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運動和冰敷后血流灌注及水分子擴散的功能MRI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內容分三部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雙指數(shù)表觀擴散成像觀察肌肉運動后水分子的擴散
  目的:利用雙指數(shù)表觀擴散系數(shù)觀察肌肉運動后水分子的擴散及其恢復過程。
  方法:15名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參加本研究,所有志愿者利用自制支架做定向足背屈運動直至肌肉疲勞。首先掃描脛骨前肌運動前后的T2WI和T2-mapping。志愿者休息48小時后同一時間段利用EPI-DWI序列進行脛骨前肌運動前和運動后3、6、9、12、15、18

2、、21分鐘 multi-b DWI成像。b值采用0、20、5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共15個b值,按照雙指數(shù)模型計算出 fast ADC值和slow ADC值,按照單指數(shù)模型計算出 standard ADC值。根據(jù) fast ADC值、slow ADC值、standard ADC值和T2值繪制成相應的偽彩圖及fast ADC值,slow ADC值和stand

3、ard ADC值的恢復曲線。
  結果:靜息狀態(tài)下,脛骨前肌的T2值為46.04msec,肌肉運動后肌肉 T2值上升為59.93msec,上升幅度為30.2%(P<0.001)。靜息狀態(tài)下,脛骨前肌的standard ADC值為1.63×10-3mm2/S, fast ADC值為12.02×10-3mm2/S, slow ADC值為1.34×10-3mm2/S,靜息時 fast ADC值較 slow ADC大。肌肉運動后,stan

4、dard ADC值和slow ADC值均明顯上升,分別達到2.04×10-3mm2/S,19.92×10-3mm2/S和1.65×10-3mm2/S,上升幅度為25%,65.8%和23.1%。經(jīng)歷21分鐘恢復后,standard ADC值仍然比靜息狀態(tài)高4.9%(P>0.05),fast ADC值, slow ADC值比靜息狀態(tài)高18.4%和9.0%(P<0.05,P<0.05)。其中fast ADC較 standard ADC和slo

5、w ADC恢復快。
  結論:肌肉運動后 fast ADC和slow ADC變化的規(guī)律是由差別的,雙指數(shù)表觀擴散系數(shù)能夠較好的觀察運動后肌肉內的水分子擴散變化,反映出不同間隔水分子的擴散特征。
  第二部分:冰敷對骨骼肌運動后水分子擴散和血流灌注的影響
  目的:利用MRI評價肌肉運動和冰敷后肌肉內的血流灌注及水分子擴散的變化。
  方法:15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參加本研究,左右腿隨機分配。所有志愿者利用自制支架

6、做定向足背屈運動直至肌肉疲勞,首先進行肌肉運動前后 T2WI、T2-mapping、DWI掃描以及30分鐘自然恢復的T2WI、T2-mapping、DWI掃描,接著進行肌肉運動前以及運動后3、6、9、12、15、18、21、24、27、30分鐘FAIR掃描,最后肌肉疲勞收縮后30秒內開始冰敷小腿上段75%處,冰敷后FAIR時間點同運動后自然恢復 FAIR掃描,FAIR掃描完成后,接著 DWI序列掃描。
  結果:靜息時,脛骨前肌T

7、2值為46.04±9.89mesc,肌肉運動后,T2值明顯上升,達到59.93±8.97mese,較靜息狀態(tài)升幅為30.2%,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冰敷30分鐘后與運動后30分鐘恢復和靜息狀態(tài)下脛骨前肌的T2值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分別t=0.81,P>0.05和t=0.77,P>0.05)。脛骨前肌運動后,ADC1和ADC2分別由2.29±0.32×10-3mm2/S,1.66±0.11×10-3mm2/S上升為3.72±0.4

8、1×10-3mm2/S,2.03±0.12×10-3mm2/S,上升幅度分別為62.4%和22.2%(P<0.001),30分鐘恢復后,ADC1和ADC2均較靜息狀態(tài)高(P<0.05,P>0.05)。ADC1和ADC2和靜息狀態(tài)比分別下降了34.9%和27.7%( P<0.001)。脛骨前肌運動前灌注量104.68±6.47ml/min/100g,運動后灌注量明顯上升,達到203.55±15.59ml/min/100g,上升幅度94.4

9、%(P<0.001)。在自然恢復過程中,肌肉的血流灌注緩慢下降,至27分鐘恢復至靜息狀態(tài)。冰敷對運動引起的肌肉灌注增加抑制明顯,在6分鐘內即下降68.4%,至18分鐘時下降至靜息狀態(tài)。24分鐘時又重新出現(xiàn)血流灌注增加,隨后血流灌注繼續(xù)下降。
  結論:局部冰敷能夠抑制運動引起的肌肉血流灌注增加,能明顯降低肌肉內水分子的擴散。
  第三部分:不同運動方式對小腿肌肉擴散張量參數(shù)的影響
  目的:探討不同運動方式對小腿肌肉擴

10、散張量參數(shù)的影響。
  方法:15名健康成年男性參與本研究,年齡范圍25~36歲,平均29.88歲±4.12,BMI范圍21.63~25.30平均23.03±1.47。利用SE-EPI序列進行小腿肌肉 DTI成像,分別測量脛骨前肌,內側腓腸肌于足中立位、背屈位、跖屈位以及主動收縮狀態(tài)下的ADC、FA、λ1、λ2和λ3。
  結果:于足中立位時,兩組肌肉3個本征值呈遞減關系λ1>λ2>λ3,兩組肌肉λ1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

11、38),GM的λ2、λ3、ADC要高于TA的λ2、λ3(分別P﹤0.05,P﹤0.01,P﹤0.01),GM的FA要低于TA的FA(P﹤0.05)。踝關節(jié)由跖屈轉為背屈, TA被動收縮,FA值減少13.5%(P<0.005),ADC、λ2、λ3分別增加8.6%,12.4%,17.9%(分別P﹤0.001;P﹤0.001;P﹤0.001),λ1在兩組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t=0.96, P>0.05),踝關節(jié)由背屈轉為跖屈時,GM被動收縮,FA

12、值減少21.6%(P<0.005), ADC、λ2、λ3分別增加6.3%;10.5%和14.2%(分別P﹤0.001;P﹤0.05;P﹤0.001),λ1在兩組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t=0.94,P>0.05)。TA由中立位轉為主動背屈時,ADC、λ1、λ2、λ3分別增加11.4%、7.3%、11.0%、16.0%(P﹤0.001;P﹤0.001;P﹤0.005;P﹤0.001),FA下降17.1%(P﹤0.005)。GM由中立位轉為主動跖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