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對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和水稻的糧食作物。玉米小斑病是危害玉米葉部的重要真菌性病害,對玉米的產量和品質能造成較大的影響。嘧菌酯是先正達公司研發(fā)的第一個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高效、低毒、廣譜、低殘留等特點,兼具保護和治療等活性,對人和環(huán)境友好。本研究主要是以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中的嘧菌酯對玉米小斑病菌進行了室內活性測定及水楊肟酸(SHAM)對嘧菌酯的協(xié)同作用,建立敏感性基線,并進一步評價嘧菌酯對玉米小斑病的田間防效。主要為了評

2、估嘧菌酯在田間對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大田生產的最佳用藥方案,為玉米生產過程中的病害管理與防治提供理論指導。
  為了篩選用于大田防治玉米小斑病的藥劑,測定了20株玉米小斑病菌對6種殺菌劑的敏感性。結果表明:供試的6種殺菌劑對玉米小斑病菌都有良好的生物活性,EC50介于0.0145~2.3518?g/mL之間,其中氟啶胺和氟硅唑對玉米小斑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效果為最佳,平均EC50分別為0.0295±0.0040?g/mL和0.

3、0145±0.0010?g/mL,其次為苯醚甲環(huán)唑、咪鮮胺和戊唑醇,平均 EC50值分別為0.0929±0.0090?g/mL、0.0916±0.0134?g/mL和0.2146±0.0191?g/mL,百菌清的抑菌效果相對較弱,平均EC50值為2.3518±0.2140?g/mL,且不同菌株間對同一種殺菌劑EC50值差異不大。
  采用孢子萌芽法,測定了98株玉米小斑病菌對嘧菌酯的敏感性。其敏感性EC50值EC50值分布在4.1

4、559~691.4320?g/mL之間,平均EC50值為171.2762±19.4221?g/mL;添加100?g/mL SHAM后,測定的菌株EC50值分布范圍在0.0007~9.0220?g/mL之間,表明添加100?g/mL SHAM能夠顯著提高嘧菌酯對玉米小斑病菌的活性。剔除異常值后平均EC50值為1.3639±0.1889?g/mL,經(jīng)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其平均值可作為玉米小斑病菌對嘧菌酯(+SHAM)的敏感基線。
  田

5、間試驗結果表明:第一次使用嘧菌酯40、80、120、160?g/mL在7 d后對華美甜8號玉米小斑病發(fā)病嚴重的防治效果在22.94~45.17%之間,第二次藥后防治效果7 d后防治效果在35.77~67.28%之間,第三次藥后7 d后防治效果在43.51~75.39%之間;對發(fā)病較輕華美糯7號玉米小斑病第一次防治效果在48.54~48.54%之間,第二次藥后7 d防治效果分別在27.75~76.02之間,第三次藥后7 d防治效果24.5

6、0~73.97%之間。
  使用嘧菌酯和醚菌酯對華美糯7號的玉米小斑病進行防治時,在發(fā)病前期第一次施藥7 d后嘧菌酯40、80、120、160?g/mL對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在51.65~87.18%之間,第二次藥后7 d防治效果在20.10~50.46%之間,第三次藥后7 d防治效果在23.68~69.92%之間;醚菌酯36、72、107、142?g/mL對玉米小斑病第一次藥后7 d的防效在56.28~93.37%之間,第二次藥后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