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60d9fca9-5355-4b78-939c-acc9447ecfbb/60d9fca9-5355-4b78-939c-acc9447ecfbbpic.jpg)
![安徽省禾谷類孢囊線蟲時空分布及藥劑防治技術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60d9fca9-5355-4b78-939c-acc9447ecfbb/60d9fca9-5355-4b78-939c-acc9447ecfbb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禾谷類孢囊線蟲(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一類主要危害小麥、大麥、燕麥和黑麥等禾谷類作物的植物寄生線蟲。小麥孢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Wollenweber,1924)是危害小麥的CCN,屬于異皮科孢囊屬。CCN目前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40多個國家發(fā)生危害。目前CCN在我國已廣泛地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湖北、內蒙古、安徽等省市,威脅著我國的小麥生產(chǎn)。小麥是安徽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作者前期調
2、查中發(fā)現(xiàn)該病害在安徽小麥產(chǎn)區(qū)發(fā)生比較普遍。潁上縣(E116.26°,N32.63°),地處淮河與潁河交匯處、華北平原最南端,是安徽省的重要麥區(qū),為了了解潁上縣CCN發(fā)生和危害情況,調查潁上縣田間CCN的發(fā)生種類、蟲口動態(tài)、并開展了危害損失和防治試驗。
用‘zig-zag’法在皖北13個麥區(qū)采集小麥根際土樣140份,利用Fenwick&Oostcnbrink法分離CCN孢囊,制備卵懸浮液,測計CCN的平均卵密度,設定病級,統(tǒng)
3、計皖北麥區(qū)卵密度發(fā)生頻度。結果發(fā)現(xiàn),安徽潁上縣、蕭縣、懷遠、固鎮(zhèn)、淮北和宿州等小麥田的13個調查點,CCN卵密度范圍在0個/g土~42.8個/g土之間,94%調查點發(fā)生CCN,其中62%的調查點CCN卵密度為1個/g土~10個/g土,其中蕭縣馬井的平均卵密度最大,為17.0個/g土。
用‘zig-zag'法在潁上縣黃橋鎮(zhèn)雙樓村麥田的19個小區(qū)隨機采集土樣19份,并通過南澳大利亞研究與開發(fā)研究所(South Australi
4、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stitute,SARDI)植物病害檢測中心檢測評估土傳病原風險,并通過實測法對各采樣區(qū)進行產(chǎn)量損失評估。檢測結果表明,該麥區(qū)根際存在4種有風險的土傳病原,即CCN、落選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neglectus)、平臍蠕孢屬(Bipolaris spp.)和黃色鐮孢菌(Fusariun.culmorum)。其中CCN為優(yōu)勢病原,平均卵密度在1個/g土~20個/g土之
5、間,屬高風險,與我們的檢測結果3個/g土~20.5個/g土一致,損失試驗表明,該區(qū)小麥產(chǎn)量損失在-2.39%~22.73%之間。另落選短體線蟲發(fā)生量為低風險,平臍蠕孢屬和黃色鐮孢菌發(fā)生量為無風險。
在潁上縣黃橋鎮(zhèn)雙樓村采集土樣,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離了CCN孢囊,用Baermann漏斗法分離獲得2齡線蟲(Juvenile2,J2),在光學顯微鏡下形態(tài)測計描述(de Man公式),依據(jù)孢囊陰門錐等形態(tài)
6、特征,鑒定出潁上縣CCN種類小麥孢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
在潁上縣黃橋鎮(zhèn)雙樓村,利用平面小區(qū)劃分方法,在60個小區(qū)取樣,測蟲口初始密度,用擴散系數(shù)法判斷小麥孢囊線蟲田間平面分布型,結果潁上黃橋鎮(zhèn)雙樓村小麥孢囊線蟲在田間為塊狀(聚集)分布,擴散系數(shù)C值為2.1。
用定點調查方法,在潁上縣黃橋鎮(zhèn)雙樓村動態(tài)監(jiān)測了播種后120d至揚花期(次年2月~5月),小麥根際0~300 mm土層的小麥孢囊
7、線蟲J2蟲口變化。結果表明,100mm~200mm土層中的J2聚集最多,其次為200mm~300mm。驚蟄(次年3月19日)前后,100mm~200mm土層的J2急劇增加,達到峰值0.95頭/g土。用酸性品紅染色方法監(jiān)測小麥孢囊線蟲J2的早期侵染,結果表明,在潁上縣潁上黃橋鎮(zhèn)雙樓村最早觀察到的小麥孢囊線蟲J2侵染小麥時間為播種后151d(次年3月18日)。
在潁上縣潁上黃橋鎮(zhèn)雙樓村選擇小麥孢囊線蟲密度中等田塊,以涕滅威作播
8、種前土壤處理,測定了由CCN引起的對泛麥5等品種的危害損失。結果表明,小麥的株高降低率在2.4%~4.4%之間。其中,皖麥50的株高降低率為最大,與施藥小區(qū)比較,株高降低率為4.4%;豫麥的株高降低率為最小,與施藥小區(qū)比較,株高降低率為2.4%。小麥產(chǎn)量損失率在9.8%~14.9%之間。其中,泛麥5對CCN危害較為敏感,產(chǎn)量損失最大,與藥劑對照區(qū)比較,為14.9%(t=7.9,p<0.01)。豫麥產(chǎn)量損失率為9.8%。
在
9、潁上縣選擇病害中等的田塊,以植物源殺線劑做播種前土壤處理,比較7種藥劑處理的防效。結果表明,藥劑處理小區(qū)株高增高率在-5.20%~6.5%之間。其中,TS6茶皂素制劑處理小區(qū)的小麥株高增高率最高,為6.5%。藥劑處理小區(qū)產(chǎn)量增產(chǎn)率在-4.57%~13.06%之間。其中,TS6茶皂素制劑處理小區(qū)的小麥產(chǎn)量增產(chǎn)率最高,防效為13.06%。TS6茶皂素制劑處理小區(qū)的小麥增穗率最高,為19%。本次實驗藥劑防效不夠理想,可能與施藥方式、施藥深度、
10、施藥時間和藥劑類型不合適等原因有關。
綜上所述,皖北大部分麥區(qū)CCN的發(fā)生密度在中等以上,在潁上縣發(fā)生的CCN為小麥孢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為潁上縣的優(yōu)勢病原。小麥孢囊線蟲田間平面分布呈聚集分布,J2垂直分布在0mm~300mm土層,100mm~200mm土層中聚集最多。潁上縣最早觀察到小麥孢囊線蟲侵染時間為播種后151d?!蝴?’產(chǎn)量損失較大,為14.9%。篩選出有一定防效的植物源殺線劑1種。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安徽省禾谷類孢囊線蟲分布及小麥抗性品種篩選.pdf
- 安徽省蕭縣禾谷類孢囊線蟲發(fā)生分布及小麥抗耐性品種篩選.pdf
- 噻唑膦對禾谷孢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的作用方式及防治應用技術研究.pdf
- 小麥禾谷孢囊線蟲的防治關鍵技術與應用.pdf
- 禾谷類孢囊線蟲效應蛋白鑒定及攜帶不同Cre基因的小麥抗性機制分析.pdf
- 內蒙古禾谷孢囊線蟲的發(fā)生及生物防治.pdf
- 禾谷孢囊線蟲(Heteroderaavenae Wollenweber)在山東省的分布調查、孵化及分子鑒定.pdf
- 禾谷孢囊線蟲的抗性品種鑒定、互作表型及綜合防治研究.pdf
- 山東泰安地區(qū)禾谷孢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危害損失評估及防治措施初探.pdf
- 黑龍江省東部大豆孢囊線蟲病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技術研究.pdf
- 小麥抗禾谷孢囊線蟲種質資源鑒定及抗病機理研究.pdf
- 禾谷孢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 sensu lato)分子特征分析.pdf
- 山東省小麥禾谷孢囊線蟲的發(fā)生特點及遺傳多樣性分析.pdf
- 安徽省通病防治技術措施
- 安徽省通病防治技術措施
- 小麥禾谷孢囊線蟲在晉浙兩省的新分布區(qū)及其致病型的鑒別.pdf
- 小麥孢囊線蟲的種衣劑防治及大豆孢囊線蟲的抗性品種鑒定與互作表型研究.pdf
- 安徽省水稻穗腐病病原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研究.pdf
- 小麥孢囊線蟲蘇南群體的發(fā)生分布、鑒定和病害的綜合防治.pdf
- 安徽省農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防治技術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