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利用3T磁共振DTI及DTT成像技術來研究不同海拔高度藏漢民族正常成年不同腦組織各向異性及擴散特征和白質纖維束結構,探討部分各向異性值與海拔高度的關系,并了解藏漢民族組間有無差異性。
方法:選擇生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藏族、漢族(居住不同海拔高度時間必須>一年以上)共120名,按海拔高度及民族分為6組:A組:2200-3000m、漢族;B組:2200-3000m、藏族;C組:3000-4000m、漢族;D組:3000-400
2、0m、藏族;E組:>4000m,漢族;F組:>4000m,藏族;每組各20名,各組年齡均在20-55歲。使用Philips Achieva3.0TX多源發(fā)射超導磁共振掃描儀行腦部MR橫軸位檢查,掃描序列:TlWI、T2WI、FLAIR、DWI和DTI掃描。DTI掃描序列為單次激發(fā)自旋回波平面成像(EPI)。分別測定白質纖維:胼胝體膝部及壓部、雙側內囊前肢及后肢、雙側外囊、額葉白質、扣帶、半卵圓中心與深部灰質核團:雙側尾狀核頭、豆狀核和丘
3、腦的各向異性值(FA)及表觀擴散系數(shù)值(ADC)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FiberTrak軟件進行三維纖維束成像。
結果:1.不同海拔藏漢民族的FA值和ADC值在左右大腦半球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亦無性別差異;
2.白質纖維間及灰質核團間的FA值有顯著差異,但白質纖維的FA值明顯高于灰質核團。在白質纖維中胼胝體壓部的FA值最高,內囊后肢及扣帶次之,依次為胼胝體膝部、內囊前肢和半卵圓中心、額葉,最低者為外囊;在深部灰質核團中
4、, FA值最高的部位是丘腦,尾狀核頭次之,豆狀核最低。部分白質纖維間及不同灰質核團間的ADC值有差異,但ADC值相差不大,ADC值參考值范圍為(0.692-0.941)(10-3mm2/s)。
3.隨著海拔升高,皮層下缺血灶出現(xiàn)率增加,且多位于額葉皮層下,但額葉白質各向異性及擴散未見差異;不同海拔高度下,藏族胼胝體膝部及尾狀核頭的 FA值在海拔2200-3000m與海拔3000-4000m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5、.藏漢民族間比較:海拔3000-4000m藏族與漢族尾狀核頭 FA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31),半卵圓中心及額葉ADC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28,P=0.06)。
5.依據(jù)不同的顏色,在FA彩色編碼圖及纖維束成像圖上可判斷出各種白質纖維束及其位置、方向、走行。
結論:隨著海拔升高,皮層下微小缺血灶出現(xiàn)率逐漸增加,依次為15%、32.5%、47.5%,以額葉顯著,但額葉白質纖維的各向異性及擴散未見差異;海拔3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MSCT對不同海拔高度正常成人肝臟血液動力學及體積的研究.pdf
- 不同的高原海拔高度對身體損害程度
- 3T磁共振對高海拔地區(qū)藏漢民族正常成人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研究.pdf
- 各地海拔高度及大氣壓
- 海拔高度對煙葉產(chǎn)量和質量的影響研究.pdf
- 河南山峰海拔高度排序
-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呼吸動態(tài)研究.pdf
- 不同海拔高度與種植密度對玉米產(chǎn)量與品質的影響.pdf
- 奇優(yōu)894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種植表現(xiàn)及栽培技術
- 海拔高度對烤煙生長發(fā)育及品質的影響.pdf
- 長白山不同海拔高度岳樺天然群體的遺傳及表觀遺傳結構研究.pdf
- 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5種植物葉片形態(tài)解剖結構研究.pdf
- 不同海拔高度下典型可碳化固體表面火蔓延實驗研究.pdf
-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土壤氮的礦化動態(tài).pdf
- 不同海拔高度對大葉碎米薺營養(yǎng)成分和生理特性影響的研究.pdf
- 山間不同海拔高度對煙地微環(huán)境和烤煙生長發(fā)育的影響.pdf
- 賀蘭山西麓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氮素礦化作用變異特征.pdf
- 模擬不同海拔高度間斷性急性缺氧對大鼠食欲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pdf
- 大青山南北坡不同海拔高度表土理化性質研究.pdf
- 海拔高度和坡向對長鞭紅景天生物量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