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炎癥性腸病患者硫嘌呤甲基轉移酶與嘌呤類藥物毒副反應及療效關系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
   背景:硫嘌呤甲基轉移酶(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 TPMT)是嘌呤類免疫抑制劑代謝途徑的關鍵酶之一,國外研究認為TPMT活性降低或缺乏者可增加嘌呤類免疫抑制劑藥物毒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發(fā)生的風險。
   目的:評價中國華東地區(qū)漢族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的TPMT活性

2、值與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相關ADRs發(fā)生及治療效果之間的關系。
   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在仁濟醫(yī)院確診并接受AZA治療的IBD患者,治療劑量為AZA1~1.5mg/kg/日。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對TPMT酶活性值進行測定。同時收集所有患者發(fā)生ADRs及治療效果的情況。
   結果:

3、共有19例患者發(fā)生了AZA相關ADRs。78名IBD患者的TPMT酶活性平均值為(36.10±10.11)nmol6-MTG·gHb-1·h-1 。TPMT酶活性值小于19.18nmol6-MTG·gHb-1·h-1對總ADRs和血液學毒副反應(bone marrow toxicity, BMT)預測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分別為66.7%, 2.56%和33.3%, 1.28%。58名處于緩解期的患者TPMT平均活性與未緩解組相比明顯減低(3

4、5.33 ± 9.40nmol6-MTG·gHb-1·h-1 vs 42.68±10.49 nmol6-MTG·gHb-1·h-1, P=0.01)。
   結論:IBD患者的TPMT活性檢測可能有助于避免AZA相關ADRs和BMT的發(fā)生及預測患者的治療效果。
   第二部分
   背景:有研究認為相對于成本付出而言IBD患者在運用AZA治療前進行TPMT基因型檢測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而TPMT基因多態(tài)性與種

5、族有關,TPMT檢測能否預測漢族IBD人群的AZA相關ADRs及治療效果目前尚無定論。
   目的:本研究評價TPMT基因多態(tài)性與AZA在IBD治療中的ADRs及治療效果之間的關系。
   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院確診并接受AZA治療的IBD患者,治療劑量為AZA1~1.5mg/kg/日。采用直接測序和PCR相關技術對4種常見的TPMT 突變等位基因TPMT*2、TPMT

6、*3A、TPMT*B 和TPMT*3C進行檢測。同時收集所有患者發(fā)生ADRs和治療效果的情況。
   結果:共有19例患者發(fā)生了ADRs。在78名IBD患者中只檢測到1例TPMT*3C雜合子,沒有檢測到TPMT*2、TPMT*3A及TPMT*B等位基因突變。IBD患者TPMT等位基因突變率為1.28%。包括這名TPMT*3C雜合子和3名野生型純合子個體在內的4名IBD患者發(fā)生了BMT,這名雜合子患者在減低藥物治療劑量后耐受良好。

7、
   結論:IBD患者的基因突變與總ADRs和BMT可能相關,但其臨床實際運用價值有待研究進一步評價。
   第三部分
   背景:嘌呤類藥物廣泛用于IBD患者的誘導緩解和維持治療,然而ADRs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本研究第二部分由于種族的原因我們對TPMT基因多態(tài)性預測AZA相關ADRs的研究結果與西方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
   目的:系統(tǒng)性評價亞洲黃種人IBD患者中TPMT基因多態(tài)性與嘌呤類AD

8、Rs的相關性。
   方法:從電子數據庫中檢索有關TPMT基因多態(tài)性與嘌呤類藥物耐受和不耐受的亞洲黃種人IBD患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薈萃分析各項研究中發(fā)生與未發(fā)生的總ADRs、BMT、肝臟毒副反應和胰腺炎的IBD患者TMPT基因突變率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并行敏感性分析;以漏斗圖檢測發(fā)表偏倚。
   結果:共6項(746例IBD患者)回顧性研究符合納入標準。IBD患者總ADRs和BMT組與未發(fā)生相應毒副

9、反應者的TPMT基因突變率的OR值分別7.26(95% CI: 1.37~38.41, P=0.02)和5.73(95% CI: 1.75~18.77,P<0.01)。共有7名IBD患者發(fā)生嘌呤類藥物相關肝臟毒副反應和1名IBD患者發(fā)生嘌呤類藥物相關胰腺炎,這些患者均為TPMT野生型純合子個體。
   結論:IBD患者的TPMT基因多態(tài)性與嘌呤類藥物的總ADRs和BMT相關。雖然TPMT基因型檢測對預測ADRs和BMT的敏感性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