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論史復習資料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柏拉圖:(古希臘)理式論摹仿說:是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石?!袄硎健辈灰来嬗谖镔|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識,而是一種超時空、非物質、永恒不滅的“本體”,是一種由低向高的體系,最低的理式是具體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神的化身。柏拉圖以理式論否定了感覺經(jīng)驗的可靠性,否定了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性,現(xiàn)實世界是以理式世界為藍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實的存在。人們要獲得知識,認識真理,不需經(jīng)過感覺,只需對理式的“領悟”。“文藝是自然的

2、摹仿”文藝的摹仿就像鏡子照物一樣,只是客觀事物的外貌復現(xiàn),不能摹仿事物的“實體”。柏拉圖的理式論摹仿說是唯心主義的。但就摹仿說的發(fā)展歷史來說,它豐富和發(fā)展了古希臘早期的摹仿說。他以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文藝摹仿自然”的內涵,否定文藝的真實性,否定現(xiàn)實生活是文藝的源泉。文藝社會功用說:認為作為各城邦國家公民教育教材的詩和文藝如果不符合對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要求也要被刪除、被禁止。主張把理智和情感對立起來、把政治教育效果確定為審查文學

3、藝術第一標準,要求藝術服務于政治,服從于政治。他對文藝的社會功用的認識,是從他的奴隸主貴族派的政治理想得出的。他的文藝功用說是他的政治理想在文藝理論上的體現(xiàn)。他從文藝要培養(yǎng)“城邦保衛(wèi)者”的立場出發(fā),要求文藝為貴族奴隸主的政治服務,故而否定了摹仿藝術的作用。靈感說:在古希臘時期,“靈感”的基本含義是“神助”、“靈啟”、“陶醉”、“迷狂”等,柏拉圖把它集中運用到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方面,從靈感的源泉、靈感的表現(xiàn)、獲得靈感的過程三個方面予以解釋。靈

4、感的源泉主要是“神靈附體”或“神靈憑付”;靈感的表現(xiàn)是迷狂;靈感的獲得過程是靈魂對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憶,這種回憶能夠把握住事物的真實體,達到對理式世界的正確認識。柏拉圖的“靈感說”是一個內涵復雜的概念,它既有唯心主義的神秘色彩,又包含著對文學藝術活動特征認識的真知灼見。迷狂說(靈魂回憶說):1、這是柏拉圖提出的命題。他認為,高明的詩人都是憑靈感來創(chuàng)作,而靈感來自于兩種途徑:一是“神明憑附”,一是“靈魂回憶”。2、當詩人獲得了這種詩神的

5、靈感或在靈魂中回憶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產(chǎn)生一種精神上的迷狂狀態(tài)。3、迷狂說(靈魂回憶說)否定了技藝和經(jīng)驗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二、亞里斯多德(古希臘)文學本質論:亞里斯多德在柏拉圖等人的“藝術摹仿”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的觀點,認為藝術的本質是摹仿,但是藝術的摹仿的對象本身是真實存在的,肯定摹仿現(xiàn)實藝術的真實性,文藝的本質在于詩人和藝術家要表現(xiàn)生活的本質和規(guī)律。一切美的藝術都是“摹仿”,不承認有來自神的靈感的頌神藝術和摹仿藝術的區(qū)別。藝術摹仿的

6、對象是“行動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動。這使“文藝摹仿自然”的對象更為明確,為揭示文藝的本質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詩比歷史更富有哲學意味。文藝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悲劇“沖突論”:即悲劇“過失說”,其本質是好人犯了錯誤。沖突是構成情節(jié)的基礎,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他規(guī)定:悲劇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錯誤。然而他的性格、品質又是善良的,是“比一般人好的人”,是與我們相似的人,這樣,當他遭受

7、了不應遭受的災難時,就博得了觀眾的同情。由好人犯了錯誤引發(fā)的悲劇沖突,才能引起觀眾的憐憫和同情。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不著意于“悲”,而著意于“嚴肅”,這一論點抓住了悲劇的本質特征。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藝術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憐憫與恐懼之情,達到“驚心動魄”的效果。萊辛其他理論觀點:1.對高特雪特的古典主義理論進行批判:兩人的斗爭實質涉及到如何建立德國民族文學的大問題,是啟蒙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的斗爭。高特雪特不從德國的現(xiàn)實出發(fā),不顧文學的民族傳統(tǒng)

8、,片面強調搬用法國新古典主義,這是片面的。萊辛并不反對借鑒古代藝術遺產(chǎn),但他更強調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和民族文學傳統(tǒng)。2.向“詩如畫”的傳統(tǒng)觀點挑戰(zhàn):萊辛《拉奧孔》的目的在于批判以溫克爾曼所宣揚“靜穆美”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藝術趣味,探討詩與畫,尤其是詩與雕塑的不同藝術特征。首先從三個方面闡明了詩與畫的界限:摹仿媒介的不同、摹仿對象的不同、藝術作品的效果不同。其次提出了詩與畫不同美學原則:畫的最高境界是美,詩的最高境界是真。再次,提出了藝術

9、的時空辯證觀。強調畫是空間藝術,詩是時間藝術,兩者界限不容易混淆。同時指出,時雖長與表現(xiàn)動作,但通過動作也可以暗示物體;畫長于表現(xiàn)物體,但通過物體也可以暗示動作。3.為建立德國市民劇斗爭:為建立德國民族的新型戲劇,提出了建立市民劇的主張,在題材內容和風格形式上來一番改革,使戲劇適應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在藝術風格上主張真實地描寫現(xiàn)實生活,認為藝術家要走向民間。提倡運用日常生活語言,反對華而不實的貴族語言。六、康德(文學藝術理論)(德國古典

10、美學)純粹美就是不以對象的客觀合目的性為前提其本質特征是不涉及對象的存在因而無利害感,不涉及概念而又普遍性、無目的的合目的、由“共同感”決定而有必然性。核心問題是審美不涉及存在,只涉及表面形式,因而無利害感。依存美則以對象的客觀合目的性為前提,受概念的制約,依存美涉及概念、利害和目的。然而依存美不低于純粹美,相反,美的理想不在純粹美,而在依存美。藝術的本質特征:藝術活動的本質是人的有意圖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是人的有意圖的

11、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結果。藝術像游戲:游戲中的孩子有雙重身份;游戲是為了愉快;游戲是自由的。游戲和藝術都是這樣的活動都是體現(xiàn)人的自由本質的令人愉快的活動,因此藝術像游戲。審美觀念:審美觀念是文學藝術家從審美要求出發(fā),運用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形象,這一藝術形象包含著豐富的思想,但沒有任何一特定思想能夠完全和這一藝術形象的意義相切合,這一形象是“說不盡的”,又是“說不準的”,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審美觀念通過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鑒賞力

12、形成。天才理論(重點):康德“天才論”是要說明,“美的藝術”如何可能達到自由與法則、人工與自然的統(tǒng)一。他認為美的藝術的創(chuàng)造同于鑒賞判斷,不是依概念的活動,但美的藝術的創(chuàng)造又必須以出自概念的法則為前提。因此,藝術法則必然內在于藝術家的心靈,美的藝術只有作為天才的作品才有可能,即“美的藝術是天才的藝術”。康德指出,天才就是一個主體在他的認識諸機能的自由運用里表現(xiàn)著他的天賦才能的典范式獨創(chuàng)性。天才的獨創(chuàng)性,具有天賦的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造出的作品是獨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