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遼對渤海遺民的統(tǒng)治政策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論遼對渤海遺民的統(tǒng)治政策試論遼對渤海遺民的統(tǒng)治政策一、東丹國的建立與入仕為官的渤海人遼滅渤海后,為撫定渤海民心,設立了東丹國,加強對渤海民眾的有效的管理,“冊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主持東丹國?!?但由于渤海居于較高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具有更完備的文物典章制度。因此,當時的遼朝基本上讓東丹國沿用了渤海的政權體制,依渤海官制設置左右相官職,“以皇弟迭刺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2這樣,渤海人與契丹人

2、一起參政,管理東丹國事務。而對渤海王室和貴族的處置,遼采取了防范籠絡、恩威并濟的措施。一方面,給渤海王室以“存其族帳,亞于遙輦”3的尊貴地位,在北面諸帳官中置渤海帳司,設渤海宰相、渤海太保、渤海撻馬等職官管理西遷的渤海王室事務。另一方面,強行把渤海貴族遷離故土,給以優(yōu)裕的生活待遇,這樣既可使他們淡漠國破家亡的仇恨,也可以切斷他們同原有社會的聯系,以防范對統(tǒng)治東丹可能造成的危害。4除此之外,遼還允許渤海人應試科舉,入仕為官,使其為遼朝效力

3、。這樣渤海的不少官吏就加入到渤海的統(tǒng)治隊伍中,與契丹、漢等族官吏一起,為遼政權服務。特別是自圣宗統(tǒng)和六年后,遼朝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科舉制度,從中選拔了大量具備卓越政治才能的人才,其中也包括不少優(yōu)秀的渤海人,如大公鼎,道宗咸雍十年登進士第,歷任沈州觀察判官、中京留守等;張行愿,以世家充遼滅渤海后,在吸收“民怨思亂”教訓的基礎上,對渤海人采取了比較溫和的統(tǒng)治政策?!捌醯ぐ⒈C滅其王大湮譔。徙其名帳千余戶于燕,給以田疇,捐其賦入,往來貿易關市皆

4、不征。”7《遼史圣宗紀八》也云:“出,東遼之地,自神冊來附,未有榷酤鹽曲之法,關市之征亦甚寬馳。”因此可見,遼政府前期對渤海遺民采取了相對寬松的經濟政策,讓他們保持原來的生產方式,各司其職,從而大大地促進了遼朝的經濟發(fā)展。農業(yè)。契丹人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從事農業(yè)生產。而渤海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主要國家,農業(yè)發(fā)展水平很高。遼滅渤海以后,把渤海遺民遷入遼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渤海人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文化帶到了這些地區(qū)。如遼東地

5、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屬中溫帶濕潤性氣候,適合農耕。精通農耕的渤海人遷到此處,無異于如魚得水,遂使渤海遺民聚居的遼東地區(qū)有“編戶數十萬余,耕墾千里”,8與漢族聚居的燕云地區(qū)并駕齊驅,是遼的兩大糧倉。冶鐵技術。渤海人善于煉鐵,其高超的冶鐵技術也為遼所用。據《契丹國志王沂公行程錄》記載:宋人王曾奉使遼國,途徑柳河館,“河在館旁。西北有鐵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煉得成鐵?!?但其冶鐵工藝因無詳細記載而不得而知。紡織業(yè)。遼代的一部分渤海人從事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