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10/2/21/7b847345-b8d7-4fac-aae5-753e4a8aad47/7b847345-b8d7-4fac-aae5-753e4a8aad47pic.jpg)
![頸部概述+頸前區(qū)(023)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10/2/21/7b847345-b8d7-4fac-aae5-753e4a8aad47/7b847345-b8d7-4fac-aae5-753e4a8aad47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頸部概述+頸前區(qū),解剖學教研室 邱國平,qiugp@126.com,(一)頸部的境界,上界----下頜骨下緣,乳突,上項線,枕外隆凸的連線下界---- 胸骨頸靜脈切跡,鎖骨,肩胛骨肩峰,第7頸椎棘突的連線,以通過頸椎橫突所做的冠狀面,可將其分為居前的固有頸部和居后的項部。,一、頸部概述,(二)頸肌 ㈠頸淺肌群 1、斜方肌 2、胸鎖乳突肌,,頸闊肌,,,斜方肌,㈡頸中層肌--- 舌骨上肌群 1、二腹肌 2、下頜舌骨
2、肌 3、莖突舌骨肌 4、頦舌骨肌,,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頦舌骨肌,㈡頸中層肌--舌骨下肌群 1、甲狀舌骨肌 2、肩胛舌骨肌 3、胸骨舌骨肌 4、胸骨甲狀肌,,,,,,,,,,,㈣頸深肌群 1、外側群 前、中、后斜角肌 2、內側群 頭長肌、頸長肌,斜角肌間隙:前斜角肌與中后斜角肌之間的間隙,有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通過。,(三)頸部的分區(qū),頸前區(qū)----頸前正中線到胸鎖
3、乳突肌前緣頸側區(qū)---- 胸鎖乳突肌前緣到斜方肌前緣頸后區(qū)---- 斜方肌前緣以后,頸前區(qū),舌骨上區(qū),舌骨下區(qū),頦下三角下頜下三角,頸動脈三角肌三角,胸鎖乳突肌區(qū),枕三角鎖骨上大窩,頸后三角,頸側區(qū),,,,,,,,,,,,二腹肌前腹,肩胛舌骨肌上腹,(四)頸部的結構特點:,大致分為4類,1.支持性結構:如頸椎。,2.大的血管、神經及淋巴管:有縱行的,有橫行或斜行的。,3.頸部臟器:位于頸椎前方,如咽、喉、氣管、食管及甲狀腺等。
4、,4.頸部的肌肉:分淺、中、深三層。,1.淺筋膜:頸闊肌、頸前靜脈、頸外靜脈、頸叢皮神經及淺淋巴結,(五)頸部筋膜,(1)淺層(封套筋膜): 形成完整的封套包圍頸部。并分層包繞斜方肌、胸鎖乳突?。?個肌鞘);腮腺及下頜下腺(2個腺囊)。,2.頸深筋膜:由淺到深有3層。,在胸骨柄上方,則形成胸骨上間隙,內含頸靜脈弓,在鎖骨上方則形成鎖骨上間隙(2個間隙)。,,(2)頸深筋膜中層:又稱內臟筋膜,①肌部:包裹舌骨下肌群(其中貼于肌
5、群后面、位于氣管前方者稱氣管前筋膜) ;,③血管部:包繞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及迷走神經,形成頸動脈鞘。,②臟部:包裹頸部臟器(如咽、喉、氣管、食管及甲狀腺等)表面;,,(3)頸深筋膜深層(椎前筋膜): 覆蓋于椎前肌和斜角肌的前面,上達顱底,下續(xù)胸內筋膜。并隨鎖骨下血管及臂叢進入腋腔形成腋鞘。,,,(六)頸部間隙,2.咽后間隙:咽后頸深筋膜中層與椎前筋膜之間,向下通食管后間隙,外側以頸鞘為界。此間隙內的膿腫常易
6、引起吞咽困難,1.氣管前間隙(pretracheal space) :位于氣管前筋膜與包繞氣管表面的頸深筋膜中層間,向下通前縱隔,感染可沿氣管及頸鞘的前面擴散至前縱隔。,,3.椎前間隙:位于脊柱與椎前筋膜間,頸椎結核膿腫常積于此,向兩側可至頸外側區(qū),并經腋鞘擴散到腋窩;破潰后可經咽后間隙向下達后縱隔。,頸 前 區(qū),頸前區(qū),,舌骨上區(qū):頦下三角, 下頜下三角,舌骨下區(qū):肌三角, 頸A
7、三角,層次結構,1.皮膚:皮膚較薄,移動性大,皮紋橫行,故頸前區(qū)手術時多采用橫切口。,2. 頸淺筋膜,(1)頸闊肌(2)頸前靜脈 (頸靜脈弓) (3)頸外靜脈,(4)頸叢皮支: 頸叢皮支從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淺出,主要分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和鎖骨上神經。(5)面神經頸支:自腮腺下緣淺出后走向前下,行于頸闊肌深面,進入并支配該肌。 (6)頸淺淋巴結群:包括頸前淺淋巴結和頸外側淺淋巴結。 1)頸前淺淋巴結 2
8、)頸外側淺淋巴結,3. 頸深筋膜淺層及胸鎖乳突肌 4. 頸深筋膜中層及舌骨上下肌群 5. 頸深筋膜深層,頸 A 三 角,(一)境界,由胸鎖乳突肌前緣上份,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所圍成,(二)內 容:,1、頸動脈鞘 2、頸總A及分支 3、頸內V及屬支 4、頸外側深淋巴結 5、舌下神經及其降支 6、迷走神經及其分支,(三)重要標志:二腹肌后腹 、 舌骨大角,1、
9、頸動脈鞘:頸深筋膜中層向兩側擴展包繞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形成的筋膜鞘。,2、頸總動脈,在甲狀軟骨上緣或舌骨大角水平處,頸總動脈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頸 A 竇,頸A小球,頸總A末端和頸內A起始處 壓力感受器,頸總A分叉處后方 化學感受器,頸外動脈的分支,甲狀腺上動脈 舌動脈 面動脈 顳淺動脈 上頜動脈,頸內動脈初在頸外動脈的后外側,繼 而轉至其后內側。 頸內動脈在頸部無分支。頸外
10、動脈在頸部發(fā)出一系列分支。暫時阻斷頸外動脈,同時觸摸顳淺動脈或面動脈,如無搏動,即可證實被阻斷的動脈即頸外動脈。,頸內、外動脈的鑒別:,頸部的靜脈干 上起于乙狀竇,向下與鎖骨下V匯合成頭臂V,3、頸內V,4、頸外側深淋巴結,沿頸內靜脈周圍排列,經二腹肌后腹深面進入頸A三角, 呈弓形跨過頸內、外A的表面,于 舌骨大角上方,再次經二腹肌后腹 的深面進入頜下三角。 舌下N分出第1頸N前支構成頸袢上 根,在頸鞘淺面下行,
11、與第2~3頸N 前支構成頸袢下根組成頸袢,由袢 發(fā)出分支,分布于舌骨下肌群。,5、腦神經--舌下神經,,,舌下神經,頸袢,6、迷走神經及其分支,發(fā)自迷走N,向前下分為內、外側二支,斜行于頸內、外A的深面。 外支布于環(huán)甲??;內支布于舌根中部等處及聲門裂以上的喉粘膜。,喉上神經,肌三角,此三角內的主要結構是:甲狀腺、氣管及其相關的血管神經等。,一、內 容,(一)甲狀腺,1、形 態(tài)2、位 置3、 被 膜4、 毗 鄰5、 血
12、 供6、 神 經,呈“H”或“U”形,兩個側葉和一個峽部 峽部上緣偶有一錐狀葉,其尖向上籍 一纖維束連于舌骨中部,是甲狀舌管 的遺跡。,1、形 態(tài),側葉緊貼甲狀軟骨板,環(huán)狀軟骨和第 1—6 氣管軟骨環(huán)的側面。 峽部位于第2—4 氣管軟骨環(huán)的前方。 錐狀葉的位置常偏于左側。,2、位 置,3、毗 鄰,前面:胸鎖乳突肌和舌骨下肌群,內側面:,兩個管道——氣管和食管。兩條神經是——喉上神經外支和喉返神經。兩塊肌肉是
13、——咽下縮肌和環(huán)甲肌。,后面:甲狀旁腺,頸總動脈和甲狀腺 下動脈的末段。,4.甲狀腺的被囊:,內層—為甲狀腺真囊外層—為甲狀腺假囊,假囊與真囊之間有疏松結締組織相隔,易分開,其間有甲狀腺下動脈,甲狀旁腺等,故手術多在此兩層之間進行(因神經多在假囊之外)。,甲狀腺懸韌帶: 由包裹甲狀腺的假被囊在甲狀腺側葉和峽部后面與甲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和氣管軟骨之間增厚所形成。將甲狀腺懸置于喉和氣管上。因此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
14、下移動,臨床上可籍此鑒別頸部腫塊與甲狀腺的關系。,5、血供-動 脈,①甲狀腺上動脈: 起自頸外動脈起始處,向前下行,至側葉上極分支進入腺體。一般分為三支,一支至腺的前面,一支至腺的后面,另一支沿峽部上緣與對側者吻合。,②甲狀腺下動脈: 起自鎖骨下動脈的甲狀頸干,呈弓狀彎向內,經頸鞘后方,潛入腺的后面分支進入腺體。,,,,,③甲狀腺最下動脈:出現(xiàn)率為13.8%,發(fā)自主A弓或頭臂干。 ④無名稱的動脈 —— 副甲狀腺動脈:來
15、自氣管動脈、食管動脈的小支。,先在真囊下形成靜脈叢,然后匯成三對靜脈穿真、假被囊出腺體,甲狀腺靜脈不完全與動脈伴行。,甲狀腺上靜脈:由側葉的上份出腺體,匯入 頸內靜脈。甲狀腺中靜脈:由側葉中分出腺體,匯入頸 內靜脈。此血管常很短,手 術時撕傷可引起嚴重出血。甲狀腺下靜脈:由峽部的
16、下緣出腺體,經氣 管前方下行,匯入無名靜 脈,此血管較大,甲狀腺切 除時,應在動脈結扎切斷后 的手術最后階段予以結扎, 否則易造成甲狀腺嚴重充血。
17、 給手術帶來困難。,血供--靜 脈,,,,6、與甲狀腺有關的神經,喉上神經外支:分布于環(huán)甲肌及咽下縮肌。此神經伴甲狀腺上動脈行向前下方,在甲狀腺上極附近離開動脈彎向內側。故在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結扎甲狀腺上動脈時,應緊貼甲狀腺上極進行。,喉返神經:為迷走神經的分支。左側喉返神經繞過主動脈弓返行。行于氣管食管溝內. 右側者繞右鎖骨下動脈返行,多數行于氣管食管溝的前方。運動纖維支配除環(huán)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感覺纖維分布于聲門裂
18、以下的喉粘膜。,由于喉返神經與甲狀腺下動脈的關系在側葉下極附近比較復雜,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結扎甲狀腺下動脈時,應遠離甲狀腺下端。,2)甲狀旁腺,3)氣管頸段,4)食管頸段,黃豆大小,棕黃色,通常有上、下兩對,但也可多于四個或少于四個。上一對一般位于甲狀腺側葉后部上、中1/3 交界處。下一對多位于側葉后部下端甲狀腺下動脈分支附近。偶有該腺埋藏于甲狀腺實質內者稱迷走甲狀旁腺。,(二)甲狀旁腺,起始于環(huán)狀軟骨水平,后方緊貼食管。 氣管頸段前
19、方的結構有臨床實踐意義,這些結構包括?,(三)氣 管,(四)食管頸段,頸前區(qū)的操作(帶固有頸部的淺層),重點為頸外動脈的分支和甲狀腺的血供神經;難點為神經的操作;操作前將頸部墊起;淺層操作尤其要細致耐心方能顯示極薄的層次結構。,1.皮膚---翻皮,切口不可過深。2.淺筋膜,,頸闊?。ㄓ^察后切斷翻向上)頸前靜脈、頸外靜脈頸叢皮支、淺淋巴結,4.辨認肌肉和頸部分區(qū),,3.翻頸深筋膜淺層(可能連著中層肌部筋膜);翻胸鎖乳突肌并尋找副神
20、經,5.操作頸動脈三角,分離頸動脈鞘時先察看鞘表面是否有頸袢存在---頸袢可在鞘內,可在鞘外,位置可高可低;,打開頸動脈鞘后,在頸總動脈分叉水平觀察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操作頸外動脈的分支(必要時剪斷頸內靜脈屬支);同時尋找舌下神經,迷走神經,喉上神經,舌下神經,枕動脈,面動脈,舌動脈,,甲狀腺上動脈,,,,,,,,在向下追蹤甲狀腺上A時,注意保護緊跟在其后內側纖細的喉上神經外支,6.操作肌三角,切斷舌骨下肌群翻向上以暴露甲狀腺(必要時
21、可清除肌肉);觀察甲狀腺的形態(tài)、位置、毗鄰和被膜;,操作甲狀腺上A和喉上神經外支;,觀察甲狀腺的靜脈并切斷;,操作甲狀腺下A和喉返神經 觀察甲狀旁腺,注意甲狀腺最下動脈只在少數人群出現(xiàn),起自無名動脈或主動脈弓;,小結,1.頸動脈鞘的內容2.頸袢Ansa Cervicalis3.甲狀腺為中心的所有內容4.頸部氣管切開的層次及可能涉及到的結構,頸部氣管切開的層次及可能涉及到的結構,1、皮膚2、淺筋膜(可能切到頸前V,但無頸闊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頸部概述及頸前區(qū)
- 頸前區(qū)舌骨上區(qū)
- 頸部疾病含頸部腫塊概述
- 頸部筋傷概述
- 頸部解剖、頸腫物ppt課件
- 股骨頸骨折概述
- 頸部、脊柱區(qū)
- 大體解剖-肌概述及頭頸部肌肉
- 頸外側區(qū)及頸根部小課
- 脊柱矯形器概述及頭頸部矯形
- 頭頸部推拿治療頸錐病引起的高血壓
- 室性期前收縮概述
- 臂前肘前前臂前區(qū)
- 單側頸淋巴結清掃術頸部改良曲線切口對頸部功能和美學改善的研究.pdf
- 刮痧對頸型頸椎病疼痛和頸部功能恢復的影響
- 頭頸部推拿治療頸錐病引起的高血壓正文.doc
- 頭頸部推拿治療頸錐病引起的高血壓封面.doc
- 杏花嶺區(qū)概述
- 學齡前兒童的營養(yǎng)概述
- 電鍍前處理工藝概述以及配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