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1/12/7824fd36-d521-46ec-9d35-112943b9b9df/7824fd36-d521-46ec-9d35-112943b9b9dfpic.jpg)
![新生兒自發(fā)性胃穿孔臨床病理特點及Cajal間質細胞的改變.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1/12/7824fd36-d521-46ec-9d35-112943b9b9df/7824fd36-d521-46ec-9d35-112943b9b9df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新生兒自發(fā)性胃穿孔(spontaneousneonatalgastricperforation,SNGP)是一種罕見的但高度致死性疾病,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國內缺乏大宗病例報告。我們通過臨床資料采集及免疫組化技術等研究C-Kit、Cx43蛋白在新生兒自發(fā)性胃穿孔中的表達和分布情況,探討新生兒自發(fā)性胃穿孔的病因和臨床病理特點以及Cajal間質細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在
2、新生兒自發(fā)性胃穿孔中的意義。材料與方法:
收集22例溫州醫(y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yī)院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自發(fā)性胃穿孔新生兒完整臨床病例資料,其中手術存檔蠟塊標本21例,另收集蘇州市兒童醫(yī)院近年手術存檔蠟塊標本3例共24例為病例組。同時選8例我院近年尸檢新生兒(妊娠25~35w)無消化道畸形胃壁、小腸組織以及10例先天性巨結腸狹窄段作為對照。所有標本均經(jīng)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4μm切片、H染色,鏡下
3、觀察病理形態(tài)學改變,同時用免疫組織化學EliVision法檢測C-Kit、Cx43蛋白的表達。選取自發(fā)性胃穿孔標本2例,尸檢新生兒(妊娠35W)2例,采用醋酸鈾染色,JEM-2000EX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
結果:
一、臨床資料
本組22例男18例,女4例,其中早產兒11例,足月兒10例,孕期32w~39w,另有1例孕期不詳。22例中死亡11例,病死率50%(11/22),其中早產兒病死率36.
4、36%(4/11),足月兒病死率60%(6/10):出生體重<2.5kg者病死率37.5%(3/8),出生體重≥2.5kg者病死率57.14%(8/14);病程在12h內者病死率30%(3/10),病程超過12h者病死率75%(8/12)。死亡原因為敗血癥、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其中由敗血癥繼發(fā)感染性休克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
5、DIC2例。
二、組織學觀察
穿孔區(qū)見有粘膜、粘膜肌、粘膜下層和漿膜,肌層突然中斷、缺如。穿孔區(qū)周圍肌層明顯變薄,殘存肌纖維稀疏、排列紊亂,肌纖維間隙增寬見有神經(jīng)纖維束,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稀少。粘膜層變薄萎縮,腺體共壁、腺上皮細胞核大、空泡狀,染色質粗糙、點彩狀。粘膜固有層內彌漫出血。粘膜下層組織疏松水腫,多量薄壁血管呈鹿角狀、裂隙狀并相互溝通,管腔擴張充血。部分管壁厚薄不均,可見血管內血栓形成。
三、
6、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1、病變組胃穿孔區(qū)周圍肌層內ICC分布稀疏、數(shù)量明顯減少,與對照組發(fā)育正常胃腸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同時ICC與周圍平滑肌、神經(jīng)組織縫隙連接減少,與對照組發(fā)育正常胃腸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對照組發(fā)育正常胃腸道內ICC存在于肌間及神經(jīng)叢,數(shù)量明顯增多,肌間ICC與肌纖維平行分布,相互之間胞質突起部連接并形成網(wǎng)絡樣結構。Cx43陽性細胞主要位于神經(jīng)叢,肌間也有散
7、在分布。對照組發(fā)育正常胃、小腸中ICC與Cx43陽性細胞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病變組胃穿孔區(qū)周圍肌層內ICC分布稀疏、數(shù)量明顯減少,與對照組先天性巨結腸狹窄段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四、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
ICC在電鏡下見巨大卵圓形核,核周胞漿少,胞漿突起呈紡錘狀,具有發(fā)育良好的粗面內質網(wǎng),豐富的線粒體,高爾基復合體。ICC之間,與神經(jīng)細胞,平滑肌細胞均存在“縫隙
8、連接”。自發(fā)性胃穿孔中ICC與平滑肌之間縫隙增寬連接不明顯。
結論:
1、新生兒自發(fā)性胃穿孔非常罕見,病死率高。近年來發(fā)病人數(shù)有增加趨勢,搶救成功率顯著提高。
2、本病在出生后一周內發(fā)病,時間越早,病情越嚴重。降低病死率的關鍵早期診斷、及時手術。預后與發(fā)病時間、手術時間關系更為密切。
3、新生兒自發(fā)性胃穿孔與胚胎發(fā)育異常所致胃壁肌層缺損及ICC減少有密切關系。
4、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38例新生兒胃穿孔臨床特點及分析.pdf
-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特點與治療
- 女性自發(fā)性氣胸臨床特點.pdf
- 新生兒分類及特點
- 新生兒的特點
- 新生兒呼吸系統(tǒng)病變的臨床、病理及法醫(yī)學特點研究.pdf
- 111例新生兒消化道穿孔的臨床分析.pdf
- 自發(fā)性乙狀結腸穿孔6例報告
- 自發(fā)性結腸穿孔術前評估及預后病例分析.pdf
- 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pdf
- 新生兒胃腸道穿孔臨床分析及病原學研究.pdf
- 新生兒及患病新生兒的護理
- 新生兒概念與特點
- 新生兒生理特點
- 新生兒及新生兒疾病的護理
- 自發(fā)性氣胸臨床綜述
- 自發(fā)性氣胸臨床路徑
- 新生兒的生理特點
- 新生兒特點及常見疾病新
- 新生兒注意有何特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