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6/16/21/302f8f74-7b3e-49f3-9655-aa404878f77b/302f8f74-7b3e-49f3-9655-aa404878f77bpic.jpg)
![試析內外社會惰性研究綜述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6/16/21/302f8f74-7b3e-49f3-9655-aa404878f77b/302f8f74-7b3e-49f3-9655-aa404878f77b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試析內外社會惰性研究綜述</p><p> 【論文摘要】社會惰性是團隊成員在從事趨向共同目標活動中出現的努力程度和平均貢獻隨著群體成員增加而減少的現象。該研究從社會惰性的概念、相關理論、成因及相關影響因素等幾個方面對國內外社會惰性的研究狀況進行了述評,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p><p> 【論文關鍵詞】社會惰性;惰性理論;研究綜述 </
2、p><p><b> 1.引言 </b></p><p> 協(xié)作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然而,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協(xié)作并非人類的本能,乃是權衡各種利弊之后的理性選擇。在實際的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成員的努力程度和貢獻會隨著團隊成員數量的增加而減少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惰性(social loafing)。它們如同看不見的病毒,普遍存在
3、于各種類型的群體、團隊和組織中,它會降低群體凝聚力,影響工作效率,甚至會阻礙群體目標的實現。目前對組織中社會惰性行為進行管理,采取相應措施減少社會惰性行為已成為管理者面臨的重要問題。 </p><p> 2.社會惰性的概念界定 </p><p> 2.1 惰性的概念 </p><p> 《心理學大詞典》等權威心理學詞典中均未列入“惰性”這個詞條,而關于克
4、服“惰性”的勵志書籍在暢銷書排行榜上卻為數不少??梢姟岸栊浴痹谖覈€只是日常用語。要把日常用語納入科學研究的范疇,就應運用文獻檢索、典籍查閱等方法對其作學術概念的界定。 </p><p> 2.2 社會惰性與社會干擾的辨析 </p><p> 社會惰性(Social Loafing)是指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的成員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象,
5、它一般發(fā)生在多個個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績又不能單獨計算的情況下。 </p><p> 與社會惰性現象相似的是社會干擾現象,即指許多人在一起工作時,個體活動效率降低的現象。表面上看二者都是效率下降、努力減少,但二者存在差異,非常易于混淆。社會惰性是個體主動地減少努力,而社會干擾是受到影響間接導致努力減少。 </p><p> 回顧社會惰性的歷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比
6、個體獨立工作時的努力狀態(tài)和參與集體工作時的努力狀態(tài),以及可能的影響因素。社會惰性現象廣泛存在于各種不同的活動當中,包括身體性工作、認知性工作、評價性工作等,不論個體的年齡、性別和職業(yè),甚至還具有跨文化的特征。 </p><p> 3.社會惰性的相關理論模型 </p><p> 3.1 資源保存理論 </p><p> 從巴納德的組織理論出發(fā),將組織視為具
7、有一定目標的社會協(xié)作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社會惰化的本質、影響因素以及緩解這一問題的對策。吳昊以社會惰化在個體和組織兩個層面的適應性結果以及資源保存理論框架下社會惰化的動因為視角,從資源喪失的首要性、資源獲取的次要性、投入資源以免資源喪失三個方面對社會惰化現象進行了辯證性分析。 </p><p> 3.2 社會影響理論 </p><p> 在對社會惰性影響因素以及作用機制進行探討和
8、分析過程中,學者們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社會惰性現象:Latane,B.在《社會影響理論》中指出,社會影響理論主要強調社會惰性的外部影響因素。但他在理論中過多強調社會惰性形成的外部情境因素,而忽略了社會惰性形成的內在心理過程。 </p><p> 3.3 群體動力學理論 </p><p> 社會惰化在群體中是不可忽視的現象。孫利虎從庫爾特·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出發(fā),將群體視
9、為具有一定目標的社會協(xié)作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分析社會惰化產生的原因,進而探討社會惰化對群體協(xié)作效率及組織發(fā)展的影響,提出組織可以運用特定的方法和措施對社會惰化進行控制和弱化,使群體工作更好的發(fā)揮作用。 </p><p> 3.4 激勵理論 </p><p> 鑒于社會性惰化現象的持續(xù)存在,激勵理論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經典激勵理論的出發(fā)點是要消除社會性惰化的存在,其手段是提供各種誘因,包
10、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但社會性惰化現象是持續(xù)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應該區(qū)別對待。在發(fā)展期,組織需要業(yè)績的快速提升,激勵措施的重點在于提供誘因鼓勵個體差異。而在成熟期,組織更需要的是結構和關系的穩(wěn)定,故激勵措施應有所改變。 </p><p> 3.5 管理惰性弱化論 </p><p> 惰性與創(chuàng)新是一對矛盾,持續(xù)地克服惰性進行創(chuàng)新是很艱難的。對于企業(yè)來說,要克服惰性
11、,首先要爭取創(chuàng)新的權利,包括培育創(chuàng)新型的企業(yè)文化,實施虛擬危機管理,提出挑戰(zhàn)性的目標,建立創(chuàng)新型組織和有效的激勵體系。 </p><p> 4.社會惰性的影響因素 </p><p> 通過理論分析,可以發(fā)現社會惰性產生有其復雜的心理過程,影響這個過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影響社會惰性的因素進行探討。 </p><p> 4.1 惰性與任務特征 <
12、;/p><p> 科學研究都表明人們有任務偏好。在Briody的一項調查中,約50%的被調查者承認,任務的特征會影響他們完成任務的意愿。合作組狀態(tài)下個體努力水平最低,其次是個人組,名義組最高。在高任務意義、評估個體貢獻、有報酬情況下發(fā)散性思維產出數量最多,因此在組建創(chuàng)新型團隊時,要防止發(fā)生惰化現象,就必須處理好這三者關系。 </p><p> 4.2 惰性與個人特征 </p>
13、;<p> 從社會惰性的人口統(tǒng)計學角度來看,主要針對年齡、性別、時代與文化方面進行了綜述,具體如下: </p><p> 年齡方面,因為人們生成了克服惰性的模式,惰性隨著年齡的增大和閱歷的豐富而減少;性別方面,男女惰性得分的高低隨測量工具的不同而不同;時代與文化方面,惰性現象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在個人主義至上的社會中,社會惰性現象比較突出,而在個人主要受團體目標激勵的集體主義社會中,這種結論就
14、不一定適用了。比如東方文化(日本、臺灣、中國大陸)比美國和加拿大的更不易產生社會惰性。 </p><p> 從惰性的個體心理變量角度來看,惰性與以下個人特征有關:(1)不合理的信念;(2)低自我效能感和低自尊;(3)自我阻礙;(4)抑郁傾向等。 </p><p> 盡管這些研究都說明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與社會惰性有密切關系,但對于這些研究結果的解釋必須要結合具體的情境因素,因為人口統(tǒng)計學
15、變量可能是與其它相關因素協(xié)同對社會惰性行為產生影響的。 </p><p> 4.3 群體變量方面 </p><p> 總結已有的研究發(fā)現,群體水平變量對于社會惰性行為有著較強的解釋力和預測作用,且從群體規(guī)模、群體凝聚力、團體效能感、性別比例、群體能力、團隊業(yè)績的可辨別性等幾個方面來影響社會惰性。例如:在微觀層面研究社會惰化的以提出團體力學理論的庫爾特·盧因( Kurt L
16、ewin,1944) 為代表,他認為社會惰化與團隊規(guī)模和個人努力的可衡量性有關。也就是說,團隊的規(guī)模越大,個人努力的可衡量性越模糊,個人的協(xié)作意愿越低,社會惰化現象越嚴重,反之亦然。 </p><p> 簡而言之,已有研究發(fā)現了很多變量對社會惰性會產生影響,例如:環(huán)境、團隊管理、合作者表現期待、潛在評估、任務意義和文化。這些發(fā)現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群體努力模型(CEM)。 </p><p&
17、gt;<b> 5.簡要述評 </b></p><p> 總的來說,目前社會惰性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惰性的概念界定,社會惰性的形成及其相關因素的關系上。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p><p> 5.1 已有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并非完全一致,有些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 </p><p> 目前,社會惰性與相關因素關系的結論存在較大分歧
18、。例如,研究者普遍認為社會惰性的發(fā)生與群體情境有著密切關系,也有研究者認為社會惰性的發(fā)生與個體是否意識到社會惰性行為存在有關。另外,社會惰性對結果變量的影響效應與評定個體績效的方式有密切關系。同時,社會惰性與相關結果變量可能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更可能是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因此,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開展。 </p><p> 5.2 研究方法有待突破 </p><p> 目前,大多數社
19、會惰性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實驗室實驗法,而且大部分社會惰性行為是在一種受限制或約束的條件下誘發(fā)的。同時,如何準確測量社會惰性和個人努力程度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應該強化縱向研究及多特質-多方法的研究范式。目前,社會惰性理論與實證研究中存在的許多分歧與目前廣泛采用的橫向研究范式有較大關系。只有進行更多長期的縱向研究,才能有效解決上述分歧,真正了解社會惰性的本質。 </p><p> 5.3 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