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艾灸聯(lián)合在60例面癱患者中的護理效果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按摩、艾灸聯(lián)合在60例面癱患者中的護理效果</p><p>  摘要:目的 探析按摩、艾灸聯(lián)合在面癱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面癱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僅予以艾灸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按摩、艾灸聯(lián)合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2、.05)。結論 按摩聯(lián)合艾灸用于面癱患者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有臨床推廣價值。 </p><p>  關鍵詞:按摩;艾灸;面癱;護理效果 </p><p>  面癱指的是因多種不同原因引發(fā)的非進行面神經異常而造成機體的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主要臨床特征為面部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1]。臨床上,主要的表現為患者前額和眉間的皺紋消失,表情肌呈松緩不收的狀態(tài),眼裂不可完全

3、閉合,鼻唇溝趨于平整,迎風會流淚,口角向正常一側歪斜,做鼓塞動作時患側的口角有漏氣情況等[2]。 </p><p><b>  1 資料與方法 </b></p><p>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面癱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觀察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0~81歲,平均年齡(52.

4、3±1.8)歲,病程3h~2個月,平均病程(12.4±0.9)d,單側患病28例,雙側患病2例;對照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1~85歲,平均年齡(57.1±2.1)歲,病程2h~3個月,平均病程(16.3±0.7)d,單側患病29例,雙側患病1例。經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面癱臨床診斷標準,排除嚴重臟器病變、嚴重身體疾病、依從性差等患者,均征得患者與家屬同意,與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對比

5、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p><p>  1.2方法 本研究所選取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為:心理干預,面癱多為突發(fā)起病,患者極易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及時向患者介紹相關疾病知識,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情況,多鼓勵患

6、者,為患者講解一些成功治愈的案例,使其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配合臨床護理工作;面部護理:注意面部保暖,患者在外出時應佩戴口罩,避免吹風,用溫水洗臉,在患者恢復期,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面部運動練習,例如閉眼、鼓塞、皺眉、吹氣等。 </p><p>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艾灸干預,具體方法為:注意施灸程序,應以先陽經,后陰經,先上部,后下部的順序進行;在施灸過程中,應密切注意艾條燃燒狀況,及時

7、將艾灰彈走,避免艾火燒傷衣服或皮膚;選擇體位時,應盡量保持患者舒適,穴位選擇需準確,通常取患者患側面部攢竹、陽白、絲竹空、地倉、四白、迎香、印堂、頰車、聽宮、水溝、人中等穴位,每一穴位的艾灸時間為5~7min;施灸時,應多詢問患者的溫度耐受情況,以患者感覺舒適或局部皮膚略微紅暈為宜,針對皮膚感受較差的小兒與患者,應與艾條保持稍遠距離,要求在不燙傷皮膚的情況下,獲得良好的艾灸效果,結束艾灸后30min,應避免吹風而致使病情加重[3]。 &

8、lt;/p><p>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予以按摩、艾灸聯(lián)合干預,具體方法為:艾灸方法參照對照組,按摩為穴位按摩,穴位主要為:印堂、魚腰、攢竹、太陽,患者可選擇點按、推法以及點揉的按摩方法,按摩時應保證有力且持久,用力需柔和、均勻,不可暴力,在按摩過程中,應積極詢問患者情況,結束按摩后,患者需保持平臥,2min后方可起床,按摩體位必須舒適,盡量讓患者保持放松狀態(tài)[4]。 </p><p&g

9、t;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p><p>  滿意度調查:針對護理質量、護理態(tài)度、護患關系、專業(yè)素質進行評定,每項25分,總分100分,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 分以上為滿意、80 分以上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p><p>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相關數據,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組間差

10、距用χ2檢驗。P>0.05則對比結果無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則對比有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p><b>  2 結果 </b></p><p>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21例,占本組總例數的70.00%,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11例,占本組總例數的36.67%;觀察組患者不滿意1例,占本組總例數3.33%,對

11、照組患者不滿意9例,占本組總例數的30.00%。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統(tǒng)計數據,差異顯著(χ2=18.6573,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p><p><b>  3 討論 </b></p><p>  在西醫(yī)臨床中,面癱分為周圍性面癱及中樞性面癱。周圍性面癱致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和病毒感染、血管痙攣、內分泌紊亂、遺傳因素及自身免疫情況有關[5

12、]。中醫(yī)學中,面癱屬口眼歪斜范疇,周圍性面癱常是因脈絡空虛,風、濕、寒之邪侵入少陽、陽明脈絡,造成經筋失養(yǎng)、經氣阻滯、筋肌縱緩不收,進而發(fā)病[6]。本研究中,除了采用常規(guī)基礎護理外,如心理護理、面部護理等,另給予患者按摩、艾灸干預,護理效果好,患者滿意度高。 </p><p>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

13、gt;<p>  綜上所述,在面癱患者護理中輔以按摩、艾灸干預,可顯著提高護理效果,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p><p><b>  參考文獻: </b></p><p>  [1]李連春.艾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3):367. </p><p>  [2]王廣田.

14、針灸推拿為主綜合治療面癱36例療效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中旬刊),2012,03(2):63. </p><p>  [3]母麗英.淺談面癱綜合療法[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中旬刊),2012,03(7):199-200. </p><p>  [4]張福琴.面癱患者的中醫(yī)辨證施護[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18):176-177. </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