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研究【文獻綜述】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畢業(yè)論文文獻綜述</b></p><p><b>  漢語言文學</b></p><p><b>  《世說新語》研究</b></p><p><b>  一、引言</b></p><p>  《世說新語》(以下簡稱《世說》)

2、,其書不過六、七萬言,然《世說》之學,吸引了各界人士為其添枝加葉,疏導灌溉,一千五百年以來,已漸漸發(fā)展為一門涵蓋甚廣、包羅頗豐,完全具有與《詩經(jīng)》學、《楚辭》學、《文選》學、《龍》學等古代傳統(tǒng)學問相當?shù)难芯靠臻g和學術(shù)價值(《世說》學引論)的專門學問,成為世界學術(shù)視域內(nèi)現(xiàn)代“中國學”的一道獨特景觀。</p><p><b>  二、主題</b></p><p>  有關(guān)

3、《世說》之研究,大致分為文獻學、文體學、美學、接受學、語言學和文化學等六個分支。(世說學引論)以下便按其分支,簡括前輩先賢對《世說》之貢獻。</p><p><b>  1.《世說》文獻學</b></p><p>  古代的《世說》文獻學研究,當首推“引援詳確,有不言之妙” [1]的劉孝標注。 “孝標所注,特為典瞻。高似孫《偽略》及推之。其糾正義慶之紕漏,尤為精核。所

4、引諸書今已佚其十之九,唯賴是注以傳?!盵2]此外,宋人汪藻的《世說敘錄》便也可以算得上是宗師了,其《考異》、《人名譜》及《書名》直接開啟了凌蒙初、王先謙、葉德輝、余嘉錫、楊勇、徐震崿等人的文獻整理特別是目錄索引工作。另,劉兆云、蕭艾、王能憲、寧稼雨、范子燁、朱鑄禹等人的研究均為《世說》文獻學的進一步深入打下了較好的基礎(chǔ)。</p><p><b>  2.《世說》文體學</b></p&g

5、t;<p>  《世說》文學體即 “世說體”,其名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里著錄宋人王說編撰的《唐語林》時就曾說:“未詳撰人,效《世說》體,分門記唐世名言,新增《嗜好》等十七門,余皆仍舊。”[3]這大概是關(guān)于“世說體”的最早記載了。后來四庫館臣撰寫《四庫總目提要》,亦常有“文格亦全仿《世說》”(((玉劍尊聞提要》)、“體格亦摹《世說》”(((女世說提要》)、“是書全仿劉義慶《世說新語》之體”(((今世說提要)

6、))等一言詞[4],蓋與晃氏之說略同。宋人劉應登、明代袁裂、清人劉熙載等亦曾從多角度立論。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的《世說新語之文章》一文,認為“世說體”的文風,堪為六朝“敘事文之代表”。寧稼雨《“世說體”初探》一文率先對《世說》做了文體學和美學上的觀照與梳理,提出了不少新見。楊義《漢魏六朝“世說體”小說的流變》更把《世說》體的淵源追溯至劉向的《說苑》和《新序》,王進駒《《儒林外史》文體淵源試探》則將《世說》對白話小說結(jié)構(gòu)之潛在影響提上議事日

7、程。</p><p>  3.《世說》美學 </p><p>  對《世說》的美學探討代不乏人,歷代文人的詩文、序跋和言論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或深或淺的揭示,這方面,明人吳瑞征的長篇驕體序文堪稱翹楚。吳氏總結(jié)出“六義”以概括《世說》“語言之歸”,表現(xiàn)出極高的鑒賞水平和深厚的美學修養(yǎng)??梢哉f,這是《世說》美學第一篇重要論文。20世紀以來,以宗白華的《世說新語與晉人的美》為發(fā)端,

8、臺灣學者徐復觀的《中國藝術(shù)精神》和美學家李澤厚、劉綱紀主編的《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卷》,有不少章節(jié)都圍繞《世說》展開,堪稱《世說》美學的一個階段性總結(jié)。但是,《世說》美學的研究遠沒有結(jié)束,許多新思路、新觀點和新方法都有待發(fā)掘、嘗試。</p><p>  4.《世說》接受學 </p><p>  《世說》接受學是對《世說》傳播接受研究的簡括,是在文獻學基礎(chǔ)上進一步深入,“知人論世”。 所謂

9、“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5],一代也有一代之接受學。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世說》接受學在詩文典故成語、注釋評點、筆記序跋、續(xù)仿改編、詩文、類書、史籍及文人筆記征引等方面都有廣闊的研究天地。同時,白化文、李明辰、馬興國、王能憲等人都曾撰文論述過有關(guān)《世說》在日本的流傳及研究。不過,對域外其它民族的《世說》接受情況的較為深入、細致的研究,尚須拭目以待。把握住以接受者為中心這個基本原則,《世說》在歷代的傳播與接受狀況就能夠被真實、鮮活地反映出

10、來。</p><p><b>  5.《世說》語言學</b></p><p>  明代胡應麟曾言“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恍然生動” [6],因此,《世說》既是中古語言學研究的“寶庫”,又是語言學家們用以解剖六朝漢語的一只“麻雀”?!妒勒f》語言學屬語義學范疇,這一研究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劉孝標的《世說注》,此后就一直沒有中斷過,至今可謂碩果累累。至于《世說》語法的研究

11、,成果較多,涌現(xiàn)了像周法高、許世瑛、詹秀惠、程湘清、何樂士、張振德、宋子然等一批學者;修辭學研究在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問世后方興未艾,穩(wěn)步發(fā)展。</p><p><b>  6.《世說》文化學</b></p><p>  《世說》文化學是對以《世說》為中心的文化研究的簡括,舉凡對《世說》時代之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士人心態(tài)及行為方式、民間習俗、禮儀名物等等的研究,都在其

12、列。然《世說》作為中古文化的百科全書,是這一時期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忠實記錄和生動反映。近百年來,對《世說》的文化研究和解讀,一直沒有中斷,現(xiàn)己如涓涓細流匯入大海,成為《世說》學十分重要的一塊疆域。近代以來寧稼雨、范子燁等人都在嘗試以更宏通的視角發(fā)掘《世說》的文化價值。隨著《世說》的日、法、英、韓等各語種譯本的出現(xiàn),《世說》的翻譯語言學也正在形成一個研究課題,早有學者指出,《世說》許多懸而未決的語言問題,反而在它國語言的翻譯過程中得到滿意的解

13、決,</p><p>  收到“他山之石”的功效。</p><p><b>  三、總結(jié)</b></p><p>  近年百的《世說》研究,無論是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還是在選取的角度和方法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在魏晉的風,魏晉的流里,我看到了各種各樣,豐富多彩,而又殊途同歸的人生選擇,以我之力,做以小小歸納,以期有所助益!</p&

14、gt;<p><b>  [注釋]</b></p><p>  [1]劉強·《世說》學引論·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5</p><p>  [2]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6</p><p>  [3]王說

15、3;唐語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5</p><p>  [4]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1993·7</p><p>  [5]寧嫁雨·魏晉名士風流·中華書局·2007·6</p><p>  [6]胡應麟·詩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