148天,第180天可以觀察到大鼠乳腺從良性病變到癌前病變,最后變成癌的多步驟、連續(xù)的過程。
  第二部分、研究P63、CK5/6和CK34βE12在大鼠與人類乳腺癌變過程中的表達差異性
  目的:觀察SD大鼠和人類乳腺導管病變中P63、CK5/6和CK34β

9、E12的表達,探討它們的表達差異性,比較分析SD大鼠和人類乳腺癌發(fā)生的異同。
  方法:
  收集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實驗SD大鼠乳腺及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病理科2013-2014年人類乳腺癌手術切除的存檔石蠟標本各10例,每例大鼠和人類乳腺組織的病理結果均經病理醫(yī)師診斷為浸潤性導管癌,并且均可以觀察到導管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導管原位癌及浸潤性導管癌等病變。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PV-9000二步法檢測P63、CK5/6和

10、CK34β E12的蛋白表達情況,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1) P63、CK5/6和CK34β E12分別在大鼠和人類乳腺各組病變中的表達差異性;(2) P63、CK5/6和CK34βE12在大鼠乳腺各組病變與人類乳腺各組病變間的表達差異性。
  結果:
  1.P63蛋白表達陽性率在大鼠和人類乳腺導管病變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63在大鼠和人類乳腺導管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11、原位癌、浸潤性癌中的表達陽性率逐漸減少,組間差異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大鼠和人類乳腺組織中,CK5/6、CK34βE12蛋白表達陽性率在導管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中逐漸減少,組間差異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大鼠乳腺病變與人類乳腺病變中的表達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1.P63、CK5/6和CK34β E12蛋白在大鼠乳腺各組病變的表

12、達與人類乳腺相似,提示大鼠乳腺癌變過程與人類乳腺癌發(fā)生基本一致,包括了乳腺導管普通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到浸潤性癌的多步驟的連續(xù)過程。
  2.P63、CK5/6和CK34βE12作為臨床病理診斷常用的人類乳腺肌上皮分子標記,在研究大鼠乳腺病變中具有相同的診斷價值。
  3.大鼠乳腺與人類乳腺有類似的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為乳腺癌模型研究提供了組織病理學基礎,并且可能成為乳腺癌預防與治療策略研究的理想模型。
  第三部分

13、、研究E-Cadherin、PCNA和Bcl-2在大鼠與人類乳腺癌變過程中的表達差異性及相關性分析
  目的:觀察E-Cadherin、PCNA和Bcl-2蛋白在大鼠和人類乳腺導管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及正常乳腺組織中的表達,探討它們在大鼠和人類乳腺病變中的表達差異性及相關性分析。
  方法:
  收集本研究第一部分實驗的SD大鼠乳腺導管病變石蠟標本和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人類乳腺癌石蠟標本各10例

14、,標本篩選標準同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實驗,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PV-9000二步法檢測E-Cadherin、PCNA和Bcl-2蛋白的表達水平,分別采用PCNA表達的陽性率標記細胞增殖指數(proliferationindex,PI)和Bcl-2表達的陽性率標記抗細胞凋亡指數(apoptosis index,AI),觀察染色結果并計數陽性細胞數,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1) E-Cadherin、PCNA和Bcl-2分別在大鼠和

15、人類乳腺各組病變中的表達差異性;(2) PCNA的表達與E-Cadherin的相關性分析;(3)細胞增殖指數與抗細胞凋亡指數相關性分析。
  結果:
  1.E-Cadherin蛋白表達水平在大鼠正常乳腺導管、導管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潤性癌中逐漸減少,組間差異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0.01);E-Cadherin蛋白在人類乳腺病變組織的表達趨勢與大鼠一致,并且差異也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16、  2.PCNA蛋白表達陽性率在大鼠乳腺正常導管、導管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潤性癌逐漸增加,組間差異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并且正常導管、導管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與原位癌之間,兩兩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PCNA蛋白在人類乳腺各組病變的表達水平與大鼠中呈相同的趨勢,差異也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Bcl-2蛋白表達水平在大鼠各組乳腺病變中呈遞增趨勢,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17、0.01),而在人類乳腺各組病變中的表達趨勢類似于大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大鼠和人類乳腺病變中,PCNA蛋白的表達強度分數與E-Cadherin的表達呈負相關(P<0.05),而PI與Bcl-2蛋白表達陽性率呈正相關(P<0.05)。
  結論:
  1.乳腺病變由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發(fā)展到浸潤性癌的過程中E-Cadherin表達逐漸減少,提示E-Cadherin蛋白失表達可能與乳腺

18、癌的發(fā)生有關。
  2.PCNA、Bcl-2蛋白表達水平與細胞增殖和抗細胞凋亡指數隨著乳腺病變發(fā)展過程呈上升趨勢,并且細胞增殖指數與抗細胞凋亡指數呈正相關,推測細胞增殖和細胞抗凋亡的相互作用可能促使了乳腺癌的發(fā)生。
  3.PCNA蛋白的表達強度分數與E-Cadherin的表達呈負相關,提示細胞增殖程度與細胞粘附性可能有關,參與乳腺細胞的癌變。
  4.大鼠乳腺病變中E-Cadherin、PCNA和Bcl-2蛋白的表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