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10/7/19/63e5f5ef-a0c9-424b-966a-aa9cde5fa0c5/63e5f5ef-a0c9-424b-966a-aa9cde5fa0c5pic.jpg)
![17--周圍神經系統(tǒng)(二)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10/7/19/63e5f5ef-a0c9-424b-966a-aa9cde5fa0c5/63e5f5ef-a0c9-424b-966a-aa9cde5fa0c5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周圍神經系統(tǒng)(二),㈠組成和位置 腰骶干、骶、尾神經前支編織而成。 位于盆腔骶骨、梨狀肌的前面、髂內動脈的后方,略呈三角形,尖朝向坐骨大孔。,五、骶叢,除直接發(fā)出許多短小的肌支支配梨狀肌、閉孔內肌、股方肌等外,還發(fā)出:1.臀上神經伴臀上動、靜脈→梨狀肌上孔→臀中、小肌之間。支配臀中、小肌和闊筋膜張肌。,㈡分支,2.臀下神經 伴臀下動、靜脈→梨狀肌下孔→臀大肌深面:支配臀大肌。,肛神經→
2、肛門外括約肌、肛門部皮膚;會陰神經→會陰諸肌、陰囊(大陰唇)皮膚;陰莖(陰蒂)背神經→陰莖(陰蒂)的皮膚。,3.陰部神經,伴陰部內動、靜脈→梨狀肌下孔→繞坐骨棘→坐骨小孔→坐骨直腸窩→與陰部內血管同行向前至會陰部:,梨狀肌下孔→臀大肌下緣淺出→股后部、腘窩的皮膚。,4.股后皮神經,梨狀肌下孔→臀大肌深面→大轉子和坐骨結節(jié)之間下降→股后的股二頭肌和半腱肌之間下行→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腓總神經。 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5.坐骨神經,
3、坐骨神經直接延續(xù)→與腘血管伴行→小腿后群淺、深層肌肉之間→伴脛后動脈下行→內踝后方→分裂韌帶深面→足底內、外側神經。 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⑴脛神經,發(fā)出皮支: 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下部與發(fā)自腓總神經的腓腸外側皮神經吻合支合成腓腸神經→外踝后方→弓形向前。 支配:小腿后面、外側面、足外側緣的皮膚,⑴脛神經,,腘窩上方坐骨神經發(fā)出→沿股二頭肌腱深面→向外下→繞腓骨頸→穿腓骨長肌→腓骨頸前面→分為
4、腓深神經、腓淺神經。,⑵腓總神經,,,,腓總,腓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外側皮神經→小腿外側面的皮膚,吻合支與發(fā)自脛神經的腓腸內側皮神經吻合成腓腸神經。,⑵腓總神經,,1)腓淺神經:行于腓骨長、短肌之間→小腿中、下1/3交界處淺出,支配:小腿外側群肌、小腿外側、足背、第2-5趾背的皮膚。2)腓深神經:伴脛前動脈→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脛骨前肌與足母長伸肌之間下行,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第1、2趾背面相對緣皮膚。,①小腿后群肌無力,
5、足不能跖屈,不能用足尖站立,小腿前外側群肌過度牽拉,足呈背屈外翻位,“鉤狀足”;②足底皮膚感覺障礙。,脛神經損傷:,①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內翻、趾不能伸,“馬蹄內翻足”,行走呈跨閾步態(tài);②小腿前外側、足背外側區(qū)、趾背感覺障礙 。,腓總神經損傷:,第二節(jié) 腦神經,腦神經是與腦相連的周圍神經,12對。Ⅰ嗅神經 Ⅱ視神經 Ⅲ動眼神經Ⅳ滑車神經 Ⅴ三叉神經 Ⅵ(外)展神
6、經Ⅶ面神經 Ⅷ前庭蝸(位聽)神經 Ⅸ舌咽神經Ⅹ迷走神經 Ⅺ副神經 Ⅻ舌下神經(神經全),1)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于皮膚、肌、腱、口鼻腔粘膜,與痛、溫、觸、壓和本體感覺沖動傳導有關;2)特殊軀體感覺纖維:分布至視器和位聽器等特殊感覺器官;3)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分布于頭、頸、胸、腹的臟器,與各種內環(huán)境的感受有關;,腦神經纖維成分,4)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分布于味蕾和嗅器;5)軀體運動纖維:支配頭
7、、頸部肌節(jié)發(fā)生而來的骨骼肌,如眼球外肌、舌肌等;6)一般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7)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由腮弓衍化而來的橫紋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等。,腦神經纖維成分,1.感覺神經:嗅神經、視神經、前庭蝸神經;2.運動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3.混合神經: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腦神經分類:,性質: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傳導嗅覺。是鼻中隔上部和上鼻甲
8、粘膜內嗅細胞的中樞突聚集成的15-20條嗅絲(嗅神經),穿篩骨的篩孔入顱腔,進入嗅球,將嗅覺沖動傳入大腦。,一、嗅神經,性質:特殊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視覺。 視網膜節(jié)細胞軸突→視神經盤→穿鞏膜→視神經→視神經管→顱中窩→視交叉→視束→間腦,二、視神經,視神經有三層被膜包被,與相應的腦膜相延續(xù),因此蛛網膜下隙也延伸到視神經周圍,所以顱內壓增高時,常出現(xiàn)視神經盤(乳頭)水腫。,二、視神經,性質:運動神經。含有軀體運動和一般內
9、臟運動兩種運動纖維成分。軀體運動: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軀體運動纖維→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全部眼肌。一般內臟運動:動眼神經副核→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纖維節(jié)前纖維→睫狀神經節(jié)換元→節(jié)后纖維→瞳孔括約肌、睫狀肌→瞳孔對光反射和調節(jié)反射。,三、動眼神經,腳間窩出腦→穿硬腦膜→海綿竇外側壁→滑車神經上方→眶上裂→眶→上支:細小→上直肌、上瞼提肌→下支:粗大→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 睫狀神經節(jié)短根→睫狀神經節(jié),行程:,,睫
10、狀神經節(jié):是與動眼神經相關的副交感神經節(jié),位于視神經外側、動眼神經下斜肌支上方。,①副交感根即睫狀神經節(jié)短根(來自動眼神經)→一般內臟運動節(jié)前纖維→下斜肌支→睫狀神經節(jié)→節(jié)后纖維→睫狀短神經→睫狀肌、瞳孔括約肌。②交感根來自頸內動脈交感叢的節(jié)后纖維→穿過神經節(jié)(不換元)→睫狀短神經→瞳孔開大肌。,動眼神經損傷:大部分眼外肌癱瘓,損傷側眼瞼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瞳孔散大(副交感神經損傷),對光反射和調節(jié)反射均消失,出現(xiàn)復視、視近物模糊等
11、。,性質:運動性神經,含軀體運動纖維?;嚿窠浐恕|體運動纖維→中腦下丘下方出腦→繞中腦外側前行→海綿竇外側壁→眶上裂→眶→越上瞼提肌向前內→上斜肌,四、滑車神經,性質:混合性神經,含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成分。,五、三叉神經,特殊內臟運動:三叉神經運動核→三叉神經運動根→橋腦與小腦中腳交界處出腦→位于感覺根前內側→并入下頜神經→卵圓孔出顱→咀嚼肌,一般軀體感覺: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三叉神經感覺根←中樞突←三叉
12、神經節(jié)內的假單極神經元→周圍突→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面部的皮膚、眼、鼻腔、口腔、鼻旁竇的粘膜、牙齒、腦膜等,傳導痛、溫、觸覺等。,三叉神經節(jié)發(fā)出→海綿竇外側壁→眶上裂→眶,入眶前分為三支:1.淚腺神經: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前行至淚腺。行程中接受顴神經發(fā)來的支配淚腺分泌的副交感節(jié)后纖維組成的小支。分布:淚腺、結膜、上瞼外側皮膚。,㈠眼神經,2.額神經上瞼提肌上方前行→眶中部分2-3支:眶上神經→眶上切跡(或眶上孔
13、)→額部皮膚。,㈠眼神經,㈠眼神經,3.鼻睫神經上直肌深面→越視神經上方→眶內側壁→分支分布于眼球(角膜)、眼瞼、淚囊、鼻腔粘膜、鼻背皮膚。,三叉神經節(jié)發(fā)出→海綿竇外側壁→圓孔→翼腭窩→眶下裂→眶→眶下神經。分支有:,㈡上頜神經,1.眶下神經上頜神經主支→眶下裂→眶→眶下溝→眶下管→眶下孔→數(shù)支,分布于:下瞼、鼻翼、上唇皮膚和粘膜。,2.顴神經 翼腭窩內發(fā)出→眶下裂→眶→眶外側壁→面部,分布于顴、顳部皮膚。,㈡上頜神
14、經,行程中發(fā)一由副交感節(jié)后纖維組成的小支與淚腺神經吻合,進入淚腺,控制淚腺分泌。,3.翼腭神經 連于上頜神經與蝶腭神經節(jié)之間的小支,一般為2支,內含感覺纖維,隨翼腭神經節(jié)的分支分布于鼻、腭和咽的粘膜和腭扁桃體。,㈡上頜神經,4.上牙槽神經分上牙槽后、中、前三支上牙槽后支:翼腭窩內上頜神經發(fā)出→上頜骨體的后方穿骨質。上牙槽中、前支:眶下溝、眶下管內發(fā)自于眶下神經。三支互相吻合形成上牙槽叢→上頜牙齒和牙齦。,㈡
15、上頜神經,混合性,含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卵圓孔穿出→顳下窩→翼外肌深面分前、后兩干,分支有:,㈢下頜神經,1.耳顳神經兩根起于后干,夾持腦膜中動脈→合成一干→下頜頸內側與顳淺動脈伴行→穿腮腺上行,分支布于耳屏前部、外耳道皮膚、顳區(qū)皮膚;也有分支至腮腺,含有來自舌咽神經副交感性質的纖維,控制腮腺分泌。,2.頰神經發(fā)自前干,頰肌外面前行,分布于頰部的皮膚和粘膜。,3.舌神經發(fā)自后干→下頜支內側、翼外肌深面下降→越過翼外肌下
16、緣→下頜下腺上方→舌骨舌肌表面→舌尖舌神經的一般感覺纖維分布于口腔底、舌前2/3粘膜。,混合性,但大部分為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fā)自后干→舌神經后方、翼內肌外側面下行→下頜孔→下頜管→下牙的神經叢→頦孔:頦神經。分布于下頜牙齒、牙齦、頦部及下唇的皮膚粘膜。(入下頜孔前發(fā)出下頜舌骨肌神經→下頜舌骨肌、二腹肌前腹),4.下牙槽神經,5.咀嚼肌神經特殊內臟運動發(fā)自前干,分支支配所有咀嚼肌,眼神經分布于眼裂以上額頂部和鼻背皮膚以及
17、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小結:,上頜神經分布于眼裂和口裂間的皮膚、上頜牙齒、鼻腔和口腔粘膜;,下頜神經分布于口裂以下面部和耳顳區(qū)皮膚、下頜各牙、舌前2/3及口腔底粘膜,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等。,損傷表現(xiàn):患側咀嚼肌癱瘓和萎縮,張口時下頜偏向患側,同側面部皮膚及口鼻腔粘膜感覺喪失,角膜反射消失。,小結:,性質:軀體運動橋腦的展神經核→展神經→延腦、橋腦溝中部出腦→顳骨巖部尖端→海綿竇→眶上裂→眶→支配外直肌損傷:外直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周圍神經系統(tǒng)
- 解剖周圍神經系統(tǒng)
- 周圍神經系統(tǒng)-脊神經
- 十八章 周圍神經系統(tǒng)
- 周圍神經系統(tǒng)疾病
- 周圍神經系統(tǒng)藥物市場分析
- 周圍神經系統(tǒng)的電診斷評定修
- 3-1周圍神經系統(tǒng)藥物
- 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周圍神經
- 農藥施用對農民周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及糖尿病前期周圍神經病的研究.pdf
- “讀經典做臨床”—頭針治療周圍神經系統(tǒng)疾病原理的初步探討
- 神經節(jié)苷脂在周圍神經系統(tǒng)的定位及其與免疫性神經病的關系.pdf
- 神經系統(tǒng)解剖二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在脊髓與周圍神經系統(tǒng)中表達及作用的實驗研究.pdf
- 促紅細胞生成素及其受體在脊髓與周圍神經系統(tǒng)中表達及作用的實驗研究.pdf
- 神經系統(tǒng)
- 神經系統(tǒng)定位定性二
- 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與周邊神經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
- 神經系統(tǒng)
- 中樞神經系統(tǒng)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