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結合部腺癌臨床病理特征與預后因素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分析食管胃結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junction,AEG)患者根治術后臨床病理特征、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及預后因素,探討淋巴結轉移高危區(qū)域、高危因素及根治術后輔助治療策略,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方法:選擇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于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行根治術且清掃淋巴結≥8個的AEG患者393例。包括SiewertⅠ型26例,SiewertⅡ型139例,

2、SiewertⅢ型228例。病理分期ⅠA期4例,ⅠB期24例,ⅡA期8例,ⅡB期94例,ⅢA期64例,ⅢB期97例,Ⅲc期102例。手術共清掃淋巴結5119個,其中陽性淋巴結1492個。149例患者術后行輔助化療,中位輔助化療周期為3周期(1~9周期)。分析全組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及淋巴結轉移高危區(qū)域,探討性別、年齡、Siewert分型、腫瘤最大徑、腫瘤分化程度、脈管癌栓、病理類型、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清掃數、是否發(fā)生淋巴

3、結轉移、淋巴結轉移度、N分期、陰性淋巴結數、輔助化療因素等對預后的影響,并分析復發(fā)轉移規(guī)律,對AEG根治術后輔助治療策略及化療獲益人群進行探討。
  結果:
  1臨床病理特征
  (1)本組患者淋巴結轉移率為70.0%(275/393),淋巴結轉移度為29.1%(1492/5119);縱隔淋巴結轉移率為16.4%(24/146),淋巴結轉移度為8.3%(40/481);腹腔淋巴結轉移率為69.2%(272/393),

4、淋巴結轉移度為31.3%(1452/4637)。
  (2)縱隔淋巴結轉移主要發(fā)生在下段食管周圍及隆突下;腹腔淋巴結轉移主要發(fā)生在賁門(包括賁門右和賁門左)、胃小彎、胃左動脈旁、腹腔動脈、脾動脈及脾門旁。
  (3) Siewert各分型均可發(fā)生縱隔及腹腔淋巴結轉移,腹腔淋巴結轉移率及轉移度均高于縱隔(x2=13.487,P=0.000;x2=52.775,P=0.000;x2=53.214, P=0.000; x2=3.2

5、23,P=0.073;x2=59.900,P=0.000; x2=34.107,P=0.000); SiewertⅠ型縱隔淋巴結轉移率高于SiewertⅡ型及SiewertⅢ型(x2=11.963,P=0.003),腹腔淋巴結轉移度低于SiewertⅡ型及SiewertⅢ型(x2=12.998,P=0.002)。
  (4)腫瘤最大徑≥4cm組淋巴結轉移率及轉移度均高于腫瘤最大徑<4cm組(x2=13.636,P=0.000;x2

6、=64.767, P=0.000)。
  (5)隨腫瘤浸潤深度的增加,淋巴結轉移率及淋巴結轉移均增高,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意義(x2=35.305,P=0.000;x2=134.034,P=0.000)。
  (6)低分化組淋巴結轉移率及淋巴結轉移度高于中高分化組,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意義(x2=14.468,P=0.000;x2=120.099,P=0.000)。
  (7)有脈管癌栓組患者淋巴結轉移率及淋巴結轉移度高于無脈

7、管癌栓組(x2=7.946,P=0.005;x2=112.723,P=0.000)。
  (8)粘液腺癌及印戒細胞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率高于腺癌患者(x2=8.710,P=0.000);兩組患者淋巴結轉移度無明顯差異(x2=2.714,P=0.099)。
  2影響腫瘤腫瘤浸潤深度和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1)單因素分析顯示AEG的腫瘤浸潤深度與腫瘤最大徑和腫瘤分化程度有關(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

8、最大徑是腫瘤浸潤深度的獨立影響因素(P=0.013)。(2)單因素分析顯示AEG的淋巴結轉移與性別、腫瘤最大徑、脈管癌栓和腫瘤分化程度有關(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脈管癌栓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影響因素(P=0.002)。
  3全組生存情況
  截止隨訪日期,共有215例患者死亡,1、3、5年總生存率(Overallsurvival)分別為81.7%、50.9%、38.7%。
  3.1臨床病理因素與生存情況

9、>  經胸手術入路與經腹手術入路兩組患者1、3、5年生存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x2=0.572,P=0.450)。Siewert分型中Ⅱ型預后最好,其次為SiewertⅢ型,SiewertⅠ型預后最差(x2=7.186,P=0.028)。腺癌患者1、3、5年生存率明顯優(yōu)于粘液腺癌及印戒細胞癌組(x2=5.329,P=0.021)。腫瘤最大徑≥4cm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別為80.1%、48.8%、36.1%,明顯低于腫瘤最大徑<4cm組患

10、者的93.6%、66.0%、57.4%(x2=8.694,P=0.003)。腫瘤低分化者、有脈管癌栓患者1、3、5年生存率均低于中高分化者、無脈管癌栓患者(x2=5.244,P=0.022;x2=6.622,P=0.010)。隨腫瘤浸潤深度增加,患者的1、3、5年生存率下降(x2=32.974,P=0.000)。無淋巴結轉移患者1、3、5年生存率優(yōu)于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x2=43.206,P=0.000)并隨淋巴結轉移數目的增加1、3、

11、5年生存率逐漸下降(x2=90.155,P=0.000)。將陰性淋巴結數分為>15個,≤15且>9個及≤9個3組,三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隨陰性淋巴結數的減少生存率降低(x2=7.455,P=0.024);將淋巴結轉移度分為0%、≤50%及>50%三組,三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隨淋巴結轉移度的增加生存率下降(x2=94.281,P=0.000)。
  4治療模式
  (1)全組共有149例患者行術后輔助化療,術后輔助

12、化療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87.9%、54.4%、44.5%,均高于單純手術組的77.9%、48.8%、35.2%(x2=3.930,P=0.047)。(2)輔助化療≥6周期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7.2%、66.7%、57.7%,均高于輔助化療<6周期組患者的85.0%、50.4%、40.3%(x2=4.060,P=0.044)。(3)采用FOLFOX方案化療者與FLP方案者1、3、5年生存率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x2=2.016,

13、P=0.156)。(4)分層分析顯示:無淋巴結轉移、淋巴結轉移度≤50%、腫瘤浸潤深度為T1-T2期患者及中高分化癌患者,術后化療與否生存率差異不顯著(x2=1.650, P=0.199;x2=1.241, P=0.265;x2=0.102, P=0.750;x2=0.420,P=0.517)。有淋巴結轉移患者、淋巴結轉移度≥50%者、腫瘤浸潤深度為T3-T4期患者及低分化癌患者,術后化療與單純手術比較1、3、5年生存率均有所提高(x2

14、=4.081,P=0.03;x2=6.794,P=0.000;x2=7.192,P=0.007;x2=4.836, P=0.028)。
  5預后因素分析
  (1)單因素結果顯示Siewert分型、病理類型、腫瘤最大徑、腫瘤分化程度、脈管癌栓、T分期、是否淋巴結轉移、N分期、陰性淋巴結數、淋巴結轉移度、輔助化療為生存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
  (2) COX回歸模型多因素結果顯示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度、

15、輔助化療為本組患者生存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
  6復發(fā)分析
  本組可隨訪到復發(fā)轉移詳細資料患者共92例。平均復發(fā)時間為17.3±1.8月,中位復發(fā)時間為12個月;復發(fā)發(fā)生部位依次為腹腔淋巴結61.8%(34/55)、吻合口38.2%(21/55)、縱隔淋巴結12.7%(7/55)、殘胃3.6%(2/55);腹腔內臟器轉移發(fā)生率為30.4%(28/92),其中肝轉移為28.3%(26/92)、其次為腎上腺3.3%

16、(3/92);腹腔外轉移率為29.3%(27/92),其中鎖上淋巴結10.9%(10/92)、肺臟9.8%(9/92)、腦轉移6.5%(6/92)、骨轉移5.4%(5/92);腹膜種植率為6.5%(6/92)。
  6.1復發(fā)轉移組淋巴結轉移與總體比較
  92例復發(fā)轉移患者淋巴結轉移率及轉移度分別為88.0%和39.0%,均高于總體淋巴結轉移率的70.0%和29.1%,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意義(x2=12.467,P=0.00

17、0;x2=45.667,P=0.000)。
  6.2根治術后復發(fā)轉移組腹腔及縱隔淋巴結轉移與分布
  (1)92例復發(fā)轉移患者腹腔淋巴結轉移率及轉移度分別為88.0%和44.6%,均明顯高于總體腹腔淋巴結轉移率及轉移度的69.0%和31.3%,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x2=13.347,P=0.000;x2=66.886,P=0.000)。
  (2)復發(fā)轉移患者縱隔淋巴結轉移率及轉移度分別為14.3%和10.0%,與全組患

18、者縱隔淋巴結轉移率及轉移度的16.4%和8.3%比較,統(tǒng)計學無明顯差異(x2=0.097,P=0.760;x2=0.336,P=0.562)。
  (3)復發(fā)轉移組患者賁門(包括賁門左和賁門右)、胃左動脈旁組淋巴結轉移率均高于總體相應各組淋巴結轉移率(P<0.05);賁門、胃小彎、幽門、胃左動脈、肝總動脈組淋巴結轉移度明顯高于總體相應各組淋巴結轉移度(P<0.05);下段食管旁淋巴結轉移度及轉移率分別為16.7%和19.2%,與總

19、體相應組的淋巴結轉移度及轉移率的14.0%和18.4%比較,統(tǒng)計學無明顯差異(P>0.05)。
  結論:
  1食管胃結合部腺癌淋巴結轉移率高,腹腔淋巴結轉移率及轉移度均高于縱隔;腹腔淋巴高危淋巴引流區(qū)包括賁門旁(賁門左和賁門右)、胃小彎側、胃左動脈旁、肝總動脈旁、脾門及脾動脈旁,縱隔淋巴結高危淋巴引流區(qū)包括下段食管周圍及隆突下;SiewertⅠ型縱隔淋巴結轉移率高于SiewertⅡ型及SiewertⅢ型,腹腔淋巴結轉移度

20、低于SiewertⅡ型及SiewertⅢ型;建議放療應依據不同Siewert分型轉移特點及高危區(qū)域分布進行靶區(qū)設計。Siewert各分型放療重點淋巴引流區(qū)為下段食管周圍、胃周、肝總動脈旁及腹腔動脈淋巴引流區(qū)。SiewertⅠ還應包括中縱隔、SiewertⅡ型及SiewertⅢ型還應包括脾門及脾動脈淋巴引流區(qū),但胃大彎不必考慮在內;淋巴結轉移度較高的患者更應是術后放療的重點人群。
  2局部區(qū)域復發(fā)以吻合口、腹腔淋巴結多見,建議術后

21、放療范圍應重視復發(fā)高危區(qū)。
  3腫瘤最大徑是T分期的獨立影響因素;脈管癌栓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影響因素。
  4經胸手術入路與經腹手術入路在生存率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
  5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度、輔助化療為AEG根治術后生存的獨立影響因素。
  6根治術后輔助化療生存率明顯優(yōu)于單純手術組,術后獲益人群為有淋巴結轉移者、淋巴結轉移度>50%、腫瘤浸潤深度為T3-T4期及低分化癌患者,建議術后行輔助化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