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8/a6c0cbf3-94f5-466b-bf8f-263c280cfb35/a6c0cbf3-94f5-466b-bf8f-263c280cfb35pic.jpg)
![渾善達克沙地黃柳活沙障的設置及防風固沙作用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8/a6c0cbf3-94f5-466b-bf8f-263c280cfb35/a6c0cbf3-94f5-466b-bf8f-263c280cfb35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黃柳是渾善達克沙地的一種重要的鄉(xiāng)土固沙先鋒植物。本文應用春秋兩季所采黃柳苗條,采用不同的插條長度、栽植密度、設置規(guī)格和設置季節(jié),在渾善達克沙地沙丘不同部位,對黃柳活沙障的設置技術及防風固沙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 (1)地形比較平緩且風蝕作用較小的流沙上,用50cm長的插條,10根/米的栽植密度即可達到較高的成活率和較好的生長狀況;而在風蝕現(xiàn)象嚴重的風蝕坑,應選用65cm長的插條、每米栽植10~13根的栽植密度。 (2
2、)春季設置黃柳活沙障的成活率顯著高于秋季,春季用冬貯條的成活率顯著高于現(xiàn)采條的;春季利用冬貯條設置活沙障的生長狀況明顯好于春季和秋季用現(xiàn)采條設置的。 (3)沙丘不同部位黃柳活沙障生長的變化規(guī)律是:背風坡>坡項>迎風坡上部>迎風坡下部。 (4)設置黃柳活沙障三年后,下墊面粗糙度顯著增大,風速明顯減弱,其順序為:4m×4m網(wǎng)格沙障>6m×6m網(wǎng)格沙障>間距4m帶狀沙障>間距6m帶狀沙障>裸露流沙。當曠野平均風速為7.86m/
3、s時,只有流沙和間距6m帶狀活沙障內起沙,其它幾類活沙障內都不起沙。 (5)設置黃柳活沙障六年后,流動沙地固定,障內植被得以較好的恢復,植物種類明顯增多,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科屬數(shù)量都明顯增加。障內地表0~5cm深土層的顆粒組成相對于流沙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粗沙(1~0.25mm)含量有所降低,細沙(0.25~0.05 mm)含量上升,粉粒(0.05~0.005mm)和粘粒(<0.005mm)的含量雖然有所升高,但變化不大。幾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渾善達克沙地黃柳生理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pdf
- 渾善達克塔落巖黃芪生長與土壤特性及防風固沙作用研究.pdf
- 渾善達克沙地榆種子擴散規(guī)律的研究.pdf
- 沙袋沙障的防風固沙效應研究.pdf
- 淺析渾善達克沙地綜合治理模式
- 渾善達克沙地植物光合特性及蒸騰特性研究.pdf
- 60401.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景觀變化研究
- 渾善達克沙地公路防護帶防護效應研究.pdf
- 棉稈沙障防風固沙效益比較.pdf
- 渾善達克沙地草地土壤種子庫及種苗動態(tài)研究.pdf
- 渾善達克沙地榆天然更新問題研究.pdf
- 渾善達克沙地植被空間格局與梯度分布研究.pdf
- 渾善達克沙地的植被現(xiàn)狀與沙漠化研究.pdf
- 渾善達克沙地榆分布與地面因素關系的研究.pdf
- PLA沙障防風固沙效益的變化過程.pdf
- 渾善達克沙地植物資源及其沙生植物區(qū)系分析.pdf
- 渾善達克沙地北部主要濕地鳥類區(qū)系特征研究.pdf
- 渾善達克沙地公路沙害綜合防治機理與效益研究.pdf
- 渾善達克沙地榆種群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pdf
- 渾善達克沙地土壤種子庫結構與動態(tài)特征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