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城北李家墳與幾位黔籍名士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貴陽城北李家墳與幾位黔籍名士</p><p>  在貴陽城北陽關與粑粑坳之間的川黔公路旁,有一個地名叫李家墳。1927年底,因享譽京師的清末良吏、貴陽人李耀初與原配夫人楊氏歸葬于此而得名。李家墳原屬貴筑縣白云區(qū)陽關鄉(xiāng),后隸屬貴陽市烏當區(qū)野鴨鄉(xiāng),現為金陽新區(qū)金嶺社區(qū)上寨村李家墳村民組。李氏墓前原立有一排碩大的石獅和一對高聳的石華表,系民國時貴陽城北川黔公路上的標志性建筑物??谷諔?zhàn)爭時期,李家墳

2、為入川客商搭乘軍車的聚集地,遂有幾戶農民搬遷在公路旁設攤居住。解放初期,曹紹華部土匪常在這里設伏,襲擾過往行人及車輛。1950年3月5日,解放軍二野五兵團16軍46師和47師供給處長張維友、李俊峰及一個班戰(zhàn)士護送兩車軍用物資經貴陽去重慶,于此遭受武裝土匪襲擊,除一名戰(zhàn)士突圍報警外,其他人均壯烈犧牲。因此,李家墳又成為解放貴州烈士的捐軀之地。 </p><p>  殘存墓地及名跡匯聚的石華表 </p>

3、<p>  “文革”之中,李家墳墓前石獅被搗毀無存,一根石華表被拉倒變成當地居民的家用石材而毀滅,所幸李氏墓碑和一根聳立著的石華表依然完好。隨著金陽新區(qū)的開發(fā)建設和道路改造,李家墳成為一片居民聚居區(qū),李氏墓地及聳立著的石華表化為居民房舍相鄰之物。 </p><p>  莫小看這殘存的墓地及石華表,它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內涵與信息,記錄了幾位貴州先賢的墨跡刻痕以及他們的才華情操,十分難得,彌足珍貴。李氏

4、墓碑中書“清授通議大夫、晉封榮祿大夫李公耀初之墓”,右書“民國丙寅年十月吉日”,左書其子忠信、忠敏、忠簡、忠恕及孫、曾孫名諱。僅存的石華表頂有左視蹲獸一只,正面為楷書“曰知曰仁曰圣曰義曰忠曰和,周禮六德俱備,誠足裕后光前”,為“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世愚侄夏同和頓首拜撰”;左面為楷書“為鄉(xiāng)里重羨,此日芳型猶在,長使黔南父老瞻拜松地”,為“清授資政大夫、甘肅布政使、年姻愚弟陳燦頓首拜撰”;右面為隸書“不朽立千秋,信石貽謀,累世恪守清白家

5、風”,為“賜進士出身、內閣學士、如兄桂蘅頓首拜撰”;背面為楷書“中華民國丙寅年十月吉日”,下書其子嗣曾孫。 </p><p>  華表留存了清末狀元夏同和、勘界大臣陳燦及京師權貴桂蘅的聯語手筆,其歷史文化價值非同尋常。遺憾的是,另一華表被毀,其聯語書刻內容無法得知,令人嘆惋! </p><p>  不畏強暴的清末良吏李耀初 </p><p>  據(民國)《貴州通志

6、》等史籍記載:李耀初名天錫,貴陽人。清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次年中進士,由此進入仕途,先后在直隸、熱河當官,歷署灤平縣、豐寧縣、懷柔縣、永清縣知縣。由于為官清正,親民恤民,升任南路同知、涿州知州,官至霸昌道員。 </p><p>  耀初在永豐縣任職時,曾單騎諭散聚眾抗官的數千礦工。在永清縣敢于囚系倚勢魚肉小民的權貴剛毅之惡仆,且不顧剛毅馳書緩頰,卒正其法。耀初不僅治政有術,而且治河有功,在永寧河決口合龍,

7、修理瀘溝橋減水石壩、北中汛漫口合龍等項工程中,出力獻策,頗有建樹。人謂其有折獄才:在懷柔任上,了結舊案,為人稱道。之后調部清理積案,其殫精竭慮,百日處理三千余件,多所平反。1920年,李耀初病逝于貴陽,春秋七十二。 </p><p>  據耀初嫡孫李孝彬先生介紹:李氏原籍為陜西臨潼,其曾祖善寶公于清嘉慶年間避難入黔,經商致富,落籍貴陽,卜葬貴陽城南望城坡“金獅掛玲”之地。耀初公原配為貴陽人楊氏,生有忠敏、忠簡二子

8、,繼配為北京人薛氏,系他在京師做官時所娶,后隨他回黔,生有忠信、忠恕二子。楊氏祖母去世后葬于李家墳,耀初公原葬望城坡李氏墳山,1927年遷葬李家墳,與楊氏祖母墓為鄰,才修置石獅、立華表。嫡祖母薛氏則葬于望城坡祖墳地,陪侍先祖。李孝彬父親以后的字輩為“忠孝家聲遠”,其他的上下字輩就不知道了。李孝彬父親忠恕改名忠素,伯父李獨清字忠信,又字篤卿。祖父去世后,因家庭失和,祖母薛氏只得帶著獨清、忠素二子搬遷到城內法院街的一棟空空如洗的老房居住,僅

9、靠收一點田租維持生計。由于家庭困窘,李孝彬的伯父從小刻苦讀書,奮發(fā)圖強,以此謀劃未來,重振家業(yè)。因父親兩兄弟分別迎娶的是兩姐妹(伯母陳華、母親陳荃是重慶人),故而未分家另居,系三代同堂,兩房共一子。 </p><p>  談及祖父李耀初,李孝彬先生又說:祖父為官剛直果毅,有“京師良吏”之譽。其與當時的黔籍名流多有交往及詩詞唱和,與內閣學士桂蘅交誼深厚,有如兄弟。祖父能詩善文,著有《寄傲山房詩存》、《宦直存稿》存世

10、。 </p><p>  名重黔中的一代學人李獨清 </p><p>  耀初之子李獨清(1909—1985年),12歲時喪父,在其母薛氏的嚴督下發(fā)奮讀書。1926年畢業(yè)于達德中學,1930年畢業(yè)于省立貴州大學經濟科。由于學養(yǎng)淳厚,先后被聘為貴州省政府秘書和貴陽女子師范學校教師。1937年,李獨清任貴州省文獻征輯館???、編輯,負責分纂《貴州通志》金石、藝文、祠祀三分志,曾撰寫《孫文恭公年譜

11、》、《盧豐碑辯》等文,撰輯《貴州名勝古跡概說》等,致力于貴州史志典籍的考訂與編纂。1942年受聘為貴陽師范學院副教授,后改任教授。次年任貴州大學教授,開設文學史、選讀等課程。1953年,回任貴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后兼中文系副主任。 </p><p>  獨清先生勤于筆耕,精于考訂,提攜后學,熱心公益,在文史界及教育界享有崇高的聲譽,為名重黔中的一代學人。新中國建立后,其先后擔任第五屆貴州省政協委員、省文物管理委

12、員會委員、中學語文研究會名譽理事長、貴州古籍整理小組副組長、貴州省志和貴陽市志顧問,1985年7月10日在貴陽病逝。有《潔園剩稿》、《五知軒文鈔》等著作行世。 </p><p>  “大魁天下”的文狀元夏同和 </p><p>  與李耀初友善自謙為“世愚侄”的貴州狀元夏同和,系貴州麻哈(今麻江縣)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北上京師,參加戊戌科會試。是年4月參加在保和殿舉行的殿試大考

13、,在光緒帝親臨策問的情況下,夏同和按策問“舉求才、經武、綏遠、理財”等國家大政問題作出回答。為文兩千余字,上溯春秋,下迄變法,引經據典,以古論今,表達了自己提倡“法古”反對“維新”的觀點。時值“戊戌變法”前夕,保守派力量十分強大,自然夏同和的觀點贏得了主考、閱卷官8位大臣的贊賞。后經光緒帝“御筆親點”,成為該科文狀元。   夏同和是貴州歷史上繼趙以炯之后的第二個文狀元,亦是中國第一位留學日本的文狀元。在日留學期間,夏同和攻習法政,返國

14、后編著出版了中國近代第一部行政法學書籍——《行政法》,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法政學堂廣東官立法政學堂(今中山大學前身),并出任監(jiān)督(校長)。之后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為憲法起草委員會六理事之一,參與起草《天壇憲法草案》,發(fā)起成立獨立黨派組織——超然議員社,出任江西省第一任實業(yè)廳廳長等職,1925年病逝于北平。 </p><p>  同和善書法,是清末貴州知名書法家,其書法墨跡在貴州存世甚少,李耀初墓前華表中的題聯

15、就是一件難得的實物珍寶。 </p><p>  “氣壯山河”的勘界大臣陳燦 </p><p>  同李耀初有姻親之誼的貴陽人陳燦,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進入仕途后,陳燦歷官吏部主事、云南澂江、楚雄、順寧、云南四府知府、迤南、迤東、迤西、糧儲四道道員和按察使、代理布政使。調甘肅按察使,后署甘肅布政使。 </p><p>  陳燦一生為國為民做了許多好事。在云南任

16、知府和道員時,他鼓勵民眾積谷種桑,發(fā)展經濟。他重視教育,創(chuàng)建經正、道成、宏遠三書院。他續(xù)修《云南通志》240余卷,用以保存地方文獻。他籌款擴修敬節(jié)堂,以此撫恤孤寡老人。嚴格訓練團練,以維護地方治安。他興修水利,以消除征江水患……在甘肅任上,陳燦亦有不菲之政績:平反冤獄、賑濟災民、整頓財政,著有政聲,并主持復修《甘肅通志》100卷。然而陳燦一生最被人稱道和欽佩的事,莫過于在中英會勘滇緬邊界時,面對狡詐兇橫的英方勘界代表的恫嚇威脅,擺事實、

17、講道理、剖原因、辨是非,力挫對方的囂張氣焰,保全了我國一千幾百里的邊境土地,可說是“有大功于國家”。1937年4月,中英勘界委員梁宇皋、張祖蔭途經孟連所屬的孟馬時,前往憑吊清勘界大臣劉天勝及迤南道員陳燦,“因感激兩公不屈不撓之精神,及保疆土之決心”,于是在孟馬路旁樹碑紀念。碑高二丈四尺,上方鐫刻“氣壯山河”4個大字,足可彰顯陳燦雄直清剛之氣及維護國權的高尚品質。 </p><p>  陳燦為官政績突出,亦享譽京師

18、,為黔人之驕。陳燦能文善詩,書藝精工,其書法墨寶存世稀少,華表之跡,可一睹這位風骨稜稜的黔中先賢的風彩。 </p><p>  書藝精湛的京師權貴桂蘅 </p><p>  桂蘅其人,史籍鮮于記載。根據其“進士出身”、“內閣學士”名頭,應為京師名流權貴,其聯語書法老沉穩(wěn)健。據李孝彬先生介紹,桂蘅為滿蒙旗人,非常賞識李耀初的文才人品,與其相交甚篤,感情深厚。夏同和、陳燦及桂蘅的聯語題字,都是

19、根據原跡拓印上石鐫刻而成的,原書題墨跡歷經浩劫已不復存在,惟有此石留存至今,可供瞻仰。 </p><p>  物競天擇,世有遺珠。李家墳華表遺存,為后人一睹先賢實跡之物,乃貴州之幸事。希望有關部門采取有效保護措施,莫再使這歷盡劫難的鄉(xiāng)邦文物泯滅,為后世留點可供瞻顧的紀念。同時,李家墳也是解放貴州的革命烈士捐軀之地,亦可辟為金陽新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p><p> ?。▍€思純系貴州文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