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期末考試重點及答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一、一、填空題填空題1.宗教崇拜階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遠祖崇拜—后世圣賢崇拜的源頭;近祖崇拜—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導。2.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三寶:佛、法、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并稱三法印。3.先秦諸子:儒道法墨陰陽兵農縱橫家雜家小說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4.先秦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西漢五經:《詩》《書》《禮》

2、《易》《春秋》東漢七經:五經加上《論語》《孝經》合稱七經唐代十二經:“明經”科以“三禮”、“三傳”合《易》《詩》《書》為九經;合《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宋十三經:合《孟子》為十三經。南宋四書五經:朱熹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篇,合《論語》《孟子》為四書;與漢代五經合稱。5.程顥說:“學也者,使人求之于內也;不求于內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學也。”程頤說:“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格物致知”論“格猶窮也

3、,物猶理也”朱熹:理氣論,“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39行道運作,而是大道圓通,是圓觀宏照和化感通變老子’莊子的!反“道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反向性“思維方法的體現(xiàn)與運用&美國學者郝大維指出:!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由反向性概念奠定的&“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命題對中國哲學中辯證思想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先秦諸子是這種!反向性“文化的典型體現(xiàn),秦漢以后的經學’玄學’佛學’理學’心學’樸學等同樣是這種!反向性“文化的精神傳承

4、&然而,人們卻大多將這種!反向性“文化簡單片面地解釋為!復古“’!倒退“’!回返“,從而遮蔽了!反向性“文化的豐富意蘊,2、恒、常、庸恒、常、庸①《莊子》的關鍵詞“庸”和《老子》的概念“恒”“?!?,都是指向和描述“道”之特性的重要線索。某種程度上,“恒”“常”是指向“庸”,而“庸”又含藏“恒”“?!薄!昂恪薄俺!薄坝埂?,它們就是對“道”的非限定之限定的強名,就是寓短暫于恒久、寓非常于日常、寓無用于有用、寓變易于不易。②“恒”“常”約有三

5、層含義:一是形容詞性,即“恒常的”,如“道可道,非常道”;二是副詞,即“經常”“恒?!?,“道恒無名”(帛書本三十七章);三是名詞義,即“恒常之道”,如“有無之相生也恒也”。③庸”約有三層含義:一是“日常”“恒?!?,二是“有用”“用處”,如謂“庸也者,用也”三是作反問語氣詞,相當于“哪里”,莊子“庸”的思想在《齊物論》中首次提出:“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币χ救A認為,得、適、通、用、不用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