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8/fc3e94de-dd3e-4605-8e94-5529a2ba30e7/fc3e94de-dd3e-4605-8e94-5529a2ba30e7pic.jpg)
![適應四川盆地稻麥兩熟制的早播早熟型超高產小麥新品種的育種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8/fc3e94de-dd3e-4605-8e94-5529a2ba30e7/fc3e94de-dd3e-4605-8e94-5529a2ba30e7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四川盆地是我國小麥主產區(qū)之一,同時又具有較特殊的氣候生態(tài)條件和種植模式。四川盆地小麥品種產量潛力已經多年徘徊不前,急需培育在產量上有較大突破的小麥新品種應用于生產。而經分析發(fā)現: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栽培制度的需要和品種特性的要求,四川盆地的小麥一直強調遲播。而在現階段,稻麥兩熟制已成為四川盆地最主要小麥種植模式,在此種植模式下,仍繼續(xù)使用“遲播型”小麥品種,已凸現出了較多的弊端:一是小麥播種期過遲,使得土地在9月和10月近兩個
2、月處于空閑,造成光熱水資源的嚴重浪費,也限制了小麥產量潛力的提高;二是小麥在播種期過遲的情況下,成熟期也相應延遲,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明顯,就會由于成熟期溫度上升太快形成“高溫逼熟”,使得產量低而不穩(wěn);三是小麥成熟和收獲過遲,與下季作物水稻爭時爭地爭勞動力矛盾也較為突出。因此,結合眾多前人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在四川盆地生態(tài)氣候條件和稻麥兩熟的種植制度的下,“早播早熟型”可能會因為開發(fā)利用更多前期光熱水資源和在一定程度上避開后期“高溫逼
3、熟”,從而獲得更高的產量潛力,并有可能實現四川盆地小麥產量潛力的突破。但是,這種“早播早熟型”超高產小麥品種與四川盆地近五十來的習慣和栽培技術不符合,是四川盆地從未有過的新類型,因而從理論和技術上對這類早播早熟型超高產品種選育作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驗證選育適應四川盆地稻麥兩熟制的早播早熟型超高產小麥新品的可行性,同時也為早播早熟型超高產小麥新品的選育提供的理論與實踐依據和為早播早熟型超高產新品種的選育篩選、積累種質資源
4、,本研究首先對來自試驗點所在地——四川省邛崍市氣象局的近11年的氣象資料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從氣候條件上研究了小麥早播早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2005—2006年度里,采用參加當年的四川省區(qū)域試驗的所有品系(共60份),以四川盆地曾經大面積推廣品種MY11為對照,在比正常播期提前10d播種(10月24日)的情況下,對小麥在早播條件下的生長發(fā)育和結實情況下了研究;同樣地,在2006—2007年度里以參加當年區(qū)域試驗的所有品系(共66份)進行
5、了提前播種(10月20)和正常播期(10月30日)下的比較試驗,并研究了不同播期下的小麥生長發(fā)育、產量及構成因素的變化。這兩年的試驗的目的在于探索不同小麥品系對提前播種的適應性的差異,并希望從中篩選出較理想的早播早熟型高產種質資源。在2005~2007連續(xù)兩個年度里采用本課題組育成的新品種(系)“川農23”、“川農19”和“J210”,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不同播期下(2005—2006年度為10月24日和11月3日兩個播期,2006—200
6、7年為從10月18日到11月5日每兩天一個播期共10個播期)對小麥生長發(fā)育、產量及構成、籽粒灌漿特性和籽粒品質等變化情況進行了更加系統(tǒng)分析,從而為早播早熟型小麥品種的選育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試驗結果如下: 1.比較發(fā)現:在2005—2006年度,小麥生育期間的旬平均氣溫、降水量和日照時數與多年平均保持致,屬正常年份;在2006—2007年度,小麥生育期的旬平均氣溫多數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時數也較多,是比較典型的暖冬干旱年,因而
7、這兩年試驗結果有較大的代表性。 2.在四川盆地生態(tài)氣候條件下,小麥的光熱水資源的利用總量播期效應十分明顯: 在小麥播種、出苗和分蘗的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的這段時間里,四川盆地的溫度、降雨量和日照時數均呈迅速下降的趨勢,從近11年平均來看,10月上旬、11月上旬、中旬和下旬的旬平均溫度分別為18.0±1.38℃、16.7±1.57℃、15.6±1.07℃和10.9±1.20℃;旬降雨量分別為11.33±5.98mm、10
8、.22±9.94mm、10.62±7.96和4.48±4.65mm;旬日照時數18.3±7.74h、23.9±13.74h、13.8±7.62h和13.1±5.40h,由于這種下降趨勢,使不同播期下小麥生育前期的光熱水資利用總量的差異十分明顯。 3.在四川盆地生態(tài)氣候條件下,小麥生長發(fā)育的播期效應也十分明顯: 由于不同播種期下小麥的生長發(fā)育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因小麥生長發(fā)育進程受播種期的影響也就十分明顯,并且這種
9、影響由于沒有越冬期的緩沖作用,一直保持到了成熟期。如下2006—2007年度里,66個基因型在播種期相差10d的情況下,它們的平均出苗期、平均分蘗期、平均拔節(jié)期、平均挑旗期、平均抽穗期、平均開花期和平均臘熟期分別相差11d、16d、27d、8d、9d、7d和4d;其他試驗也得到了類型的結果。 4.四川盆地現有小麥新品系的生態(tài)類型在各品系間存在較大差異,春性比MY11有所減弱。 2005—2006年度里,60份品系間抽穗期
10、、開花期和成熟期在品系間的差異最大達12d、6d和6d,并且以MY11生長發(fā)育最快、抽穗開花最早;而各品系平均結實率達97.99%。在2006-2007年度里,同一播期內,66份參試品系的總葉片數、出葉速度、幼穗分化進程、拔節(jié)期、抽穗期、開花期和成熟期上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超過了播期的影響。這就為四川盆地早播早熟型超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提供了有利的種質基礎。 5.隨著小麥播種期提前,小麥的產量潛力有較大幅度提高,產量結構也發(fā)生了
11、相應變化。 在2006—2007年度里,66份品系在提前播種(10月20日)條件下比正常播期(10月30日)的平均單位面積穗數和平均穗粒數有所增加,平均千粒重略有減少,最終產量增加4.13%,而從產量的由高到低的順序看,提前播種的處理占據了前3名,并且最高產量分別達8204.1kg/hm2、7887.275kg/hm2和7820.575kg/hm2。在2005-2006年度里,提前播種(10月24)和正常播期(11月3日)相比較
12、,川農23、川農19和新品系J210三個基因型的穗數和穗粒數變化不明顯,而千粒重都有所增加,而產量都有較大幅度提高:川農23、川農19和J210分別增產3.97%、8.80%和12.64%;并以J210產量潛力最高,提前播種時產量達8396.85kg/hm2,比同期播種的川農23和川農19分別增產13.34%和23.48%:說明三個基因型中,J210的產量潛力最大,提前播種的增產作用也最明顯。而在2006—2007年度里,在明顯暖冬和干
13、旱條件下,J210的產量仍以10月18日播種產量最高,達7112.8kg/hm2,比11月5日播種增產達29.92%,產量變化受千粒重的影響仍較大。這說明在正常年份小麥早播有較大的增產作用,而在暖冬條件下增產作用更加明顯。 6.不同種期下小麥的灌漿特性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 小麥的開花期和成熟期均隨播種期提前而提前,灌漿持續(xù)期隨播種期的提前而延長,平均灌漿速度在播種期間變化很小,因而粒重隨播種期提前而增加;通過用y=c/1
14、+ae-bx對不同播種期下籽粒灌漿過程進行擬合(R2>0.9900),發(fā)現小麥的實際緩增期很短,從最早播期的4.45d逐漸減少到2.75d,與理論值相差很多,而不同播期間緩增期的長短是決是粒重的差異的主要原因,這可能是由于后期高溫逼熟而導致不同播期小麥籽粒灌漿過程在同一時間內停止。這說明了四川盆地小麥提早播種能夠爭取更多的灌漿時間而獲得較大的粒重。 7.播種期提前條件下,小麥籽粒的營養(yǎng)品質和加工品質略有提高: 在2006
15、—2007年度里,對J210在10個播期下的籽粒品質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發(fā)現:J210的營養(yǎng)品質和加工品質在播期間差異不顯著,較早播種處理略高于較遲播種處理,這說說明提前播種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不會降低小麥品質。 8.通過兩年的試驗,獲得了一批對早播能較好適應的種質資源及其后代,作為早播早熟型小麥品種的育種材料和研究材料。 9.在四川盆地,從2008年1月14日到2月20日出現了罕見的持續(xù)低溫天氣,從2007-2008年試驗
16、初步結果看,四川盆地現有小麥的種質資源抗寒性差異較大。 在今年持續(xù)低溫條件下,部分基因型在早播(10月21日)的情況下生長發(fā)育正常,結實性也很好,沒有出現凍害,而有的基因型的凍害較重。這說明可通過加強抗寒性選擇實現四川盆地小麥在低溫年份的高產和穩(wěn)產。 本研究表明:早播早熟型小麥新類型更加適合四川氣候生態(tài)條件和稻麥兩熟制的種植制度,具有更高的產量潛力下。本研究同時也表明:四川盆地已有較豐富的早播早熟型的種質資源,為開展此類
17、型的品種選育提供了條件。而要實現四川盆地小麥的早播早熟和超高產,需要適宜的溫光反應類型、恰當的播種期、較強的抗寒性、合理的產量結構以及其他較好相關的適應性和抗逆性等(如抗病性)相配合,這就需要在以后的早播早熟型品種的選育程中不斷協(xié)調和完善。而通過綜合考慮,我們認為:在四川盆地氣候生態(tài)條件下,早播早熟型小麥的播種期可以提前到10月20日左右,其生態(tài)類型以弱冬性—弱春性為宜,產量潛力可達7500kg/hm2以上,產量結構以提高千粒重為主攻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盆地油(麥)茬機插稻的品種適應性研究.pdf
- 冀中南麥區(qū)小麥品種及超高產小麥育種目標研究.pdf
- 高產早熟特抗寒小麥新品種新麥21的特點及其應用栽培技術
- 蘋果早中熟新品種在豫西地區(qū)的適應性研究.pdf
- 小麥新品種川麥42的遺傳評價與分析.pdf
- 四川盆地苦瓜早熟高效栽培技術
- 四川盆地小麥播期與生育進程及產量的關系.pdf
- 雜交粳稻新品種“浦優(yōu)22”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pdf
- 早熟高產苦瓜新品種冠春4號的選育
- 高產稻麥兩熟制條件下秸稈還田效應的研究.pdf
- 小麥新品種鄂麥15的選育及其品質研究.pdf
-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構造熱演化特征分析
- 小麥新品種川農16與川育16遺傳評價及育種利用研究.pdf
- 早熟、耐熱大白菜新品種鄭早58的選育.pdf
- 高郵農民采用稻麥新品種影響因素分析.pdf
- 黃淮地區(qū)稻麥周年超高產群體特征與調控技術的研究.pdf
- 四川盆地不同穗重型雜交稻高產群體與氮素吸收利用特點研究.pdf
- 小麥新品種川農16的遺傳改良研究.pdf
- 小麥新品種浚麥k8最佳播量研究
- 稻茬小麥超高產群體形成機理與調控.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