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墻、古建筑知識介紹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同古城墻、古建筑知識介紹前言2009年,我應大同綠泰建安有限公司經理翟振平的邀請,參與了古城修復東城墻第十一標的施工。參加工作近三十年,我一直在建筑行業(yè)里摸爬滾打,從普通工人做起,做過技術員、預算員、工長、技術負責人、業(yè)務負責人等。但修復城墻可是頭一回!因為修城墻是幾百年不遇的大工程,是一種很難得的機遇。參與這項工程建設,讓后代能夠憑借這座古城墻,想象我們的祖先當年在此披堅執(zhí)銳、金戈鐵馬的戍邊歲月,該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因此不管風

2、里雨里,不管多苦多累,我都無怨無悔。我甚至設想:再過二三十年,每當朝霞似火的清晨或夕陽西下的傍晚,望著高高的城墻,映襯著周邊的人流,我會邁著蹣跚的步伐,指著十一標施工過的地方,驕傲地告訴他們那是我們砌的,那該多牛??!這是我最大的滿足。在參加修復東城墻的過程中,無論是在工地現(xiàn)場或是在社區(qū)里弄,都有人向我提出一些古建方面的問題,于是春節(jié)期間我把施工時寫的一些技術資料做了整理,現(xiàn)在奉獻出來,為廣大熱愛古建、關注大同的舊城改造和修復的人士提供參

3、考。劉元(13303426695)2010年2月28日一、大同古城墻一、大同古城墻關于大同城墻的由來,要上推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它的北段在今白馬城、安家小村一帶,留有遺存。我們現(xiàn)在修復的城墻,是徐達在舊址上增筑的。據(jù)《大同縣志》記載:“明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因舊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址砌以石,墻甃以磚。門四:東曰和陽,南曰永泰,西曰清遠,北曰武定。門各建樓,角樓,四望樓五十有四,窩鋪九十有六?!毙爝_字天德,安徽濠州人,二十二

4、歲投奔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為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先后被封為大將、左相國、大將軍、征虜大將軍、太子少傅、魏國公,五十四歲死后,被追封為中山王。關于營建時間,縣志武事章說:“洪武二年正月副將軍常遇春率郭英、湯和等攻大同,元右丞相擴廓帖木兒奔甘肅,守將竹貞亦棄城遁,遂取大同。又據(jù)明史記:洪武三年徐達率李文忠等諸將,從北京至甘肅、寧夏,全線打擊蒙元余兵,洪武四年,明廷命魏國公徐達到北平、山西練兵,修繕城池。洪武六年、七年繼續(xù)在北平、山西防御

5、練兵。從以上史實看明代大同城墻不會早于洪武四年,主體竣工不遲于洪武八年。縣志記載,洪武五年所增筑應與實際吻合。去年修復墻體時,發(fā)現(xiàn)了刻有“洪武五年”、“洪武六年”字樣的城磚,這就充分證明了明城墻的營建時間。明代大同城墻周十三里,比平遙古城大些,但與北魏城相比要小多了。北魏城周長三十二里,東至御河橋東的古城村,南至南關的實驗幼兒園一帶,西是今天的西城墻,北是安家小村白馬城一帶?,F(xiàn)在恢復的明朝古城墻,大致呈正方形,城池也不是絕對垂直或平行,

6、馬面(凸出城墻的墩子)是它們的連接點,相鄰墻體,有的幾乎成一線,有的相差0.1—0.7米。二OO七年實測,城墻東西長1750多米,南北長1800多米,周長7200多米,面積約3.2平方公里,當然這也不精準,因為四周有轉角,起始點從哪計,怎么計,待定。等到城墻修復后,會有一個精準數(shù)字?,F(xiàn)存城墻占原總長度55%保存較好,即城墻的四個角部區(qū)。墻高四丈二墻高四丈二。這次恢復施工中,東城墻第十一標段找到原海墁標高為12.6米,加上垛墻在14米以上

7、,符合歷史記載。至于人們說姜瓖反清時,多爾袞斬城墻五尺,可能是推倒垛墻。城墻的高度其實都是隨地形而定,絕非在一個標高上。總體來講北高南低,但都在14米以上,這在全國是最高的。為什么大同城墻要修那么高呢?還要從明朝大同所處的環(huán)境來講。從東北起靠近蒙元邊界的九個地區(qū),習稱九邊,歷屬九個重鎮(zhèn),即遼東填、薊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山西鎮(zhèn)(偏關)、榆林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甘肅鎮(zhèn),這九個邊鎮(zhèn)是明朝與蒙元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地方。而主戰(zhàn)場就在今天的大同城,雙方

8、你爭我奪,約200余年。因段布置2個,每面24個,四面共九十六個。垛墻垛口垛墻垛口。人們常說大同城墻有五百八十對垛口,代表五百八十個村子。我查了一下縣志:城東194個,城南177個,城西91個,城北118個,恰好五百八十個。也有人說代表五百八十件事,但不好找依據(jù)。垛口就是在城墻的頂墻上,每隔一段留有一口,供人射箭御敵,每個垛子高二尺五寸,長一丈五尺,厚一尺半,垛口一尺五寸。垛口、垛墻一般在墻體中段都是按此設置,到兩邊及馬面,隨著尺寸變化

9、也會有變化。女兒墻女兒墻。古時候官宦和有錢人家,講究未出嫁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每到元宵節(jié)、廟會時都想出去看看。也不知是誰想到在屋頂四周砌上墻,供女子們上房頂?shù)歉哌h望。后人把砌在屋頂上的直墻,且四邊在外墻的位置叫做女兒墻。大同城墻內側上部原來就建有女兒墻。女兒墻一般不會高于1米,厚度在一磚以上。瞭望孔瞭望孔。瞭望孔設置在垛墻的中間,且上邊與垛口的后邊平齊,20厘米左右見方,用來瞭望敵情。排水渠排水渠。古代用白灰與粘水粥摻在一起,涂在

10、城墻外表來固定城墻的土,以減少雨水和排水沖刷,到元代有用蘆葦或竹席將土墻遮蓋用來防雨。相傳大同在御河東岸就種有蘆葦、竹樹。解放前寺兒村還有竹林。在恢復施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城墻頂部設有排水渠,寬20多厘米,高約15厘米,底面平鋪磚,側面用平磚側放,底稍小,上大,可把雨水引至排水點。甕城、月城甕城、月城。在主城墻的城門樓外,有一弧狀墻體,并與主城墻相連,墻體上建有偏門樓(或叫二城門),圈內地面窄小,好像百姓家中使用的水甕,一旦敵方軍隊進入甕城,很

11、容易被守城士兵殲滅,人們習慣稱為甕城。月城是在甕城外有一弧形墻,與主城相連,所圈地形,形狀似月,習稱月城,在月城的正面建有閘樓(設有吊橋),也叫月樓或箭樓。在城墻四門中,東、西、南三城門樓均建有甕城、月城,北門只有甕城。過去老大同人不管甕城還是月城都叫甕圈。護城河護城河。古代建城墻時,就近取土形成圍城壕溝,叫城壕,蓄水后叫護城河。因大同城墻高大墩厚,故護城河溝寬水深。寬十米多,深五米多,距城墻約40米。小城小城。在古大同城外有三小城。西

12、門外沒有小城。明代景泰年間巡撫年富在城北建北小城,周六里,高三丈八尺,有東南北三個門,東曰迎恩門,南曰大夏,北曰玄東。天順間,巡撫韓雍續(xù)筑東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東小城即東關,設三座門,東曰迎恩門,南為南園,北為北園,四面通大城只有門洞無樓。其中迎恩門在網上有日本人占領大同時的照片,南園門洞今年恢復城墻時還存在。東小城是土城沒有磚包;南小城門凡四,南為永和門,西為永豐門,東為迎暉門,北為文昌閣。在城墻土體中,唯南小城固土最緊合,外表密

13、實,有可能施工中加入粘米粥湯,清嘉靖三十九年,巡撫李文進加高南小城八尺,隆慶間,巡撫劉應箕增高一丈,增厚八尺,石砌磚包。以上是大同明代城墻的基本概況。二、屋脊走獸的寓意二、屋脊走獸的寓意古城墻的望樓上,有許多裝飾物,其中屋脊上的裝飾物就有正吻、狎魚、天馬、海馬等多種走獸,這些走獸可不是隨便安放在屋脊上圖好看,而是都有特定寓意,并且在排列順序上也是有講究的。一、走獸的排列一、走獸的排列屋脊上的走獸怎樣安放,數(shù)量和順序怎樣確定,都是有講究的

14、。首先,走獸的種類和安放順序,依據(jù)制作走獸的材料不同而有所區(qū)別。1、青瓦質地的走獸的種類和排列順序為,一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七魚八獬九吼十猴。2、琉璃質地的走獸,其種類的排列順序是一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披頭七魚八獬九牛十猴。其次,每座建筑物上走獸安置數(shù)量的多少,也要依據(jù)建筑物的規(guī)模、體量和等級來確定,一般為單數(shù),最少一個,多的九個。只有故宮的太和殿上是十件,為的是表達十全十美的意思。二、走獸的寓意二、走獸的寓意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