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肝移植的臨床和相關實驗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1)探討離體全肝切除自體肝移植術(ELRA)治療晚期肝臟泡球蚴病(AE)的適應癥,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三維重建影像評估系統(tǒng)與個體化虛擬手術的臨床意義;初步探討ELRA術后移植物增生的規(guī)律;評價ELRA術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
  2)建立Wistar大鼠極限肝切除模型,評價極限肝切除術后的肝再生和存活率;
  3)建立Wistar大鼠慢性肝損傷模型,探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和慢性肝纖維化肝再生修

2、復的關系及可能機制;
  4)探討TLR3通路與BMSCs在慢性肝纖維化中的相互作用和與肝纖維化肝再生修復的可能機制。
  方法:
  課題第一部分:
  1)總結2010年8月至2013年08月按納入標準實施的10例ELRA術治療晚期肝AE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臨床資料,探討臨床適應癥;
  2)通過術前CT與三維肝臟重建軟件測量數(shù)據(jù)和手術探查所見與移植物實際質量結果分析,分析個體化虛擬手術設計的準確性和可

3、行性。
  3)通過患者術中情況、并發(fā)癥和住院總費用等臨床資料,分析手術可行性和安全性。
  4)術后CT隨訪1,3和6月移植肝體積(GV)和受體標準肝體積(SLV)比,結合術后PET/CT檢查結果,分析半年內肝臟增生變化。
  課題第二部分:對Wistar大鼠分別行70%、80%、90%肝體積極限切除,統(tǒng)計術后各組大鼠的存活率,并檢測外周血清中ALT及AST濃度,對比術后14天存活大鼠肝臟質量。HE染色觀察三組肝臟組

4、織形態(tài)學變化。
  課題第三部分:取雄性大鼠股骨和脛骨骨髓,提取、分離培養(yǎng)、純化、擴增 BMSCs,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 BMSCs的形態(tài),用免疫組織化學(IHC)檢測 BMSCs表面 CD31、CD45、CD44、CD105、CD11b、CD29的表達陽性率。用二乙基亞硝胺(DEN)配成0.01%濃度飲用水供雌性大鼠飲用16周換正常水,建立慢性肝損傷模型,第4、8、12、16周經(jīng)尾靜脈輸注1×106個BMSCs,并設置單純造模組及

5、空白對照組;20周核磁共振(MRI)檢查大鼠肝臟;21周處死大鼠,HE染色觀察肝臟組織形態(tài)變化;原位雜交技術檢測大鼠肝臟SrY表達;VG染色觀察肝臟中膠原纖維量;IHC檢測α-SMA、TLR3;Western-blotting檢測肝臟α-SMA、TLR3、TRIF、NF-kBp65、IRF3表達,F(xiàn)Q-RT-PCR檢測TLR3、IRF3 mRNA表達。
  結果:
  課題第一部分:
  1)10例移植物均存活,符合納

6、入標準時手術安全性較高。
  2)術中探查與移植物體積和術前CT與肝臟三維重建結果一致,10例患者GV/SLV在41%-78%之間,平均60.6%,其中9例患者虛擬切除移植物體積695.11±142.14cm3,實際余肝臟體積687.78±130.81cm3(P>0.05);
  3)術中1例經(jīng)臍靜脈低溫灌注外,余9例經(jīng)門靜脈灌注;2例無肝期未搭橋,3例下腔靜脈搭橋,5例人造血管腔靜脈搭橋臨時性門體分流;手術11.5~20.

7、5h,平均15.2h,無肝期200-435min,中位時間285.5min,術中輸注紅細胞懸液0~15u,術后住院時間21~58d,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例(60%);住院總費用10.16~43.48萬元,中位費用17.44萬元;
  4)CT測術后第1月移植物體積平均增加14.75%;術后2~3月平均每月增加3.75%;術后4~6月平均每月增加3.08%;術后半年移植物/標準肝體積比平均87.5%;PET/CT測18氟-脫氧葡萄糖(1

8、8F-FDG)的平均標準攝取率(SUVave)0.9~1.9;隨訪時間2~37個月,1例術后6個月死亡,最長存活時間27個月。
  課題第二部分:
  1)大鼠肝切術后6h開始出現(xiàn)死亡,術后8-12h為死亡高峰,70%、80%、90%肝體積切除組2周存活率分別為86.7%、80%、7%。
  2)80%及90%肝體積切除組術后8h、12h時血清ALT、AST濃度比70%組顯著增高(P﹤0.05),而80%與90%組之間

9、無差異(P﹥0.05);80%組術后24h、3天時血清ALT及AST濃度比70%肝體積切除組高(P﹤0.05);術后7天左右各組ALT及AST濃度基本恢復正常。
  3)術后14天80%組剩余肝體積明顯大于70%肝體積切除組(P﹤0.05)。
  4)三組肝臟組織形態(tài)無明顯異常。
  課題第三部分:
  1)P3代BMSCs細胞表面的CD31、CD45、CD44、CD105、CD11b、CD29的陽性率分別為(1

10、2.0%、8%、1.2%、62.2%、1.5%、16.7%);
  2)原位雜交技術檢測示僅有BMSCs移植組表達SrY。
  3)核磁共振結果示BMSCs移植組肝臟上結節(jié)數(shù)量比單純造模組多(P<0.05);
  4)HE染色顯示單純造模組8只輕度肝纖維化形成;BMSC移植組中9只形成明顯的肝纖維化,1只形成肝癌;空白對照組無肝纖維化形成。
  5)IHC顯示BMSCs移植組比單純造模組α-SMA陽性表達率高(P

11、<0.05);空白對照組無表達。TLR3主要表達于肝細胞包漿中;
  6)VG染色BMSCs移植組膠原區(qū)的百分比數(shù)比單純造模組高(P<0.05)。
  7)western blotting結果顯示BMSCs移植組比單純造模組α-SMA蛋白水平高(P<0.05),BMSCs移植組肝臟中TLR3、NF-kBp65、IRF3蛋白水平及 TLR3、IRF3mRNA表達比空白對照組和單純造模組都高(P均<0.05),單純造模組稍高于空

12、白對照組(P<0.05);而TRIF蛋白表達水平在三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
  結論:
  1)對于外科原位手術切除極為困難或無法切除的晚期肝AE可以通過ELRA術治療,適應癥為本研究納入標準;CT和三維肝臟重建軟件能夠在術前準確評估肝臟病灶與主要管道關系,評價病灶侵犯程度和預測移植物體積,提高手術安全性;在無肝期個體化處理進行人造血管腔靜脈搭橋,臨時性門體分流技術,下腔靜脈免重建技術和離體肝切除血管重建技術等綜合

13、應用安全、有效;術后移植肝再生主要發(fā)生于術后半年內,尤其是術后第1個月,術后2~6月明顯放緩,半年后基本接近患者標準肝體積;ELRA術治療晚期肝AE有巨大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有助于在國內外推廣應用;
  2)大鼠肝切除量在80%以下是安全的,提示對于正常成人極限肝切體積有可能超越70%;且肝臟切除量越大,肝臟增生體積越多;
  3)BMSCs在DEN所致的慢性肝損傷模型中具有促進肝纖維化的作用,并有致肝癌的可能;
  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