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6/13/14/1b08a869-bcee-4a8a-95ea-be33a2013649/1b08a869-bcee-4a8a-95ea-be33a2013649pic.jpg)
![混凝土課程設計---某地鐵車站頂板梁板結構設計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6/13/14/1b08a869-bcee-4a8a-95ea-be33a2013649/1b08a869-bcee-4a8a-95ea-be33a2013649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鋼筋混凝土設計原理》課程設計</p><p> 題 目 某地鐵車站頂板梁板結構設計</p><p> 學院名稱 </p><p> 指導教師 </p><p> 班 級
2、 </p><p> 學 號 </p><p> 學生姓名 </p><p><b> 2011年6</b></p><p> 《鋼筋混凝土設計原理》課程設計任務書</p>
3、<p><b> 1設計題目</b></p><p> 某地鐵車站頂板梁板結構設計,采用全埋式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單向板梁板結構。</p><p><b> 2 設計內容</b></p><p> ①結構平面布置:柱網(wǎng)、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p><p> ?、诎宓膹姸扔嬎悖簝攘Π?/p>
4、考慮塑性變形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計算;</p><p> ?、郯宓姆浪O計:防水混凝土設計;</p><p> ?、艽瘟簭姸扔嬎悖簝攘Π纯紤]塑性變形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計算; </p><p> ⑤主梁的強度計算:內力按彈性理論計算,考慮荷載不利組合; </p><p><b> ?、蘩L制施工圖:</b></p>
5、<p> ●結構平面布置圖(1 : 200);</p><p> ●板的配筋圖;次梁配筋圖;主梁配筋圖及M、V圖(1 : 50);</p><p> ●主、次梁鋼筋表及必要說明。 </p><p><b> 3 設計資料及要求</b></p><p> ① 建筑平面尺寸,如下圖1;</p>
6、;<p> 圖1 地下室平面尺寸</p><p> ?、?主梁下附墻垛尺寸為450×450mm,下設計柔墊200mm厚,混凝土柱尺寸為500×500mm,或者采鋼管混凝土圓形柱直徑400mm;</p><p> ?、?地鐵車站的安全等級為二級,頂板設計厚度為700mm;</p><p> ?、?工程地質與水文條件:設計地下室頂板
7、離地面為粉質粘土,土的抗剪強度為28.7KPa,內摩擦角為25度,土層透水性為:微弱,土層厚度2.8m。地下水位為-2.0m。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弱溶解性,綜合評價其腐蝕等級為:中等腐蝕,土的密度為17.0KN/m3;</p><p> ?、?混凝土可采用C30或C35;板內鋼筋可采用HPB235級、HRB335級熱軋鋼筋,次梁和主梁鋼筋可選HRB400級熱軋鋼筋;</p><p>
8、 ?、?荷載:鋼筋混凝土容重為25KN/m3,設計忽略地下水壓力的荷載,頂板活荷載見表1,平頂粉刷荷載0.4KN/m3;</p><p> ⑦ 地鐵車站頂板設計考慮人防的要求,地鐵車站防護等級為6級</p><p> ?、?題號分配:每個學生根據(jù)學號選擇相應的題號,表中長度單位為米,第題題號見表1,表中有41道題目。</p><p> 表1 鐵工081班各題號
9、的設計條件</p><p> 4 設計期限:兩周(6月8日——6月30日)</p><p> ?、?下達設計任務及結構布置1天;</p><p> ?、?設計計算和整理計算書4天;</p><p> ③ 繪制頂板結構施工圖4天;</p><p> ?、?答辯及設計成績評定1天;</p><p&g
10、t;<b> 5 參考資料</b></p><p>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02);</p><p> 2.《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 50009-2001);</p><p> 3.《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03-2001);</p><p> 4.鋼筋混凝土連續(xù)梁和框架考
11、慮內力重分布設計規(guī)程(CECS 51:93);</p><p> 5.《人民防空工程戰(zhàn)術技術要求》;</p><p> 6.《人民防空地下室規(guī)范》(GB 50038-94);</p><p> 7.《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 50108-2001);</p><p> 8.《地下防水工程實用技術》沈春林編寫,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12、lt;/p><p> 9.鋼筋混凝土結構構造手冊;</p><p> 10.教材:《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p><p> 11.教材:《混凝土結構設計》;</p><p> 12.教材:《鋼—混凝土組合結構》。</p><p><b> 6 計算書格式要求</b></p>
13、<p> ?、賴栏癜纯蒲姓撐牡呐虐娓袷?;</p><p> ②正字字體:小四,宋體;圖表中所有文字:五號,宋體。</p><p><b> 任務下達:賀桂成</b></p><p><b> 2011年6月7日</b></p><p> 鋼筋混凝土設計原理課程設計</p>
14、;<p><b> 1工程概況</b></p><p> 設計地鐵車站頂板離地面為粉質粘土,土的抗剪強度為28.7Kpa,內摩擦角為25度,土層透水性為:微弱,土層厚度2.8m,地下水位為-2.0m,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弱溶解性,綜合評價其腐蝕等級為:中等腐蝕,土的密度為17KN/m3</p><p><b> 2設計參數(shù)說明<
15、;/b></p><p> 主梁下附墻垛尺寸為450×450mm,下設計柔墊200mm厚,混凝土柱尺寸為500×500mm,或者采鋼管混凝土圓形柱直徑400mm; 地鐵車站的安全等級為二級,頂板設計厚度為700mm;混凝土可采用C30或C35;板內鋼筋可采用HPB235級、HRB335級熱軋鋼筋,次梁和主梁鋼筋可選HRB400級熱軋鋼筋,鋼筋混凝土容重為25KN/m3,設計忽略地下水壓
16、力的荷載,頂板活荷載見表1,平頂粉刷荷載0.4KN/m3;地鐵車站頂板設計考慮人防的要求,地鐵車站防護等級為6級</p><p> C35等級混凝土:, </p><p> HRB335級熱軋鋼筋:</p><p> HRB400級熱軋鋼筋:</p><p><b> 3結構平面布置</b></p>
17、<p> 3.1結構平面布置的原則</p><p> 在進行結構平面布置時,應遵守下述布置原則:</p><p> ?。?) 梁格的布置要考慮生產(chǎn)工藝、使用要求和支承結構的合理性。</p><p> ?。?) 柱網(wǎng)與梁格尺寸除應滿足生產(chǎn)工藝和使用要求外,還應使結構具有盡能好的經(jīng)濟效果。</p><p> ?。?) 梁格應盡可能
18、布置得規(guī)整、統(tǒng)一,板的厚度和梁的截面尺寸盡量統(tǒng)一減少梁板跨度的變化,以簡化計算,方便施工。</p><p> (4)避免集中荷載直接作用于板上。</p><p> 3.2 構件尺寸設計</p><p> 根據(jù)設計參數(shù)說明,板厚700(>80滿足剛度要求,可不驗算撓度);參照設計規(guī)范,對于一般的建筑結構中,取次梁截面高度,另外,次梁截面寬度取b=h/3~h/2;
19、主梁截面高度,但在地下建筑中,取值稍有偏于安全,取次梁c,c;取主梁z,z。根據(jù)設計要求,建筑結構平面布置圖如圖1-1</p><p> 圖1-1 結構平面布置圖</p><p><b> 4板的設計</b></p><p><b> 4.1荷載的計算</b></p><p> 取寬為1m板
20、帶作為計算單元</p><p> 土層荷載 </p><p> 鋼筋混凝土自重 </p><p> 平頂粉刷荷載 0.4 </p&
21、gt;<p> 恒荷載標準值 65.5</p><p> 活荷載標準值 14</p><p><b> 總荷載設計值</b></p><p> 按可變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p><p><b> =9
22、6.32</b></p><p> 由上可知,所以板內力計算時取。 </p><p> 4.2計算簡圖及跨度</p><p> 參照設計規(guī)范,梁板的跨度計算,根據(jù)下表1-2:</p><p> 表1-2梁板的跨度計算</p><p> 注:表中為梁的支承寬度,為板的擱置長度,為板厚。</p&
23、gt;<p> 次梁截面高度h=800mm,b=450mm。根據(jù)結構的平面布置,板的實際支承情況,板的計算跨度為:</p><p><b> 邊跨 : </b></p><p><b> 故邊跨取。</b></p><p><b> 中間跨 </b></p><
24、;p> 由于邊跨與中間跨的跨度差,故可按等跨連續(xù)板計算內力。板的計算簡圖如下:圖 1-2及圖1-3:</p><p> 圖 1-2 板的跨度計算示意圖簡圖</p><p><b> 20</b></p><p> 圖1-3 板的計算簡圖</p><p><b> ·</
25、b></p><p> 4.3彎距設計值計算</p><p> 各板控制截面的彎矩設計值按下式計算:</p><p> 根據(jù)上面的公式計算得:</p><p><b> 4.4截面配筋計算</b></p><p> 板截面有效高度。因中間板帶的內區(qū)格四周與梁整體連接,故、和值可降低
26、20%,從而取值為四周的0.8倍。最少配鋼筋率為=0.45 =0.236%,板截面配筋計算過程見下表1-3。</p><p> 表1-3 板截面配筋計算</p><p> 注意:表中支座截面,取計算;當=0.45時,按配鋼筋。</p><p><b> 配筋圖如圖1-4:</b></p><p><b>
27、; 圖1-4</b></p><p> 4.5板截面受剪承載力驗算</p><p> 板截面剪力設計值可按下式計算:</p><p> 為荷載重分布剪力系數(shù),參照表1-4</p><p> 表1-4 為荷載重分布剪力系數(shù)</p><p> 注:表中的A、B、B、C表示支座的內外側的代號。<
28、/p><p> 板截面最大剪力設計值發(fā)生在內力支座,其值為</p><p> 對于不配箍筋和彎起鋼筋的一般板類受彎構件,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p><p><b> ></b></p><p> 由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符合,則板不需要配箍筋和彎起鋼筋。 </p><p>&
29、lt;b> 5次梁計算</b></p><p> 5.1 次梁配筋的構造要求</p><p> ?。?) 截面尺寸:次梁的跨度l = 4 m~6 m,梁高h=(1/18~1/12),梁寬b =(1/3~1/2)h,應滿足表1-7的規(guī)定。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一般為0.6%~1.5%。</p><p> ?。?) 次梁在砌體墻上的支承長度a≥240 m
30、m。</p><p> ?。?)鋼筋的直徑:梁的縱向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表1-5的規(guī)定。對鋼筋直徑的要求出于混凝土結構截面受力的需要。混凝土結構中,受力鋼筋的尺寸應與截面高度及跨度有一定的比例,過于纖細的鋼筋難以起到應有的承載受力和構造的作用。</p><p> 表1-5 梁內縱向鋼筋的最小直徑</p><p> 注:為梁高,為梁的跨度。</p
31、><p> (4) 鋼筋的間距: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能夠與混凝土協(xié)同工作,是由于它們之間存在著粘結錨固作用。因此,受力鋼筋周圍應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層握裹。對于構件邊緣的鋼筋,表現(xiàn)為保護層厚度;而對于構件內部的鋼筋,則表現(xiàn)為鋼筋的間距。鋼筋間距還應考慮施工時澆筑混凝土操作的方便。梁縱向鋼筋的凈間距不應小于表1-6的規(guī)定。</p><p> 表1-6 梁內縱向鋼筋的最小凈距</p>
32、<p> 注:(1)凈間距為相鄰鋼筋外邊緣之間的最小距離。</p><p> ?。?)當梁的下部鋼筋配置多于2層時,兩層以上水平方向中距應比下邊兩層的中距增大一倍。</p><p> (5) 梁側的縱向構造鋼筋:由于混凝土收縮量的增大,近年在梁的側面產(chǎn)生收縮裂縫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裂縫一般呈棗核狀,兩頭尖而中間寬,向上伸至板底,向下至于梁底縱筋處,截面較高的梁,情況更為嚴重。
33、</p><p> (6) 當連續(xù)次梁的跨度相等或相差不超過20%,且活載與恒載之比q/g≤3時,梁內縱向鋼筋的彎起及截斷可按圖1-5進行。</p><p> 圖1-5 等跨連續(xù)次梁的鋼筋布置 </p><p> 《規(guī)范》規(guī)定: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 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腰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
34、)的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腹板截面面積w 的0.1%,且其間距不宜大于200 mm。此處,腹板高度hw ,矩形截面為有效高度;對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對I形截面,取腹板凈高。</p><p> (7) 對鋼筋混凝土薄腹梁或需作疲勞驗算的鋼筋混凝土梁,應在下部二分之一梁高的腹板內沿兩側配置直徑為8 mm~14 mm、間距為100 mm~150 mm的縱向構造鋼筋,并應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二分之一梁高
35、的腹板內,縱向構造鋼筋上述第(5)條的規(guī)定配置。如圖1-5所示,中間支座負鋼筋的彎起,第一排的上彎點距支座邊緣為50 mm;第二排、第三排上彎點距支座邊緣分別為h和2h。</p><p> 支座處上部受力鋼筋總面積為As,則第一批截斷的鋼筋面積不得超過As/2,延伸長度從支座邊緣起不小于/5+20d(d為截斷鋼筋的直徑);第二批截斷的鋼筋面積不得超過As/4,延伸長度不小于/3。所余下的縱筋面積不小于As/4,
36、且不少于兩根,可用來承擔部分負彎矩并兼作架立鋼筋,其伸入邊支座的錨固長度不得小于。</p><p> 位于次梁下部的縱向鋼筋除彎起的外,應全部伸入支座,不得在跨間截斷。下部縱筋伸入邊支座和中間支座的錨固長度詳見《混凝土結構設計》。</p><p> 連續(xù)次梁因截面上、下均配置受力鋼筋,所以一般均沿梁全長配置封閉式箍筋,第一根箍筋可距支座邊50 mm處開始布置,同時在簡支端的支座范圍內,
37、一般宜布置一根箍筋。</p><p> 根據(jù)設計平面布置圖,有主梁mm,。次梁的跨度計算示意1-6</p><p> 圖1-6 次梁的跨度計算示意圖 </p><p> 5.2荷載計算 </p><p> 取次梁為1m長作為計算單元 </p><p> 板傳來的恒荷載
38、 </p><p> 次梁自重 </p><p> 次梁三面粉刷 </p><p> 恒荷載標準值 137.35</p><p> 活荷載標準值
39、 </p><p> 總荷載設計值 </p><p> 按可變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p><p> 所以,次梁內力計算時取201.2KN/m。 </p><p><b>
40、 5.3計算簡圖</b></p><p> 次梁按考慮塑性重分布計算內力,結合圖1-6故由表4可得次梁的計算跨度為:</p><p> 中間跨 </p><p><b> 邊跨 </b></p><p><b> 故邊跨取。</b></p><p
41、> 與中跨的計算跨度相差,故可按等跨連續(xù)梁計算內力,計算簡圖如1-7</p><p> 圖1-7 次梁計算簡圖</p><p><b> 5.4內力計算</b></p><p> 次梁各控制截面的彎矩設計值和剪力設計值分別按,計算。</p><p><b> 彎矩設計值</b><
42、;/p><p><b> 剪力設計值</b></p><p><b> 5.5截面配筋計算</b></p><p> 次梁跨中截面按T型梁截面進行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翼緣計算寬度,邊跨及中間跨均按較小的值采用:</p><p><b> ==</b></p>
43、<p> 跨中及支座截面均按一排鋼筋考慮,故取h0=1200-35=1165mm,翼緣厚度。</p><p> 此值大于跨中彎矩設計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屬于第一類T型截面,支座按矩形截面計算,次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結果見表1-7。</p><p> 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如表1-8 ,按規(guī)定,考慮到塑性內力重分布時,箍筋數(shù)量應增大20%,故計算時將乘以1.2;配
44、箍筋率 ,各截面均滿足要求,</p><p> 表1-8 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p><p> 驗算是否需要第二批彎起鋼筋:</p><p> 鋼筋彎起點到支座邊緣距離為:800-35-35+50=780mm,則第一排彎起鋼筋彎起點處的剪力設計值</p><p> V1=496.2-0.78×190.1=347.922
45、<</p><p> 故不需要第二排彎起鋼筋。</p><p> 注意:所需的彎起鋼筋直接用縱筋彎起即可,無需格外在配置</p><p><b> 6主梁設計</b></p><p> 主梁按彈性理論計算內力。柱截面尺寸為500500mm,主梁幾何尺寸及支承情況如圖1-8所示</p><
46、p> 圖1-8 主梁跨度計算示意圖</p><p><b> 6.1荷載計算</b></p><p> 為簡化計算,主梁自重按集中荷載考慮。</p><p> 次梁傳來的荷載 </p><p> 主梁自重 </p>&
47、lt;p> 主梁三面粉刷 </p><p> 恒荷載標準值 1467.66kN</p><p> 活荷載標準值 14×7.2=100.8kN `</p><p><b> 恒載設計值</b></p>&l
48、t;p> G=1.21467.66=1761.19kN </p><p><b> 活載設計值</b></p><p> Q=1.3100.8=131.04kN </p><p> 6.2計算簡圖及跨度</p><p> 由于主梁線剛度較柱線剛度大很多,故中間支座按鉸支座考慮。主梁的支承長度為370mm
49、。</p><p><b> 計算跨度:</b></p><p><b> 中間跨 </b></p><p><b> 邊 跨 =</b></p><p><b> =</b></p><p> 故邊跨的計算
50、跨度取=。</p><p> 邊跨與中間跨的平均跨度為=(5815+6000)/2=5907.5mm</p><p> 邊跨與中間跨的計算跨度相差(6000-5815)/6000=3.1%<10%,故計算時可采用等跨連續(xù)梁的彎矩和剪力系數(shù)。計算簡圖如圖圖1-9所示。</p><p> 圖1-9主梁計算簡圖</p><p><b&g
51、t; 6.3內力計算 </b></p><p> 對圖所示三跨連續(xù)梁,可采用內力系數(shù)計算各控制截面內力,即</p><p> 彎矩 </p><p><b> 剪力 </b></p><p> 式中,、、、為內力系數(shù),由設計規(guī)范查取。</p><
52、;p> 下面以變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為例說明計算過程,即取G=1761.19kN和Q=131.04kN計算,永久荷載效應控制組合計算過程從略(經(jīng)計算不控制截面設計)。和計算如下:</p><p> 邊跨 </p><p><b> 中間跨 </b></p><p><b> 支座B <
53、;/b></p><p><b> 主梁彎矩計算見表</b></p><p> 表1-9 主梁彎矩計算</p><p> 主梁剪力計算見表1-10</p><p> 表1-10 剪力計算</p><p><b> 6.4內力包絡圖</b></p>
54、<p> 將各控制截面的組合彎矩值和組合剪力值,分別繪于同一坐標圖上,即得內力疊合圖,其外包線即是內力包絡圖,具體見大圖??梢?,對主梁而言,按可變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所得的內力設計值將控制截面配筋。</p><p><b> 6.5配筋計算</b></p><p> 在正彎矩作用下主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計算配筋,邊跨及中間跨的翼緣寬度均按較小值采用,即
55、</p><p><b> 故取,并取。因為</b></p><p> 此值大于和,故屬于第一類T形截面。</p><p> 主梁支座截面及負彎矩作用下的跨中截面按矩形截面計算,取。支座B邊緣截面彎矩:</p><p> 其中支座截面剪力。主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載力計算結果分別見表1-11和1-12.</p&
56、gt;<p> 表 1-11 主梁正截面承載力計算</p><p> 表 1-12 主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p><p><b> 6.6附加橫向鋼筋</b></p><p> 由次梁傳遞給主梁的全部集中荷載設計值為</p><p><b> KN</b></p&g
57、t;<p> 由式(2.3.15)得主梁內支承次梁處附加橫向鋼筋截面面積為</p><p> 則一側所需附加吊筋的截面面積為,選728(4301)</p><p> 6.7主梁縱筋的彎起和截斷</p><p> 按同比例在同一坐標圖上繪出彎矩包絡圖和抵抗彎矩圖。繪制抵抗彎矩圖時,應注意彎起點鋼筋的位置:彎起點離受彎承載力充分利用點的距離應不小于
58、h0/2;彎起鋼筋之間的距離不應超過箍筋的最大允許間距。由于邊跨跨中只允許彎起236的鋼筋,為滿足受剪承載力和上述構造要求,在B支座處設置了專用于受剪壓筋,其上彎起點距支座邊緣的距離為50mm。</p><p> 根據(jù)每根鋼筋的彎起承載力水平直線和彎矩包絡圖的交點,確定支座上部受力鋼筋(抵抗支座負彎矩)的理論截斷點至理論截斷點的距離應大于20d,且至充分利用點的距離應大于(因),本設計中大部分縱筋由后者控制鋼筋
59、截斷點,其中錨固長度按確定,取40d(d為縱筋直徑)。但由所確定的截斷點仍位于負彎矩受拉區(qū)內,故從其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長度應按確定,另外鋼筋的搭接長度取200mm。</p><p> 6.8 附加橫向鋼筋</p><p> 1、在梁下部或截面高度范圍內有集中荷載作用時,應在該處設置附加橫向鋼筋(吊筋、箍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應布置在長度的范圍內; </p><p&g
60、t; 2、當構件的內折角處于受拉區(qū)時,應增設箍筋。該箍筋應能承受未在受壓區(qū)錨固的縱向受拉鋼筋As1的合力,且在任何情況下不應小于全部縱向鋼筋As合力的35%。 </p><p><b> 7防水設計 </b></p><p> 防空地下室設計應做好室外地面的排水處理,避免在上部地面建筑周圍積水。防空地下室的防水設計不應低于《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 5010
61、8)規(guī)定的防水等級的二級標準。上部建筑范圍內的防空地下室頂板應采用防水混凝土,當有條件時宜附加一種柔性防水層。</p><p> 7.1 防水混疑土設計</p><p><b> 1、一般規(guī)定</b></p><p> ?。?)防水混凝土應通過調整配合比,摻加外加劑、摻合料配制而成,抗?jié)B等級不得小于S6。</p><p&
62、gt; ?。?)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應通過試驗確定,抗?jié)B等級應比設計要求提高一級(0.2MPa)。</p><p><b> 2、設 計</b></p><p> ?。?) 防水混凝土的設計抗?jié)B等級,應符合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p><p> ?。?) 防水混凝土的環(huán)境溫度,不得高于80℃;處于侵蝕性介質中防水混凝土的耐侵蝕系數(shù),不應小于0
63、.8。</p><p> ?。?) 防水混凝土結構底板的混凝土墊層,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15,厚度不應小于100mm,在軟弱土層中不應小于150mm。</p><p> ?。?) 防水混凝土結構, 結構厚度不應小于250mm;裂縫寬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貫通;迎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p><p><b> 3、材 料</b&g
64、t;</p><p> ?。?)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水泥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32.5MPa;在不受侵蝕性介質和凍融作用時,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使用礦渣硅酸鹽水泥必須摻用高效減水劑;在受侵蝕性介質作用時,應按介質的性質選用相應的水泥;在受凍融作用時,應優(yōu)先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和粉煤灰硅酸鹽水泥。</p><
65、;p> ?。?)防水混凝土所用的砂、石,石子最大粒徑不宜大于40mm,泵送時其最大粒徑應為輸送管徑的1/4;吸水率不應大于1.5%;不得使用堿活性骨料。其他要求應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 53—92)的規(guī)定;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應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 63—89)的規(guī)定。</p><p> ?。?) 防水混凝土可根據(jù)工程需要摻入減水劑、膨脹劑、防水劑、密實劑、引
66、氣劑、復合型外加劑等外加劑,其品種和摻量應經(jīng)試驗確定。所有外加劑應符合國家或行業(yè)標準一等品及以上的質量要求。</p><p> (4) 每立方米防水混凝土中各類材料的總堿量(Na2O當量)不得大于3kg</p><p> ,灰砂比宜為1:1.5~1:2.5;水灰比不得大于0.55;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防水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時,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20
67、mm,入泵前坍落度每小時損失值不應大于30mm,坍落度總損失值不應大于 60mm;摻加引氣劑或引氣型減水劑時,混凝土含氣量應控制在3%~5%; 防水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時,緩凝時間宜為6~8h。</p><p> (5) 使用減水劑時,減水劑宜預溶成一定濃度的溶液。</p><p> ?。?) 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必須采用機械攪拌,攪拌時間不應小于2min。摻外加劑時,應根據(jù)外加劑的技術要求
68、確定攪拌時間。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運輸后如出現(xiàn)離析,必須進行二次攪拌。當坍落度損失后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應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漿或二次摻加減水劑進行攪拌,嚴禁直接加水。</p><p> ?。?) 防水混凝土必須采用高頻機械振搗密實,振搗時間宜為10~30s,以混凝土泛漿和不冒氣泡為準,應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滲加引氣劑或引氣型減水劑時,應采用高頻插入式振搗器振搗。</p><p><b
69、> 7.2 卷材防水層</b></p><p><b> 1、 一般規(guī)定</b></p><p> ?。?)卷材防水層適用于受侵蝕性介質作用或受振動作用的地下工程。</p><p> ?。?)卷材防水層應鋪設在混凝土結構主體的迎水面上。</p><p> ?。?) 卷材防水層用于建筑物地下室應鋪設在
70、結構主體底板墊層至墻體頂端的基面上,在外圍形成封閉的防水層。</p><p><b> 2、 設 計</b></p><p> ?。?)卷材防水層為一或二層。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厚度不應小于3mm,單層使用時,厚度不應小于4mm,雙層使用時,總厚度不應小于6mm;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單層使用時,厚度不應小于1.5mm,雙層使用時,總厚度不應小于2.4mm。</
71、p><p> (2)陰陽角處應做成圓弧或45°(135°)折角,其尺寸視卷材品質確定。在轉角處、陰陽角等特殊部位,應增貼1~2層相同的卷材,寬度不宜小于500mm。</p><p><b> 3、 材 料</b></p><p> ?。?) 卷材防水層應選用高聚物改性瀝青類或合成高分子類防水卷材,卷材外觀質量、品種規(guī)格應符合
72、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 卷材及其膠粘劑應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久性、耐刺穿性、耐腐蝕性和耐菌性;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主要物理性能應符合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p><p> ?。?) 粘貼各類卷材必須采用與卷材材性相容的膠粘劑,高聚物改性瀝青卷材間的粘結剝離強度不應小于8N/10mm;合成高分子卷材膠粘劑的粘結剝離強度不應小于15N/10mm,浸水168h后的粘結剝離強度保持率不應小于70%。</p>
73、<p><b> 8人防設計</b></p><p> 8.1 地下室人防設計要求</p><p><b> 1、材料設計</b></p><p> ?。?)防空地下室結構的材料選用,應在滿足防護要求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下水位以下或有鹽堿腐蝕時,外墻不宜采用磚砌體。當有侵蝕性地下水時,各種
74、材料均應采取防侵蝕措施。</p><p> (2)防空地下室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不得采用冷軋帶肋鋼筋、冷拉鋼筋等經(jīng)冷加工處理的鋼筋。</p><p><b> 2、構造要求</b></p><p> 砌體結構的防空地下室,由防護密閉門至密閉門的防護密閉段,應采用整體現(xiàn)澆鋼筋混疑土結構。</p><p><b&
75、gt; 3、人防防水設計</b></p><p> 結合《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guī)范 》(GB 50038—2005),參照地下室頂板的防水設計施工。</p><p><b> 參考資料</b></p><p>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02);</p><p> 2.《建筑結
76、構荷載規(guī)范》(GB 50009-2001);</p><p> 3.《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03-2001);</p><p> 4.鋼筋混凝土連續(xù)梁和框架考慮內力重分布設計規(guī)程(CECS 51:93);</p><p> 5.《人民防空工程戰(zhàn)術技術要求》;</p><p> 6.《人民防空地下室規(guī)范》(GB 50038-9
77、4);</p><p> 7.《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 50108-2001);</p><p> 8.《地下防水工程實用技術》沈春林編寫,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p><p> 9.鋼筋混凝土結構構造手冊;</p><p> 10.教材:《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混凝土結構設計》;《鋼—混凝土組合結構》。</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ansys課程設計-地鐵車站主體結構設計
- 畢業(yè)設計-南京某地鐵車站維護結構設計
- 某地鐵換乘車站圍護結構設計
- 某地鐵換乘車站圍護結構設計
- 基坑支護畢業(yè)設計--某地鐵車站維護結構設計
- 《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設計--現(xiàn)澆單向板肋梁樓蓋結構設計
- 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設計
- 《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設計--現(xiàn)澆單向板肋梁樓蓋結構設計
-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設計---鋼筋砼現(xiàn)澆主次梁結構設計
- 課程設計-地鐵車站主體結構設計(地下矩形框架結構)
-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設計
- 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設計(pkpm)
- 梁板結構設計計算書
- 地鐵車站結構設計方向展望
- 梁板結構混凝土結構設計復習題及答案
- 混凝土樓蓋課程設計-- 混凝土樓蓋結構設計
- 梁板結混凝土結構設計復習題及答案
-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設計(單向板肋梁樓蓋)
-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設計---簡支伸臂梁設計
- 混凝土和砌體結構設計課程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