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在現代微波通信領域,低噪放(LNA)和功放(PA)系統(tǒng)的增益、輸出功率和電壓駐波比等主要射頻指標隨溫度變化而變化。一般而言,當溫度越高/越低時,系統(tǒng)的輸出功率及增益將會越小/越大,則系統(tǒng)的輸出功率及增益將隨溫度變化,導致系統(tǒng)指標受到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在射頻系統(tǒng)中加入一種溫度補償的元件,即溫補衰減器。溫補衰減器通過電阻性厚膜材料來吸收功率從而轉化為熱量以實現衰減。當溫度升高/降低時,溫補衰減器的衰減量將減少/增大,補償高頻放大電路中增益隨
2、溫度變化而減小/增大的特性。為實現更好的溫度補償特性,需要通過二種不同熱敏特性的電阻的復合來設計溫補衰減器。本論文從材料研制、器件仿真設計以及器件的制備與測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來探索基于復合熱敏電阻材料的溫補衰減器的研究。
材料研制方面,首先研究了NTC電阻LSMO材料的性能,測得其電阻平均膜厚為13.5μm,室溫(25℃)電阻率為0.249Ω·cm,在-20℃~+120℃溫度范圍內,TCR為-2839.11 pp
3、m/℃;在10℃~+120℃范圍內,TCR達到-3602.3 ppm/℃,并對其進行了SEM測試和分析。然后摻雜0.05%-0.5%幾個不同比例的Y2O3到BST材料中,研究鈦酸鋇系PTC電阻材料的性能。在-20℃~+120℃的溫度范圍內,摻Y的BST材料的電阻值基本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呈現出PTC電阻特性。在一定摻雜濃度下,電阻材料的室溫電阻率與摻雜濃度存在U型曲線關系。對于摻雜Y0.0045的BST圓片樣品,保溫30 min時,樣品有
4、最低室溫電阻率,為7.58 kΩ·cm,TCR為6.34×104 ppm/℃;當保溫60 min時,室溫電阻率為13 kΩ·cm,TCR為1.24×105 ppm/℃,并對樣品進行了XRD及SEM測試和分析。
溫補衰減器的設計方面,根據π型衰減器模型,通過熱敏電阻的并聯(lián)思想,采用不同輸入輸出端口形狀的50Ω阻抗匹配,利用HFSS仿真軟件設計了室溫衰減量為-7 dB的單段連續(xù)、二段不連續(xù)、三段不連續(xù)的三種不同輸入輸出端口模型的π
5、型溫補衰減器。
溫補衰減器的制備與測試方面,通過絲印工藝,將NTC和PTC電阻通過網版印刷在氧化鋁基片上,并制作了測試用夾具,然后利用矢網和高低溫箱測試其微波性能。其中三種模型的工作頻率分別為:DC-3 GHz、DC-4 GHz、DC-6 GHz,在該頻率范圍內,其VSWR均小于2,S11均小于-10 dB。在-20℃~+85℃的溫度范圍內,三者的衰減量變化量均為1.25 dB左右,衰減量變化率為-0.0017 dB/d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ntc熱敏電阻
- 熱敏電阻檢驗標準
- 高溫NTC熱敏電阻的研究.pdf
- NTC熱敏電阻材料的制備、成型與表征.pdf
- π型厚膜電阻式衰減器的研制.pdf
- 基于單片機熱敏電阻溫度采集
- 傳感器課程設計--基于熱敏電阻的溫度測量
- 鉑薄膜熱敏電阻器的設計與制造.pdf
- 疊層片式熱敏電阻材料制備工藝研究.pdf
- ntc熱敏電阻原理及應用
- 熱敏電阻高溫特性測試系統(tǒng).pdf
- 基于Matlab的熱敏電阻熱沖擊測試系統(tǒng).pdf
- 熱敏電阻溫度記錄控制儀
- 簡述熱敏電阻傳感器的原理與選用
- 負溫度系數熱敏電阻器及其溫度傳感器
- 《用熱敏電阻改裝溫度計》
- 基于熱敏電阻的數字溫度計課程設計
- BaTiO3系PTC熱敏電阻器性能優(yōu)化.pdf
- 馬達啟動用正溫度系數熱敏電阻器的研制.pdf
- 基于熱敏電阻傳感器的硬盤磁頭動態(tài)飛行高度測試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