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穴運動針法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腰肌勞損(Lumber Muscle Strain)是一種外科常見病患,在教科書中它被描述為:腰肌勞損是腰痛的較為常見的病因,是人體背腰部肌肉和肌肉附著點上的筋膜、甚至深層的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癥。腰肌勞損實際上是人體腰部發(fā)生的慢性損傷性炎癥,或是由慢性損傷性炎癥長期刺激所發(fā)生的腰部疼痛性疾病。西方醫(yī)學的理論中,很多病理變化都可以引發(fā)腰肌勞損。脊柱腰椎及周邊小關節(jié)、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長時間緊張受壓造成累積性損傷,持續(xù)性的勞累,長時間

2、姿勢不良,彎腰負重工作,以致于腰背部長時間過度緊張、疲勞積累,肌肉受累而引起腰肌勞損的發(fā)生。另一個重要的發(fā)病因素可能是因為腰部肌肉受到急性的意外扭挫傷,未能治療徹底,局部慢性炎癥反復出現,久之則也可發(fā)生慢性腰肌勞損。而腰肌勞損所發(fā)生的腰部軟組織疼痛,不僅與腰部周圍的病理變化有關系,還可能與年齡、性別、自身健康、地域、工作性質、勞動姿勢、周圍氣候變化等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腰肌勞損糾纏難愈,治療上沒有太多有效措施,關鍵還是要靠預防?,F代醫(yī)

3、學對于治療腰肌勞損一般是對癥處理,使用較多的藥物是非甾體抗炎鎮(zhèn)痛藥。非甾體抗炎鎮(zhèn)痛藥都只是對癥處理,不能治療腰肌勞損的病根,而且長時間服用的話可能產生明顯的副作用,有成癮的危險性。此外,西醫(yī)治療腰肌勞損的一大手段是物理療法,如康復鍛煉、牽引、中頻治療儀、超聲波治療等。以上所述的西醫(yī)治療手段可以在短期緩解疼痛,舒緩腰部肌肉組織,有一定效果,但其遠期療效得不到保證,治標不治本。在祖國中醫(yī)學中沒有“腰肌勞損”病名,縱觀中醫(yī)經典文獻,該病應屬于

4、“筋傷”、“腰痛”、“痹癥”等范疇。中醫(yī)學對于腰肌勞損的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由來已久,有著非常完善的解決方案。究其病因病機,腰肌勞損主要是由于長時間勞累,導致腰背部氣血運行不暢,氣血滯阻太陽筋脈,以致氣血凝滯,經筋不暢,脈絡不通,不通則痛。因此治療當以行氣活血,舒筋活絡為大法。后溪運動針法,即在針刺后溪穴的同時要求患者活動腰部的一種治療腰部疾患的特色針法。鑒于以上所述,探討后溪運動針法對腰肌勞損的治療效應,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將對

5、后溪運動針法治療腰肌勞損進行文獻研究及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為臨床推廣使用提供必要的支持。
  目的:
  本課題通過設立了傳統常規(guī)針刺手法作為對照,觀察了后溪運動針法治療腰肌勞損后病人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簡化McGill疼痛問卷(包括疼痛分級指數PRI、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現時疼痛程度PPI)、臨床體征積分標準、脊柱活動度等量表評分的變化,并經過統計對比后分析后溪運動針法在治療腰肌勞損上的即時止痛

6、療效、療程整體療效以及遠期隨訪療效。
  方法:
  本臨床觀察方案所有的病例都是通過在香港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銅鑼灣中醫(yī)中心設立招募牌,從而招募所得的腰肌勞損患者。招募時間為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此期間一共招募符合本臨床觀察試驗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排除標準、脫落及剔除標準的腰肌勞損患者60例,隨后將按照研究目的在試驗開始前進行隨機分組,共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兩個組別。(1)對照組進行傳統針刺,穴位選用:

7、腎俞、委中、膀胱俞、大腸俞、后溪,所有穴位均取雙側。操作方法:采用傳統針刺方案治療。選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guī)格為0.25mm×50mm的毫針,針刺時患者取俯臥位,取腎俞、委中、膀胱俞、大腸俞、后溪常規(guī)針刺,常規(guī)75%消毒后,快速刺入穴位,針刺得氣后施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隔天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2)試驗組治療方法:患者取坐位,先對后溪穴進行施術,進行精確定位后,以75%的酒精棉球擦試施術部位,以一次性無菌針灸針(

8、規(guī)格為0.3mm×50mm)在后溪穴上采用夾持法進針直刺,針尖朝合谷穴方向,深度約為4cm左右(相當于1.2寸),進針后進行輕度的提插捻轉手法以催氣至,得氣后雙手同時進行大幅度捻轉強刺激手法,捻轉幅度大于180度,持續(xù)刺激1min,針感要求局部酸脹并擴散至整個手部為宜;在針刺的同時,讓病人站起來,邊行針,邊叫病人做在生理范圍內先做前俯后仰及后做左右旋轉,最大限度地運動腰部10分鐘。運動后,取俯臥位,在腎俞、委中、膀胱俞、大腸俞穴上作常規(guī)

9、針刺施行提插捻轉手法平補平瀉(同對照組),得氣后用法留針30分鐘,隔天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后對病人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簡化McGill疼痛問卷(包括疼痛分級指數PRI、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現時疼痛程度PPI)、臨床體征積分標準、脊柱活動度等量表評分進行評價,分別在治療前、第一次治療后即時,療程結束時及時進行評測。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評價所有指標,以在整體上評價后溪運動針法治療腰肌勞損的綜合療效;在第

10、一次治療后即時評價簡化McGill疼痛問卷中的VAS評分和脊柱活動度,以評價后溪運動針法治療腰肌勞損的即時療效;療程結束后一個月進行電話隨訪或門診復診隨訪,只評價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以評價后溪運動針法治療腰肌勞損的遠期療效。
  結果:
  治療前,對于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比例的統計學對比,經過卡方檢驗,x2=0.0770,P=0.781>0.05,由此可知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構成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

11、差別,故認為在此項上具有可比性;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構成比例統計學對比,兩組年齡分布經過卡方檢驗,x2=0.3336,P=0.846>0.05,基線一致;病情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簡化McGill疼痛問卷(SF-MPQ)、臨床體征積分標準、脊柱活動度等四大項內容均無明顯差別(P>0.05),可以進行對照觀察研究。
  第一次治療后,在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和脊柱活動度評分統計比較中,試驗組與治療前

12、比較,經過配對t檢驗后,P<0.05,即認為在統計學上有明顯差異,治療有效;而對照組第一次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也認為在統計學上有明顯差異,治療同樣有效。但是兩組評分比較中,試驗組VAS評分和脊柱活動度評分相比于對照組,經過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VAS評分改善和脊柱活動度評分改善更明顯,即試驗組對腰肌勞損疼痛的即時治療效應和即時改善脊柱活動度方面更明顯。
  整個療程治療前后,在兩組患者治療后

13、的ODI評價、疼痛分級指數PRI評分和現時疼痛程度PPI評分統計比較中,試驗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有明顯差異,治療有效;而對照組治療后平均評分與治療前比較,P<0.05,有明顯差異,治療同樣有效。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差(改善)程度、疼痛分級指數PRI評分和現時疼痛程度PPI評分的評分比較中,試驗組ODI評價、疼痛分級指數PRI評分和現時疼痛程度PPI評分改善相比于對照組,經過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試驗

14、組ODI評價、疼痛分級指數PRI評分和現時疼痛程度PPI評分改善更明顯。而在VAS評分、臨床體征積分、脊柱活動度的對比中,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在同一組內的治療前后中,都有P<0.05,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治療有效;而在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組間療效比較中,P>0.05,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即沒有明顯差別。
  遠期療效評價比較通過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試驗組在療程結束后一個月的ODI評分與對照組評分比較,兩個組的所有ODI評分經過統計分析

15、后,F=4.044,P=0.049<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試驗組的遠期療效更明顯,后溪運動針法相比傳統針法更能改善腰肌勞損患者的腰部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結論:
  基于經絡理論中后溪主治作用和運動針法的作用機理而提出的后溪運動針法,在治療腰肌勞損上相對于傳統的針刺療法,可以更好產生即時治療作用而緩解疼痛癥狀,即時改善脊柱活動度,在整個療程結束后改善ODI指數(腰部功能)、疼痛分級指數PRI評分和現時疼痛程度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