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殼聚糖-磷酸甘油-慶大霉素凝膠圓窗龕局部給藥治療梅尼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研究目的:
目前利用慶大霉素(GT)耳毒性,治療梅尼埃病眩暈,得到越來越多的耳科醫(yī)生的關注。慶大霉素內耳局部給藥用于治療梅尼埃病,操作簡單,療效確切。由于給藥濃度及劑量的不同,不同研究表明,慶大霉素除了發(fā)揮對前庭毛細胞的破壞作用外,其對內耳毛細胞亦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該研究應用殼聚糖-磷酸甘油(CGP)凝膠攜帶慶大霉素,通過圓
2、窗龕給藥的方式,可控及緩釋地將慶大霉素釋放進入內耳,與傳統(tǒng)鼓室內注射慶大霉素相比,評估其治療梅尼埃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實驗方法:
聽力及前庭功能正常的C57BL/6J小鼠(6-8周)24只,隨機分成3組,A組為經鼓膜穿刺隔日注射慶大霉素硫酸鹽(6mg/ml,10ul)組;B組為經鼓膜穿刺隔2日注射慶大霉素硫酸鹽(6mg/ml,l0ul)組;C組為應用CGP凝膠緩釋系統(tǒng)經圓窗龕釋放慶大霉素(300mg/ml,
3、0.2ul)組。A、B組小鼠均接受2周重復藥物注射,C組小鼠僅接受1次圓窗龕給藥。聽力學評估:在注射前及注射后14天,采應用腦干誘發(fā)電位(ABR)評估小鼠的聽力變化情況;前庭功能評估:在注射前及注射后的14天內,每天進行垂直轉鼓實驗,評估小鼠的前庭功能變化情況。
實驗結果:
ABR檢測示:在注射后的第14天,A組小鼠ABR閾值在16kHz、24kHz、32kHz、40kHz均比用藥前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
4、意義(p<0.05);B組小鼠在注射后第14天,僅有40kHzABR閾值較注射前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0,p<0.05),其余頻率,ABR閾值均未見明顯提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小鼠各頻率ABR閾值較注射前均無顯著提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垂直轉鼓實驗示:A組小鼠在術后第10天的保持時間比術前明顯降低(p=0.031,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術后第14天的保
5、持時間與術前相比無明顯差異(p=0.105,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B組小鼠在術后所有時間點均與術前數(shù)據(jù)無顯著性差異(p>0.05);C組小鼠的平均保持時間在術后第6天、第10天與術后第14天均明顯低于術前(p值分別為0.041,0.034,0.006;p值均<0.05)。C組小鼠的平均保持時間在術后14天明顯低于A組(p=0.019;p<0.05)和B組(p=0.016;p<0.05)。
實驗結論:
6、殼聚糖-磷酸甘油(CGP)凝膠緩釋系統(tǒng)攜帶慶大霉素進入內耳,可以造成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前庭功能下降,而不引起顯著的聽覺功能下降,較之傳統(tǒng)的鼓室注射治療,其是一種安全而有效的內耳緩釋給藥系統(tǒng),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第二部分
殼聚糖-磷酸甘油-慶大霉素凝膠經圓窗龕給藥后慶大霉素在內耳毛細胞的分布
研究目的:
目前利用慶大霉素耳毒性,治療梅尼埃病眩暈,得到越來越多的耳科醫(yī)生的關注。慶大霉素內
7、耳局部給藥用于治療梅尼埃病,操作簡單,療效確切。但是由于直接注射慶大霉素至中耳后,不能準確地控制與圓窗膜接觸的藥量,而且部分藥液通過咽鼓管排除中耳腔,或被中耳腔粘膜吸收,因此導致進入內耳的慶大霉素的劑量有很大波動性,因此也產生了很大的療效差異。為克服現(xiàn)有方法的局限,建立一種安全有效并且方便的給藥模式,使其能夠在單次應用后,即可持續(xù)緩慢地釋放慶大霉素至內耳,我們建立了殼聚糖-磷酸甘油凝膠系統(tǒng)應用于慶大霉素內耳局部給藥。前期研究通過與傳統(tǒng)鼓
8、室內注射的對照,已經證明殼聚糖-磷酸甘油-慶大霉素凝膠在小鼠圓窗龕局部注射后,緩釋慶大霉素至內耳的能力,及其對耳蝸、前庭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但是對于此緩釋凝膠攜帶慶大霉素進入內耳后,慶大霉素在內耳的分布情況,我們尚不清楚,因此,此實驗的目的是研究慶大霉素在該緩釋凝膠系統(tǒng)的緩釋作用下,在內耳毛細胞中如何分布的,以及如何影響內耳毛細胞的形態(tài)及功能的。
實驗方法:
將硫酸慶大霉素(gentamicin,GT)和德州紅(
9、texasred,TR)混合后置于37°攪拌過夜使其結合形成慶大霉素德州紅螯合物(gentamicin-texasred,GTTR),然后將GTTR與殼聚糖-磷酸甘油凝膠(CGP)混合形成殼聚糖-磷酸甘油-慶大霉素凝膠(CGP-GTTR-hydrogel)。通過耳后入路暴露小鼠左側耳蝸圓窗龕,取0.5ul該凝膠注入圓窗龕內,讓其左耳向上平臥半小時待膠體凝固。分別于凝膠注射后1天及7天,采取心臟灌注4%多聚甲醛的方式處死小鼠,快速將其耳蝸
10、取下,蝸內灌注固定液,固定2小時后,解剖其基底膜、橢圓囊斑及球囊斑,用Phalloidin-Alexa-488進行染色,進行鋪片,使用Leica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分析,Phalloidin與GTTR使用紅綠雙色熒光通道進行掃描觀察,選擇一定的區(qū)域進行熒光半定量分析,測定得到的平均像素強度即為熒光強度。觀察慶大霉素在內耳的分布規(guī)律及毛細胞的形態(tài)。
實驗結果:
在前庭系統(tǒng)中,經圓窗龕局部注射殼聚糖-磷酸甘油-慶
11、大霉素凝膠1天后,紅色顆粒狀GTTR熒光主要位于球囊斑上的毛細胞胞質內,其熒光強度在注射后1天和7天分別是14.13±4.09,4.69±1.76,注射后7天時的熒光強度明顯強于注射后1天時的熒光強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注射后1天時表皮板表面的纖毛束明顯多于注射后7天時的纖毛束。
在耳蝸系統(tǒng)中,經圓窗龕局部注射殼聚糖-磷酸甘油-慶大霉素凝膠1天后,可觀察到紅色顆粒狀GTTR熒光主要位于耳蝸基底膜的底轉
12、及中轉,其熒光強度分別為51.59±6.42,20.64±4.14,底轉強度明顯強于中轉熒光強度(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樣地,在注射凝膠7天后,紅色顆粒狀GTTR熒光仍然位于耳蝸基底膜的底轉及中轉,其熒光強度分別為43.01±3.61,12.17±2.43,底轉強度明顯強于中轉熒光強度(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凝膠注射后的1天和7天,耳蝸的頂轉均未見到紅色顆粒狀熒光。同時,比較耳蝸底轉在注射后1天和7天的熒光強
13、度可見,注射后1天的熒光強度明顯強于注射后7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樣比較耳蝸中轉在注射后1天和7天的熒光強度發(fā)現(xiàn)同樣的規(guī)律,注射后1天的熒光強度明顯強于注射后7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注射后7天,耳蝸底轉部分外毛細胞缺失,但是在注射后1天和7天,在耳蝸的頂轉及中轉均未見毛細胞的缺失。
研究結論:
該研究探討了慶大霉素通過該凝膠緩釋系統(tǒng)釋放進入內耳后,慶大霉素在內耳的分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殼聚糖-磷酸甘油凝膠系統(tǒng)應用于內耳局部給藥的實驗研究.pdf
- 局部應用殼聚糖-磷酸甘油-神經生長因子緩釋凝膠聯(lián)合靜脈導管治療大鼠面神經損傷的實驗研究.pdf
- 經圓窗膜給藥治療放射性內耳損害的實驗研究.pdf
- 經圓窗給藥干預噪聲所致耳蝸損害.pdf
- 球后注射殼聚糖-甘油磷酸鹽凝膠對豚鼠近視眼模型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殼聚糖-a,β-甘油磷酸凝膠微球的制備及作為栓塞材料的初步研究.pdf
- 殼聚糖-聚乙烯醇溫敏性水凝膠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經圓窗治療內耳疾病的地塞米松耳腔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殼聚糖-β-甘油磷酸鈉溫敏性水凝膠的制備與表征.pdf
- 球周注射溫敏性殼聚糖-甘油磷酸鹽凝膠對家兔眼部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姜黃素殼聚糖微球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殼聚糖-羥丙甲纖維素溫敏性水凝膠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可注射性殼聚糖-磷酸甘油復合異體軟骨細胞修復兔關節(jié)軟骨缺損的初步研究.pdf
- 離子交聯(lián)殼聚糖基胃漂浮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載萬古霉素殼聚糖-甘油磷酸鈉溫敏水凝膠應用于骨髓炎的初步研究.pdf
- 納米給藥系統(tǒng)跨內耳圓窗膜轉運機理的研究.pdf
- 槲皮素磷脂—殼聚糖納米粒制劑及其經皮給藥的研究.pdf
- 局部應用甲潑尼龍-殼聚糖緩釋凝膠治療面神經損傷的實驗研究.pdf
- 虎杖微乳凝膠局部給藥系統(tǒng)的設計與評價.pdf
- 殼聚糖硬脂酸嫁接物給藥系統(tǒng)的腦靶向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