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1/11/a6259018-4c68-4421-aada-57e6f8932578/a6259018-4c68-4421-aada-57e6f8932578pic.jpg)
![花垣苗區(qū)墟場文化及傳播初探.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1/11/a6259018-4c68-4421-aada-57e6f8932578/a6259018-4c68-4421-aada-57e6f8932578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集市貿易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而產生的一種商品交換形式。在我國,集市貿易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井邊貿易。湘西人把集市貿易稱為墟場,其歷史久遠。自古迄今,墟場遍及湘西全境,成為人們進行商品交易和社會交流最重要的場所與方式,對湘西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社會的正常發(fā)展,發(fā)揮著顯著的作用?;ㄔ缱宓貐^(qū)墟場可謂源遠流長,紅紅火火,是湘西墟場極具特色,也最有歷史和文化內涵的部分。它延續(xù)至今,一直以來,人們趕場對于當地的人們來說,不僅充當開展
2、經濟貿易的重要角色,而且成為民俗文化的獨特載體,乃是不曾或缺的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固化為例行的經濟文化節(jié)日。
本文運用文化學、民族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和傳播學等學科理論,通過文獻資料調研、專家訪談、實地考察、邏輯歸納等研究方法,在認真考察花垣墟場產生、變遷和發(fā)展歷史的基礎上,闡述了花垣苗區(qū)墟場文化的概念,剖析它的構成要素及其特質。結果表明:1、花垣苗區(qū)墟場產生、變遷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發(fā)展,剩余產品和私有財
3、產的出現以及貨幣的使用,苗區(qū)墟場產生還與當地民族風俗節(jié)慶有關;2、系統(tǒng)地闡述了花垣苗區(qū)墟場文化有著它特殊的民族習俗、活動習俗、生活習俗的文化元素,并理清了苗區(qū)墟場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功能;3、分析了花垣苗區(qū)墟場文化的傳播形態(tài)與方式,墟場文化傳播促進了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誘發(fā)了農村的宣傳教育,豐富了苗民精神文化需求;4、探討了花垣苗區(qū)墟場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整個社會對墟場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墟場文化核心理念缺乏補充,墟場文
4、化傳播管理缺乏人才等;5、提出了發(fā)展花垣苗區(qū)墟場文化及其傳播的對策性建議:重視宣傳教育,建設文明墟場文化,增強文化理念,營造墟場和諧環(huán)境,發(fā)展周邊集市,拓寬對外貿易市場,加強文化傳播,積極發(fā)揮墟場作用,規(guī)范墟場管理,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chuàng)新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墟場經濟文化。
花垣苗區(qū)的墟場文化作為立足于墟場貿易之上,依附于社會文化之下,又一脈相承發(fā)展而來的特殊文化形態(tài),自從墟場產生那天起就開始存在了。不論人們是否覺察、是否認識或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湘西苗歌與民俗文化初探.pdf
- 企業(yè)內刊文化傳播初探.pdf
- 現代性語境花垣苗歌的傳承
- 坡腳墟場交換行為的理性.pdf
- 苗場種植區(qū)日常灌溉作業(yè)的管理分析
- 網絡傳播與文化營銷策略初探
- 網絡傳播與文化營銷策略初探
- 元雜劇跨文化傳播策略初探_13857.pdf
- 區(qū)文化場綜合行政執(zhí)法大隊
- 湘西苗繡裝飾紋樣初探.pdf
- 試管苗遠緣嫁接技術研究初探及嫁接苗的ISSR分析.pdf
- 傳播公平初探.pdf
- 漢區(qū)孝文化在彝區(qū)的適應傳播
- 明清時期茶文化海外傳播初探_9520.pdf
- 廬山風景名勝區(qū)文化特質及規(guī)劃應用初探.pdf
- 喀麥隆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傳播效果初探.pdf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場域傳播在不同媒介時代的變化.pdf
- “品牌整合傳播”初探.pdf
- 政府傳播體系初探.pdf
- 山海關區(qū)文化場秩序監(jiān)管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