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層地質學中國石油大學-1儲層地質學及油藏描述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儲層地質學及油藏描述主講:楊少春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學時:32 研究生必修課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yè)); 其他專業(yè)選修課程參考書: 1.石油天然氣儲層地質學, 方少仙、侯方浩編寫,石油大學出版社 2.油藏描述方法原理, 徐守余著,石油工業(yè)出版社,分兩大部分講授:第一大部分:儲層地質學第二大部分:油藏描述(含剩余油

2、研究)講授內容:基本理論、方法、原理、應 用實踐(研究實例),儲層地質學——緒論,一、儲層及儲層地質學的概念(一)儲集巖與儲層的概念1、儲集巖 具有孔隙空間并能儲滲流體的巖石。2、儲層 簡單地,能夠儲存和產出流體的那一部分巖層組或層段。 詳細地,在地質歷史的演化進程中,通過沉積物的沉積和成巖作用,或是由巖漿侵入和噴出作用或變質作用及其后期次生變化,

3、又經歷了構造地質的綜合作用最終形成的一部分巖體,它不僅具有儲集流體的空間,而且還具有可使流體滲濾的能力。,(二)儲層地質學的概念 研究儲層成因類型、特性、形成、演化、幾何形態(tài)、分布規(guī)律,還涉及儲層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術以及儲層評價和預測的綜合性地質學科。二、儲層地質學的研究意義及內容(一)儲層地質學的研究意義1、是油氣勘探開發(fā)過程中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2、在區(qū)域勘探階段,通過研究了解儲層層位、成因類型、巖石學特征、沉積環(huán)境、構

4、造作用及影響、物性、孔隙結構特征、含油性、儲集巖體幾何形態(tài)、分布規(guī)律,以及有利儲層分布區(qū)的預測等。3、在開發(fā)階段,通過研究進行開發(fā)井網(wǎng)布置和開發(fā)方案的制定、油層保護和改造、開發(fā)過程中殘余油分布的分析和油田調整方案的制定、提高采收率優(yōu)化方案的設計和實施。,4、在分級儲層評價中,通過研究探明地質儲量和預測可采儲量,建立儲層模型以及進行油藏描述等。5、是一門多學科、多技術的綜合性學科,涉及沉積巖石學、巖石學、古生物和古生態(tài)學、構造地質學、

5、石油地質學、有機地球化學、油層物理學、層序地層學和地震地層學、礦場地球物理學、巖石力學、流體力學、鉆井工程和采油工程等學科。需要多學科的協(xié)同配合,又促進這些學科的發(fā)展。(二)儲層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內容1、儲集巖的巖石類型(1)主要巖石類型:碎屑巖類和碳酸鹽巖類(2)其他巖類:火山碎屑巖、巖漿巖、變質巖、泥巖和硅質巖類等。2、儲集巖的巖石學特征 儲集巖的基本性質,包括成分、結構、構造等特征。,3、儲集巖的主要含油物性

6、 包括孔隙度、滲透率和含水(含油)飽和度等,是巖石儲集性能的重要控制因素。4、成巖作用與孔隙演化特征 研究很重要。成巖作用在孔隙演化過程中對孔隙的保存、發(fā)育或破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5、儲集巖的微觀特征 研究儲層的孔隙、喉道類型以及孔喉的配置關系。6、儲集巖體的形態(tài)、分布及連續(xù)性 研究不同成因儲層巖石的體形態(tài)、分布、規(guī)模及連續(xù)性等。7、儲層形成條件 研究儲層形成的區(qū)域地質及大地構造背景,構造作用,

7、儲層形成的沉積環(huán)境及沉積介質特征,巖性、物源、古氣候的影響,其他巖石儲層的形成條件及巖相特征與分布等等。,8、儲集巖非均質性研究 包括宏觀和微觀內容,其中宏觀又可分層內、層間和平面非均質性研究。9、儲層綜合研究方法及儲層描述技術 立足地質研究,結合地震、測井、試井、實驗室各種測試與分析等研究。 技術:以沉積學、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為基礎,結合地震地層學和測井地質學,運用計算機技術,定性、定量地對儲層特征進行描

8、述和解釋。10、儲層傷害的地質因素探討 儲層中普遍存在的粘土礦物、碳酸鹽礦物以及其他自生礦物的影響。11、儲層評價與預測 單井、區(qū)域、開發(fā)、敏感性、動態(tài)評價等。,12、儲層地質模型 把儲層重要的物理參數(shù)如孔隙度和滲透率等建成三維定量分布的儲層地質模型。三、石油天然氣儲層地質研究現(xiàn)狀1、國內研究簡況 長期以來,本著認識儲層、尋找儲層、開發(fā)儲層、改造儲層,充分發(fā)揮儲層的能量開展研究。上個世紀80年代

9、進入全面發(fā)展新時期。(1)“六五”期間提出加強儲層研究(2)1988年建立了五種儲層評價研究技術方法及規(guī)范要求(3)自1990年以來,召開多次儲層研究驗收會議,出版多種專著。,2、國外石油天然氣儲層研究近況(1)特點:微觀化、數(shù)值化與模型化(2)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儲層地質模型研究成為國際上的熱門課題,1985年的第一屆儲層表征技術討論會;1989,1991年的第二、第三屆等。(3)儲層地球化學的研究自1980年以來開展

10、了大量的研究,對于儲層,尤其是砂巖次生孔隙的形成及分布提出了新理論與新看法,對儲層預測有重要參考價值,如美國在1985年出版的“有機質在成巖過程中的作用”影響較大。在國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儲層地球化學方面的文章公開發(fā)表。(4)由于油氣勘探開發(fā)工作中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迅速發(fā)展,儲層研究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亦隨之得到發(fā)展,由此逐漸形成“儲層沉積學”和“儲層地質學”新的學科。,儲層地質學——沉積成因儲層巖石學特征及分類,一、碎屑巖的

11、巖石學特征1、顏色 分原生色和次生色,有鑒定意義的是原生色。它包括繼承色和自生色。 繼承色是由碎屑顆粒的顏色所引起;自生色則由含鐵自生礦物和有機質所導致。 顏色反映巖石形成環(huán)境中氧化還原條件的差異。2、砂巖的物質組成 由碎屑顆粒、基質和膠結物及孔隙組成。,3、碎屑巖的結構 碎屑顆粒的粒徑、形狀、圓度、球度、表面特征、分選性以及碎屑與填隙物之間的關系。 它們

12、對碎屑巖的孔隙發(fā)育,孔隙的形狀、大小及其連通性的影響很大,對巖石的滲透性也有明顯的影響。,4、碎屑巖的構造 巖石組成部分的空間分布和排列方式。可按形態(tài)、成巖階段和成因分類。 按成因分類:機械成因的構造、化學成因的構造和生物成因的構造三大類。,5、碎屑巖的粒級分類 可劃分為(角)礫巖、砂巖、粉砂巖和泥巖。6、砂巖的成分分類 通常按石英、長石和巖屑三端元法進行砂巖的成分分類。,二、火山碎屑巖的巖石學特征及分

13、類 1、火山碎屑巖的主要巖石學特征,2、火山碎屑巖的分類 根據(jù)成因、組分含量、成巖方式以及碎屑粒徑等,可將火山碎屑巖分為三大類五個亞類。,三、碳酸鹽巖的巖石學特征及分類1、礦物成分 主要有方解石和白云石,少量菱鐵礦和菱鎂礦 其它有非碳酸鹽自生礦物(如石膏、重晶石、天青石、巖鹽及鉀鎂鹽礦物等)和陸源碎屑物質。2、結構 在一定的沉積環(huán)境及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對碳酸鹽巖儲滲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