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12/c89f923b-da04-49b4-8e4e-4bee15638181/c89f923b-da04-49b4-8e4e-4bee15638181pic.jpg)
![神經內鏡輔助下翼點鎖孔入路鞍區(qū)顯微解剖及臨床應用.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12/c89f923b-da04-49b4-8e4e-4bee15638181/c89f923b-da04-49b4-8e4e-4bee15638181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
背景:鞍區(qū)是顱底病變中常見的疾病發(fā)生地,常見的疾病有腫瘤(包括垂體腺瘤、顱咽管瘤、膽脂瘤、腦膜瘤、膠質瘤等)、顱內動脈瘤(前交通動脈瘤、后交通動脈瘤、大腦中動脈瘤、大腦前動脈瘤、眼動脈瘤等)、感染性疾?。ù贵w膿腫等)、囊腫(鞍旁蛛網膜囊腫等)等,針對鞍區(qū)病變的手術方式多種多樣,經額顳翼點入路是常用的入路之一,為了能達到清除病灶,盡能減少損傷,微侵襲神經外科技術不斷發(fā)展,而鎖孔技術與神經內鏡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將
2、兩種技術相結合已成為微侵襲神經外科技術的重要標志之一。兩種技術優(yōu)勢互補,神經內鏡更多用于輔助鞍區(qū)病變的顯微手術治療,而應用于鎖孔手術,神經內鏡更體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鞍區(qū)解剖復雜,為更好地應用于鞍區(qū)各種病變的手術,充分了解鎖孔技術與神經內鏡結合應用于鞍區(qū)手術的可行性。了解鞍區(qū)神經、血管等重要結構在神經內鏡下解剖學的關系,是臨床應用的基礎。
目的:研究翼點鎖孔入路鞍區(qū)各間隙的神經內鏡解剖,確定解剖路標路徑,為臨床手術提供解剖學依
3、據。
方法:在5例尸頭上選擇翼點鎖孔入路(30mmx25mm),模擬手術過程使用顯微鏡和神經內鏡對鞍區(qū)Ⅰ、Ⅱ、Ⅲ、Ⅳ、Ⅴ間隙進行解剖學觀察,并作測量記錄。
結果:本研究5例尸頭10側經翼點鎖孔入路,先在手術顯微鏡下對鞍區(qū)各腦池進行解剖,然后用00、300硬質神經內鏡對鞍區(qū)五個間隙進行解剖學觀察并測量錄像。將兩者的觀察結果對比分析。確立內鏡下的解剖學“路標”,交替使用手術顯微鏡和神經內鏡,可以顯示間隙Ⅰ、Ⅱ、Ⅲ
4、、Ⅳ、Ⅴ及Willis環(huán)等顯微結構。神經內鏡更能廣泛清晰地顯示鞍區(qū)不同間隙的空間解剖結構,尤其是對一些重要的細微結構,如穿支動脈的位置及行徑;間隙Ⅰ能觀察到雙側視神經、視交叉、垂體柄及雙側垂體上動脈,尤其對側ICA內側壁發(fā)出的眼動脈、穿支及垂體上動脈能較好顯示,幾乎可以窺見鞍隔的全部;間隙Ⅱ可顯示雙側乳頭體、雙側大腦腳、腳間窩、丘腦穿動脈。間隙Ⅲ可清晰顯示雙側乳頭體、丘腦穿動脈、雙側大腦腳、橋腦腹側、基底動脈(BA)分叉、雙側PcomA
5、及其分支、雙側SCA。間隙Ⅳ可顯示雙側ACA的A1段,AcomA,Heubner回返動脈及各穿支,還可顯示大腦中動脈M1段和ICA分叉部,以及AcomA下方發(fā)出的下丘腦的穿支動脈;間隙Ⅴ顯示同側ICA分叉上間隙結構,包括ICA分叉ACA的A1段及穿支、大腦中動脈M1段及穿支、Heubner回返動脈、視束及顳葉間隙;
結論:神經內鏡輔助是翼點鎖孔技術的有效組成部分,它較顯微鏡更清晰廣泛顯示鞍區(qū)各間隙的空間解剖結構,利用300
6、的內鏡,可以繞過神經、血管觀察一些重要的細微解剖結構,對手術暴露減少死角,減少牽拉,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應用解剖“路標”,更能有效地應用神經內鏡,減少手術中盲目性,減少損傷,提高手術效率。
第二部分:
背景:神經內窺鏡應用手術主要分為三類:(1)單純內窺鏡手術(Endoscopic eurosurgery,EN);(2)內窺鏡輔助的顯微神經外科手術(Endoscope-assisted Microneuros
7、urgery,EAM);(3)內窺鏡控制的顯微神經外科手術(Endoscope-controlled Microneurosurgery,ECM)。其中EN是指單純使用神經內窺鏡進行的手術,如腦積水神經內鏡下三腦室造瘺術;EAM是指手術同時使用內窺鏡及手術顯微鏡,用神經內窺鏡輔助觀察或輔助深部手術操作。它綜合了兩者的優(yōu)點,在顯微鏡下進行危險及復雜的操作,內窺鏡則為整個手術設計提供參考。ECM是指內窺鏡控制的顯微手術。手術可僅在內窺鏡監(jiān)測
8、下進行而不使用顯微鏡。1971年Wilson首先提出了”鎖孔外科”,利用頭皮體表微小切口開顱治療顱內深部病變。運用這種技術雖然切口和骨窗小,但對顱內深部病變的暴露頗似“門鏡”效應,距骨窗越遠暴露范圍越大,可獲得較好的術野暴露和操作空間。神經內鏡技術在鞍區(qū)病變治療中的應用首先是在1978年由Bushe等報道的;翼點入路是神經外科最常采用的入路之一,它利用磨除蝶骨嵴后得到的錐形空間及腦的自然間隙獲得前、中顱窩及鞍區(qū)、上斜坡的良好顯露。常規(guī)翼
9、點入路是鞍區(qū)病變手術成熟的入路之一,近年來被逐步改進為翼點鎖孔入路,這得益于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和神經內鏡的使用。神經內鏡與鎖孔入路相結合鞍區(qū)病變已為國內外許多學者所采用。神經內鏡在鞍區(qū)病變顯微治療如垂體瘤經鼻蝶切除和動脈瘤夾閉術中的應用,國內外文獻近幾年已有不少報道,但鞍區(qū)其它病變的應用的報道仍較少。
目的:研究神經內鏡輔助下翼點鎖孔入路顯微手術治療鞍區(qū)病變的可行性。
方法:51例鞍區(qū)病變采取翼點鎖孔入路
10、神經內鏡輔助顯微手術治療。其中33例垂體腺瘤進行神經內鏡與單純顯微鏡輔助手術的比較;7例顱內動脈瘤(其中前交通動脈瘤1例,后交通動脈瘤5例,大腦中動脈瘤1例),4例顱咽管瘤,2例Rathke囊腫,2例鞍區(qū)腦膜瘤,2例鞍區(qū)蛛網膜囊腫,1例鞍區(qū)惡性畸胎瘤。利用神經內鏡(0及30°硬質鏡)根據“路標”進入術野,觀察鞍區(qū)的重要神經、血管及病變的關系。動脈瘤手術中觀察動脈瘤夾閉是否完全,載瘤動脈是否通暢,如動脈瘤蒂夾閉不全或誤夾載瘤動脈,須重新調
11、整動脈瘤夾位置;切除鞍區(qū)腫瘤手術時,將神經內鏡伸入鞍區(qū)觀察是否有腫瘤殘留,若有殘留,則在監(jiān)視器指導下分離并盡可能切除腫瘤。
結果:33例垂體腺瘤術中先用顯微鏡手術,全切20例,次全切13例。然后13例次全切除腫瘤再聯合神經內鏡手術全切8例,次全切5例,(P<0.05)。選擇翼點鎖孔神經內鏡輔助垂體腺瘤切除腫瘤殘余明顯減少,有顯著意義。2例蛛網膜囊腫使用神經內鏡輔助手術,術后效果良好,隨訪無復發(fā)。7例顱內動脈瘤動脈瘤夾閉完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翼點鎖孔入路鞍區(qū)手術間隙的解剖及臨床應用研究.pdf
- 神經內鏡輔助下經鎖孔入路到達鞍區(qū)的解剖學比較研究.pdf
- 神經內鏡輔助下極外側幕下小腦上鎖孔入路中腦背外側區(qū)的顯微解剖.pdf
- 翼點入路鞍區(qū)手術間隙的顯微解剖研究.pdf
- 內鏡輔助下鎖孔手術入路至巖斜區(qū)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神經內鏡輔助經前顱窩底“鎖孔”入路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翼點入路顯微手術切除鞍區(qū)腫瘤.pdf
- 經翼點入路鞍區(qū)結構解剖研究.pdf
- 顳下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
- 翼點入路切除鞍區(qū)腫瘤的解剖技巧
- 顳下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與臨床應用研究.pdf
- 翼點入路對腦底動脈顯微解剖及臨床應用.pdf
- 內窺鏡輔助前、外側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
- 顱后窩內耳道周區(qū)鎖孔入路的顯微神經外科解剖及臨床應用.pdf
- [教育]翼點入路切除鞍區(qū)腫瘤的解剖技巧
- 鞍區(qū)占位病變758例臨床分析及鞍區(qū)手術入路顯微解剖研究.pdf
- 內鏡經鼻入路鞍區(qū)腫瘤切除的臨床研究和鞍區(qū)影像解剖應用研究.pdf
- 眶上鎖孔入路及翼點入路對鞍區(qū)顯露程度和損傷程度的定量研究.pdf
- 經鼻蝶入路至鞍區(qū)、斜坡區(qū)的內鏡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
- 顳下巖前經小腦幕鎖孔入路顯微解剖與臨床應用.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