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以藥用植物玄參(Scrophularia ningpocnsis Hemsl.)為研究對象,通過盆栽實驗對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玄參耗水特征,生長發(fā)育特點,生理特性及有效成分積累情況等進行了系統(tǒng)地研究,以期為玄參規(guī)范化生產中的田間水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長期水分處理下,玄參全生育期及各個生育期耗水量均是適宜水分處理最大,嚴重干旱處理最少。各處理花期的耗水強度均高于苗期和根期。 各水分處理
2、的耗水日變化均表現(xiàn)出早晚低,中間高的規(guī)律。晴天時呈“單峰”曲線。多云和陰天時均呈明顯“雙峰型”,且陰天時峰型更明顯。 各變水處理中,處理2(苗期70%~75%,花期70%~75%,根系膨大期50%~55%)的單株耗水量最大,且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耗水量最小的是處理6(苗期40%~45%,花期50%~55%,根系膨大期70%~75%)。各生育期耗水量與該期供水強度呈正相關。 2.嚴重干旱、中度干旱和過濕水分處理明顯抑制玄參
3、株高和葉面積的增長,且均與適宜水分處理差異顯著(p<0.05);嚴重干旱、中度干旱和過濕水分處理的玄參葉綠素合成在處理13天至33天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可溶性蛋白在處理第13天時受到促進,13天后則受到抑制:各處理玄參葉片相對含水量均無顯著差異。 各處理光合作用由高到低依次是適宜水分>過濕水分>中度干旱>嚴重干旱;各處理蒸騰速率都呈現(xiàn)先增后降的變化趨勢,14:00時達到最高。蒸騰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過濕水分處理,對照處理,中
4、度干旱處理,嚴重干旱處理。 不同水分處理對SOD和APX活性的影響較大,對POD和CAT活性的影響僅發(fā)生在處理前期。 3.長期水分處理中,兩個干旱處理對玄參根中有效成分的積累起到十分有效的激發(fā)作用,而水澇環(huán)境則對有效成分的積累很不利。 4.變水處理中,處理7(苗期50%~55%,花期70%~75%,根系膨大期70%~75%)最有利于玄參根產量的增長及有效成分的積累,處理6(苗期40%~45%,花期50%~5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土壤水分對葡萄植株生長發(fā)育的影響.pdf
- 土壤水分對番茄生長發(fā)育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響.pdf
- 不同土壤水分對丹參耗水特性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響.pdf
- 不同土壤水分對附子耗水特性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響.pdf
- 土壤水分對杜仲生理特性和有效成分的影響.pdf
- 地下滴灌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對番茄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pdf
- 礦質元素對絞股藍生長發(fā)育及有效成分積累的影響.pdf
- 成熟期不同土壤水分狀況對烤煙生長發(fā)育及品質和產量的影響.pdf
- 不同質地土壤玄參生長發(fā)育及質量研究.pdf
- 營養(yǎng)元素對冬凌草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及有效成分積累影響的研究.pdf
- 丹參生長發(fā)育與有效成分積累的相關性研究.pdf
- 土壤水分及抗旱劑對草地早熟禾蒸散與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pdf
- 不同氮素水平對香青蘭生長發(fā)育與有效成分的影響.pdf
- 土壤水分對草坪草生長的影響及蒸散需水研究.pdf
- 黃土區(qū)植物生長與土壤水分協(xié)同關系及土壤水分有效性評價.pdf
- 不同水分處理對大豆物質積累及土壤水分變化的影響.pdf
- 不同土壤水分對灌木樹種刺梨光合效率的影響.pdf
- 光照和土壤水分對半夏生長和品質的影響.pdf
- 土壤水分對不同小麥品種水分利用特性和產量及品質的影響.pdf
- 土壤水分對珍貴樹種土沉香幼苗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