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中藥白背葉和鵝絨委陵菜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選取了兩種傳統(tǒng)中藥白背葉[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和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eL.),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白背葉[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為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屬(Mallotus)植物,分布于我國廣西、海南等南方地區(qū),是我國的傳統(tǒng)中藥,用于治療慢性肝炎、口瘡、外傷出血等。我們在

2、對白背葉進行保肝活性篩選時,發(fā)現(xiàn)乙醇提取物及各萃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保肝活性,其中以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部位活性為最強;抗腫瘤活性篩選發(fā)現(xiàn)石油醚部位具有一定的細胞毒活性。 為了闡明白背葉的藥效物質基礎,我們對白背葉根進行了系統(tǒng)的化學成分研究,運用多種分離方法和波譜學技術共分離鑒定了24個化合物,包括6個香豆素苯丙素復合體類化合物、2個倍半萜類化合物、1個香豆素類化合物、1個木脂素類化合物、1個黃酮類化合物、2個酚苷類化合物、2個神經

3、酰胺類化合物、6個三萜類化合物、3個甾醇類化合物。其中4個化合物為新化合物(M1~M3為香豆素苯丙素復合體類化合物、M7為倍半萜類化合物),M5、M8、M10-M19、M21等13個化合物為首次從野桐屬中分離得到。這24個化合物是:malloapelinA(M1)、malloapelinB(M2)、malloapelinC(M3)、5'-demethylaquillochin(M4)、cleomiscosinsA(M5)、cleomis

4、cosinsB(M6)、malloapelinD(M7)、dearabinosylpneumonathoside(M8)、東莨菪內酯(M9)、槲皮素(M10)、schizandriside(M11)、3-甲氧基-4-O-β-D-葡萄糖基苯甲酸(M12)、berchemolide(M13)、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Z)-2-[(2-hyaroxyhexadecanoyl)amido]-4,8-

5、octadecadiene-1,3-diol(M14)、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2-hydroxyoctadecanoyl)amido]-4,8-octadecadiene-1,3-diol(M15)、β-香樹脂醇乙酸酯(M16)、高根二醇(M17)、lup-20(29)-en-3β,30-diol(M18)、2α-hydroxyaleuritolicacid3-p-hydrox

6、ybenzoate(M19)、α-香樹脂醇乙酸酯(M20)、油桐酸(M21)、β-谷甾醇(M22)、胡蘿卜苷(M23)、豆甾醇(M24)。對香豆素苯丙素復合體類化合物的生源途徑進行了初步研究,假定了一條6,7,8-三羥基香豆素與3-甲氧基咖啡醇的自由基氧化偶連的生源途程,解釋了得到的香豆素苯丙素復合體類化合物旋光值為零的問題。 對分離得到的3個香豆素苯丙素復合體類新化合物進行了多種生物活性篩選:保肝活性篩選結果表明,化合物M1-

7、M3對半乳糖胺引起的大鼠肝臟內皮細胞損傷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給藥濃度為10-4M時抑制率分別為3.5%、11.3%、26.2%;在抗腫瘤活性篩選時,發(fā)現(xiàn)化合物M2對人胃癌細胞(BGC-823)具有細胞毒作用(IC50為0.74μM),化合物M3對人肺腺癌細胞(A549)和人卵巢癌細胞(A2780)均具有細胞毒作用(IC50分別為0.65和0.43μM);抗HIV活性篩選未發(fā)現(xiàn)化合物M1~M3具有抗病毒活性。 鵝絨委陵菜(Pot

8、entillaanserineL.)為薔薇科(Rosaceae)委陵菜屬(Potentilla)植物,分布于我國北方各省及西南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是我國的傳統(tǒng)中藥,用于治療吐血、瘧疾癰瘡、脾虛腹瀉等癥,民間還用于治療糖尿病。在抗糖尿病活性篩選時,發(fā)現(xiàn)鵝絨委陵菜乙醇提取物及各萃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利用各種現(xiàn)代分離方法和波譜學技術,對鵝絨委陵菜進行了系統(tǒng)的化學成

9、分研究,分離鑒定了53個化合物,包括23個黃酮類化合物、3個單萜類化合物、1個倍半萜類化合物、1個三萜類化合物、17個多酚類化合物、3個綠原酸衍生物、2個甾醇類化合物和3個其它類化合物。其中2個化合物(P1、P2)為新化合物,化合物P1為少見的由μ-truxinicacid基團相連接的雙黃酮類化合物;化合物P2為單萜類化合物。P4~P7、P9~P13、P15~P16、P18~P19、P21~P22、P24~47、P51~P53等42個化

10、合物為首次從委陵菜屬中分離得到。這53化合物是:potentilin(P1)、2,6-dimethyl-2,3-dihydro-4-OXO-4H-pyran-2-aceticacid(P2)、kaempferol-3-O-β-D-(6-O-trans-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P3)、kaempferol-3-O-β-D-(2-O-trans-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P4)、

11、apigenin-6-C-(2”-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P5)、vicenin-Ⅱ(P6)、apigenin-6-C-β-D-glucopyranosyl-8-C-β-D-xylopyranoside(P7)、schaftoside(P8)、isovitexin(P9)、蘆丁(P10)、quercetin-3,7-di-O-β-D-glucopyranoside(P11)

12、、isoscutellarein-8-O-β-D-glucopyranoside(P12)、luteolin-3’-O-β-D-glucopyranoside(P13)、luteolin-7-O-β-D-glucuronide(P14)、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P15)、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P16)、黃芪苷(P17)、reynoutrin(P18)

13、、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P19)、isoquercitrin(P20)、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P21)、木樨草素(P22)、槲皮素(P23)、5,7-二羥基色原酮(P24)、loliolide(P25)、isololiolide(P26)、dehydrocomifoliol(P27)、ellagicacid4-O-β-D-glucopyranoside

14、(P28)、ellagicacid4-O-β-D-xylopyranoside(P29)、3'-O-methylellagicacid4-O-β-D-glucopyranoside(P30)、短葉蘇木酚酸(P31)、短葉蘇木酚(P32)、vanillicacid4-O-β-D-glucopyrano-side(P33)、picein(P34)、4-glucosyloxybenzoicacid(P35)、3,4-二羥基苯甲酸(P36)、咖

15、啡酸(P37)、對羥基肉桂酸(P38)、對羥基苯甲酸(P39)、3,4-二羥基苯甲酸乙酯(P49)、丁香酸(P41)、β-hydroxypropiovanillone(P42)、對羥基苯甲醛(P43)、對羥基苯乙酮(P44)、綠原酸(P45)、4-O-caffeoylquinicacid(crytochlorogenicacid,P46)、5-O-caffeoylquinicacid(neochlorogenicacid,P47)、熊果

16、酸(P48)、β-谷甾醇(P49)、胡蘿卜苷(P50)、5-羥甲基糠醛(P51)、反式丁烯二酸(P52)、琥珀酸單乙酯(P53)。運用HPLC-DAD和LC-MS分析技術,獲得了鵝絨委陵菜甲醇提取物的紫外(UV)和質譜(MS)圖,結合從鵝絨委陵菜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的53個化合物,對相關峰進行了指認,為規(guī)范鵝絨委陵菜的質量控制標準,避免該屬植物由于外觀形態(tài)的類似而產生混用的現(xiàn)象提供科學依據(jù)。 藥理活性篩選結果表明:(1)鵝絨委陵菜

17、中化合物P3、P4、P10、P11、P29和P48均具有一定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活性,在給藥濃度為10μM時,抑制率分別達到51.0、51.7、30.4、45.9、64.1和34.4%。(2)抗炎活性篩選結果顯示鵝絨委陵菜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在100mg/kg劑量皮下給藥時可明顯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腫脹,抑制率分別為21.8、44.9和66.4%。(3)抗腫瘤活性篩選結果顯示乙酸乙酯部位對人結

18、腸癌細胞(HCT-8)、人肝癌細胞(Bel-7402)、人胃癌細胞(BGC-823)、人肺腺癌細胞(A549)和人卵巢癌細胞(A2780)都具有細胞毒作用,IC50值分別為2.34、26.93、7.54、13.06和25.88μg/mL;石油醚部位對人肝癌細胞和人胃癌細胞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細胞毒作用,其IC50值分別為19.89和17.78μg/mL;該植物中含量較高的化合物P48(熊果酸)對人肺腺癌細胞和人卵巢癌細胞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