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6/16/20/f45ebb46-596c-4154-8b76-e3318b26206c/f45ebb46-596c-4154-8b76-e3318b26206cpic.jpg)
![探討建筑物基礎設計的方法與問題處理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6/16/20/f45ebb46-596c-4154-8b76-e3318b26206c/f45ebb46-596c-4154-8b76-e3318b26206c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探討建筑物基礎設計的方法與問題處理</p><p> 摘 要:針對建筑物淺基礎設計時基礎材料和類型的選擇、基礎埋深的選擇、基礎寬度的選擇等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闡述,以及特殊場地條件下遇到一些情況時淺基礎地基或基礎如何進行局部處理提出了解決辦法。 </p><p> 關鍵詞:建筑;淺基礎設計;類型;埋深;問題處理 </p><p><b&
2、gt; 一、概述 </b></p><p> 基礎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座建筑物無論體積大小只有基礎做實了才能讓人住著放心,但基礎做實并不是任意的做大,房屋的基礎投資即使正常情況下也會占到整座建筑物造價的三分之一。因此合理進行基礎設計,并根據(jù)現(xiàn)場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處理方案,對于降低工程造價,減少投資,提高經(jīng)濟效益,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p><p> 二、淺基礎設
3、計應注意的問題 </p><p> 1、基礎材料和類型的選擇。 </p><p> 淺基礎多用于單層和多層砌體結構房屋,淺基礎按材料不同分為磚基礎、灰土基礎、毛石基礎、混凝土基礎、鋼筋混凝土基礎等。按構造類型分為:單獨基礎、條形基礎、筏板基礎、箱型基礎等。進行地基基礎設計,首先應對場地情況進行現(xiàn)場勘察,獲取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因地制宜,再結合建筑上部結構形式及荷載傳遞情況,合理選擇
4、地基基礎形式。一般情況下遵循:墻下剛性條形基礎-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墻下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箱形基礎的順序來選擇基礎形式。當?shù)鼗鶞\層土質均勻且承載力高,建筑物荷載不大,宜選用磚基礎、毛石基礎、混凝土基礎等剛性無筋擴展基礎;當?shù)鼗鶞\層土質均勻性較差、承載力較低,基礎需淺埋有軟弱下臥層時,宜采用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當?shù)鼗鶞\層土質均勻性差且承載力低,建筑物荷載大,采用條基面積超過建筑物基底面積的一半時,宜采用筏板或箱形基礎。 <
5、/p><p> 2、基礎埋置深度的選擇。 </p><p> 基礎埋深一般是指室外設計地面至基礎底面的距離?;A埋深對工程造價、施工技術、施工工期及保證建筑物的安全都有密切關系。確定建筑物的基礎埋深,應考慮以下因素:(1)建筑場地地質條件及地下水的影響。在滿足地基穩(wěn)定和變形、構造要求的前提下,基礎應盡量淺埋,但不宜小于0.5m,北方地區(qū)且應在當?shù)乇鶅鼍€以下;基礎頂面應低于設計地面100mm
6、以上,以避免基礎外露。當上層地基的承載力大于下層土時,宜取上層土作為地基的持力層,這樣基礎的埋深及底面積都可減小。當上層軟弱土較薄而下層為較好土層時,可將基礎埋置在下面較好土層上,當上層軟弱土較厚時,可考慮進行地基處理、采用深基礎、樁基等?;A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當必須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下時,應考慮到地下水有否侵蝕性的影響,采取哪種方式降、排水,基坑支護方式以及施工時保障地基土不受擾動的措施等。(2)建筑物的自身條件。對于相同土質的土層
7、,如果建筑物本身荷載較小,基礎埋深可能較淺,建筑物荷載較大,基礎埋深可能要加大;對于承受較大水平荷載的基礎,為保證結構的穩(wěn)定,也常將埋深加大;對于受拔力的基礎,更需要足夠的埋深,以保證必要的抗拔阻力。(3)相鄰建筑物基礎埋深的影響</p><p> 3、基礎寬度與基礎類型的選擇。 </p><p> 由于剛性條形基礎穩(wěn)定性好,施工簡便、經(jīng)濟,所以砌體結構應優(yōu)先采用剛性條形基礎,不過剛性
8、基礎抗壓性能好而抗拉、抗剪性能較差,為了保證基礎不因受到過大的拉應力或剪應力而破壞,要求基礎要符合一定的剛性角要求,即基礎寬度越大時基礎深度也相應越大。當墻體荷載較大、地基土承載力較低時,通過計算要求有較大的基礎寬度,為滿足基礎剛性角要求,增加了基礎材料的用量,更增加了土方的開挖量和施工難度,既不合理也不經(jīng)濟。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當基礎寬度大于2.5m時,仍采用剛性條基是不合理的,這時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即柔性基礎。 </p>
9、<p> 三、特殊情況下地基或基礎的處理方法 </p><p> 1、同一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場地土上時的處理措施。 </p><p> 在實際工程中,經(jīng)常遇到場地土軟硬相差懸殊的情況,尤其抗震設防地區(qū),建造在不同場地土上的同一建筑物不能簡單地采用不同的基礎形式來處理。一般應作如下處理:(1)若一棟建筑物占據(jù)不同類型的場地土范圍均較大,可根據(jù)場地土性質不同用防震縫把房屋分成
10、不同的結構單元,使一種性質的場地土對應一種基礎形式,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形式相同。(2)土質均勻場地上的局部軟土坑,若范圍較小,可挖除軟土至天然土層,然后回填與場地土性質相近的材料,如采用砂土分層振搗密實或灰土分層夯實等。若局部軟土范圍偏大或偏厚,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處理,如回填一定厚度的砂石或灰土、基礎底部放寬、基礎局部加深、提高上部結構剛度、設置基礎跨越梁等做法。(3)土質均勻場地上的局部較硬區(qū)域,若范圍較小,可采用“褥墊”的方法,即除去3
11、00-500mm厚的局部較硬區(qū),采用爐渣、砂或黏性土分層夯實,使得整個場地土性質相近。 </p><p> 2、建筑物基礎下穿越管道的處理。 </p><p> 如果遇到地下管線穿越基礎,應盡量把管線遷移改線(如某些油氣、化工管線必須遷走),否則應采取措施,避免管線受擠壓而造成破損或滲漏,一般應在基礎被管道穿過處留設孔洞,上部留有足夠的空隙,使管道不因基礎沉降而被擠壓變形或損壞。有時也
12、可視情況在管道周圍包裹混凝土,或用材質強度高的管道替換低強度管道等方法來處理。 </p><p> 3、基坑內降水管井的處理。 </p><p> 曾遇到整棟建筑坐落在一處低洼泥塘中,在清除淤泥后進行了管井降水處理,均布了8口內徑Φ330mm,深13m的管井,降水完成進行基槽開挖后首先對管井進行了處理:井內沉中砂,用振動棒振搗密實,在距井口500mm深處澆灌C20細石混凝土至井口,必要
13、時井口及四周100mm范圍內進行滲透結晶防水處理,然后做防水保護層與基礎墊層打在一起。 </p><p> 4、新建建筑與既有建筑貼臨時的基礎處理。 </p><p> 在舊建筑旁新建建筑時,要弄清舊建筑的地基、基礎結構形式及施工情況,避免新建建筑基礎與舊基礎相距太近,新建建筑墻體更不能直接壓在舊房基礎上。通??刹捎锰袅悍ㄟM行處理,即新建建筑縱墻基礎伸出挑梁,挑梁端部設托梁,托梁承受上
14、部荷載,再把力傳到挑梁上,這樣可最大限度減少既有建筑的地基沉降。挑梁下應設梁墊,且宜每層出挑,以減少傳至基礎托梁的荷載,基礎挑梁下應預留150mm以上的沉降空間,填筑松散煤渣等,防止舊房基礎受擠壓。新建基礎基底應高于舊基礎基底,當不滿足該要求時,施工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如分段施工、設置臨時支撐、采用地下連續(xù)墻等,避免原有基礎下臨空一側地基土失穩(wěn),以保證原有建筑物的安全。 </p><p><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探討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與處理方法
- 探討建筑電氣與建筑物在設計施工中的協(xié)調處理
- 試論建筑物基礎托換與加固方法
- 關于建筑方案設計在建筑物抗震中的問題探討
- 高層建筑物基礎平面控制方法
- 建筑電氣與建筑物在設計施工中協(xié)調探討
- 建筑物中央空調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問題探討
- 相鄰建筑物地基沉降處理方法探析
- 巖溶場地建筑物地基基礎選型探討.pdf
- 建筑物標繪方法
- 論述處理相鄰建筑物地基沉降影響的方法
- 建筑電氣與建筑物在設計施工中的協(xié)調處理
- 建筑物沉降預測模型的探討與分析
- 建筑物沉降預測模型的探討與分析
- 淺論建筑物地基基礎工作的相關問題
- 民用建筑物防雷接地設計的探討
- 建筑物防雷設計“專項審核”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 對建筑物自然通風設計的探討
- 建筑物在防雷設計審核中的常見問題探討
- 建筑物的雷電防護技術探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