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桿菌科細菌對氨基糖苷類及碳青霉烯類耐藥機制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腸桿菌科細菌對氨基糖苷類及碳青霉烯類耐藥機制的研究姓名:吳瓊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病原生物學指導教師:倪語星20090401上海交通大學l矢掌阮2006級博Ij研’£生畢業(yè)論文的耐藥率則為217%。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噻肟的耐藥率為413%,對頭孢他啶的耐藥率則為115%,對頭孢吡肟則為119%。肺炎克雷伯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在200%~28O%之間,對頭孢吡肟則為106%。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變形桿菌

2、產(chǎn)ESBLs的比例分別為491%、370%和20%。僅陰溝腸桿菌存在5株對亞胺培南的耐藥菌株。結(jié)論:我院腸桿菌科細菌主要來源為門診患者和內(nèi)、外科病房,主要感染部位為泌尿系統(tǒng)和下呼吸道。腸桿菌科細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現(xiàn)象較為嚴重,治療此類細菌感染宜參考細菌藥敏試驗結(jié)果,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并對其加強監(jiān)測。二、腸桿菌科細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研究目的:對我院分離的對氨基糖苷類耐藥的腸桿菌科細菌進行了16SrRNA甲基化酶分型,

3、分析其分子流行趨勢,以了解質(zhì)粒介導的16SrRNA甲基化酶所致高水平氨基糖苷類耐藥性的形成和傳播機制。方法:用紙片擴散法篩選慶大霉素和/或阿米卡星耐藥的腸桿菌科細菌;PCR擴增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mtA、rmtB、rmtC、rmtD、npmA;氨基糖苷修飾酶基因aac(3)一,、aac(3)一刀、aae(6)Iad、aac(6)一Ib、aac(6)刀、ant(3’,,、ant(2’:J,;p內(nèi)酰胺酶基因TEM、SHV、C

4、TXM1、2、8、9、25、PER1、VEB1;質(zhì)粒接合試驗驗證16SrRNA甲基化酶的轉(zhuǎn)移性;PFGE法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陽性菌株進行分型。結(jié)果:201株對慶大霉素和/或阿米卡星耐藥腸桿菌科細菌中共檢出38株16SrRNA甲基化酶陽性株,其中16株(4株大腸埃希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陰溝腸桿菌)為armA基因陽性株;22株(20株大腸埃希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為rmtB陽性株。在723株大腸埃希菌、20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

5、60株陰溝腸桿菌中,armA的分離率分別為06%、3O%和10%;rmtB在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離率分別為28%和1O%。38株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陽性株對氨基糖苷類呈現(xiàn)高水平耐藥,MIC50和MIC90均256mg/L。36株對環(huán)丙沙星耐藥,耐藥率高達947%(36/38),5株陰溝腸桿菌對亞胺培南耐藥。有30株可通過接合試驗將耐藥質(zhì)粒轉(zhuǎn)移至受體菌。blacTXM14、blaTEM1和blasHv12可連同armA或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