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8/22/033c2ccf-c8df-4798-9cb5-80eca69c495a/033c2ccf-c8df-4798-9cb5-80eca69c495apic.jpg)
![任大椿《弁服釋例》名物訓詁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8/22/033c2ccf-c8df-4798-9cb5-80eca69c495a/033c2ccf-c8df-4798-9cb5-80eca69c495a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名物研究一直是傳統(tǒng)國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有著悠久的物態(tài)文化史,禮作為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筑,是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范疇,禮類名物歷來是物態(tài)文化研究傳統(tǒng)中的重題。
任大椿之分類考訂名物,貢獻在于取其重要而又難釋者,以類相從,剖析至密,撰有《弁服釋例》、《釋繒》、《深衣釋例》等三部著作。《弁服釋例》一書解釋了“三禮”弁服所用之例,以五禮區(qū)之,分為爵弁服、韋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凡一百四十余事。阮元稱該書“綜覽經疏史志,發(fā)微
2、訂訛,燦然經緯畢著矣”?!钝头尷反碛星逡淮瞎殴诜惷镅芯康淖罡咚降闹鳎酝鶝]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
本文以任大椿《弁服釋例》作為研究對象,分五個部分:
緒論包括三個方面內容:梳理“三禮”名物訓詁從兩漢到清代的簡史;回顧任大椿生平和學術淵源、《弁服釋例》成書情況;交待本文的選題意義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介紹《弁服釋例》編排和釋義體例;對引用文獻進行歸類,分析引用文獻特點及缺陷,進而分析任
3、大椿學術構成。
第二章,討論任大椿在名物訓詁實踐中對名物“名”與“實”的研究。任氏對名物的研究主要通過分析名物名稱形成的機制與命名的理據、揭示名物的異名別稱和考察名物的名稱的淵源流變等諸方面來展開。本部分還闡釋了任氏論名物與典章制度、名物與風俗文化的關系。
第三章,任大椿名物訓詁對傳統(tǒng)訓詁方法的運用,包括因聲求名、據形索名及其他訓詁方法的運用。因聲求義是清代學者訓詁的一大法寶,任大椿作為樸學大師,在他的名物訓詁實踐中
4、也廣泛運用了這一方法,根據字音來說明假借、解說轉語和揭示同源詞。任大椿對字形的辨析表現在:根據字形考求詞的本義或早期意義;根據形聲字的形符來推求字義;闡釋古今字。任氏還通過“對文”、“散文”以及方言的考察來對名物詞進行訓詁。
第四章,揭示了任氏名物訓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訓詁學價值,首先振興了訓詁學史上的名物專題的研究,其次任氏靈活運用多種訓釋方法、廣泛徵引訓詁材料來對名物進行全方面的訓釋,為從人治學提供了參考和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毛詩傳箋通釋》名物訓釋研究.pdf
- 90135.語文文言文注釋中的訓詁問題研究
- 《周禮》鄭注探源訓詁研究.pdf
- 《漢書注》涉字形之訓詁研究.pdf
- 顏師古《漢書注》的訓詁內容.pdf
- 近百年來《周易》語詞訓釋平議.pdf
- 近百年來周易語詞訓釋平議
- 曲學家徐大椿研究.pdf
- 《酉陽雜俎》名物詞研究——以動植物名物詞為例.pdf
- 《尚書大傳》名物考.pdf
- 錢大昭《廣雅疏義》聲訓研究.pdf
- 尚書大傳名物考
- [學習]太平洋sogo服務品質培訓教案
- 《說文解字古韻三十部疏證》“幽、薁、宮”三攝整理及其訓詁術語研究.pdf
- 難經經釋(清)徐大椿
- 《酉陽雜俎》名物詞研究——以動植物名物詞為例_11530.pdf
- 實驗流體力學-顏大椿
- 貨殖名物研究.pdf
- 姚椿詞研究.pdf
- 《古俗字略》注音釋義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