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骨髓源未成熟樹突狀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純化和鑒定.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樹突狀細胞(dendriticcell,DC)是迄今發(fā)現(xiàn)惟一能刺激初始T細胞活化增殖的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也是體內最主要的抗原遞呈細胞。既往認為DC是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啟動者,但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DC在免疫調節(jié)中發(fā)揮免疫應答和免疫耐受的雙重作用。根據(jù)成熟程度,將DC分為未成熟DC(immatureDC,imDC)和成熟DC(matureDC,mDC)。mDC可以激活T淋巴細胞誘導免疫應答,

2、而imDC不能活化T淋巴細胞,但具有較強的抗原攝取及處理能力。最近的研究表明imDC可誘導免疫耐受,其機制有清除T細胞、誘導T細胞免疫無能和誘導調節(jié)性T細胞的產(chǎn)生?;趇mDC的特性,近年來將imDC用于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因此,能夠準確、高效的分離培養(yǎng)出imDC并對其進行鑒定是運用imDC開展下游實驗的前提與基礎。
   本研究旨在用rmGM-CSF、rmIL-4體外誘生小鼠骨髓源未成熟樹突狀細胞,

3、并運用免疫磁珠分離的方法純化所獲得的imDC,并從形態(tài)學、細胞表面分子的表達及對同種異基因T細胞的刺激增值能力三個方面對imDC進行鑒定,對小鼠骨髓源未成熟樹突狀細胞的體外分離培養(yǎng)、純化和鑒定方法進行探討和改良。
   方法:
   1小鼠骨髓源性未成熟DC的體外誘導及培養(yǎng)
   用拉頸法處死C57/B6小鼠,用75%乙醇與碘伏消毒后,無菌條件下取出下肢骨并去除周圍組織,在長骨兩端打孔使骨髓腔聯(lián)通并暴露骨髓,用適

4、量RPMI-1640培養(yǎng)液沖出骨髓,使用200目濾網(wǎng)過濾雜質并收集細胞后加入紅細胞裂解液。裂解紅細胞完畢后用RPMI-1640培養(yǎng)液洗滌細胞,然后用細胞培養(yǎng)液(含10%胎牛血清、RPMI-1640、rmGM-CSF(10ng/ml)、rmIL-4(10ng/ml))調整細胞濃度到106/ml。6孔培養(yǎng)板中每孔加入4ml上述液體,將培養(yǎng)板放入37℃、含5%CO2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于第48小時更換培養(yǎng)液,于第96小時補充培養(yǎng)液,至第5天收集所

5、有懸浮細胞,用所得細胞進行下一步實驗。
   2分離純化imDC
   計數(shù)后將imDC重懸于緩沖液中并加入CD11c免疫磁珠,于4℃冰箱內孵育15分鐘后重懸。利用磁珠分選器分選,將磁珠標記的細胞懸液置入分選柱中,收集流出物,此為未標記的陰性細胞。然后收集分選柱中的CD11c+細胞,此即為純化后的imDC。
   3小鼠骨髓源未成熟樹突狀細胞的鑒定
   3.1細胞形態(tài)學觀察
   在倒置熒光顯微

6、鏡、掃描電鏡、透射電鏡下對imDC進行觀察。
   3.2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表面分子
   將培養(yǎng)板中的懸浮細胞收集至離心管中,做流式細胞檢測前處理并加入抗體孵育。檢測imDC表面MHC-Ⅱ、CD11c、CD80、CD86分子的表達情況。
   3.3采用細胞增殖檢測試劑法(CCK-8法)檢測imDC對同種異基因T細胞刺激增殖能力
   3.3.1取BALB/c小鼠脾臟中的T細胞作為反應細胞,并取部分細胞

7、做分選前流式檢驗。
   3.3.2取C57/B6小鼠骨髓中的imDC作為刺激細胞,方法同前。
   3.3.3用免疫磁珠法分離并純化小鼠脾臟T細胞并用流式細胞技術檢測純化后的細胞純度。
   3.3.4imDC與T細胞的單向混合淋巴反應(one-waymixedlymphocytereaction,MLR):設定imDC∶T細胞比例為1∶5、1∶10、1∶20、1∶40,在96孔板中接種細胞并連續(xù)培養(yǎng)72小時,

8、于培養(yǎng)結束前4小時加入CCK-8,在加入CCK-8后的第2、3、4小時分別使用酶聯(lián)檢測儀檢測一次并記錄吸光度值。
   結果:
   1未成熟DC生長情況
   小鼠骨髓源細胞經(jīng)rmGM-CSF、rmIL-4誘導培養(yǎng)48小時后可見大部分細胞貼壁生長,細胞形態(tài)大小不等。于培養(yǎng)72小時后懸浮細胞較前增多,并出現(xiàn)幾個細胞聚集成團的現(xiàn)象。第5天時懸浮細胞的體積變大數(shù)量明顯增多,細胞的集落現(xiàn)象也比以前更明顯,細胞表面無典型

9、樹突樣突起,符合imDC形態(tài)。經(jīng)計數(shù)后平均每只小鼠可獲得2.2×106個imDC。
   2未成熟DC的電鏡下形態(tài)
   2.1掃描電鏡下觀察
   掃描電鏡下imDC呈類圓形,細胞外部結構完整,表面皺著較多似云霧狀,有少量的突起,但突起的長度短,較纖細,符合典型的imDC的形態(tài)。
   2.2透射電鏡下觀察
   imDC細胞形態(tài)規(guī)則,表面突起少,細胞微絨毛短小,細胞核偏向一側且不規(guī)則,可以看到

10、吞飲泡及較多的溶酶體。線粒體、核糖體、內質網(wǎng)數(shù)量中等。
   3流式細胞儀檢測imDC表面分子
   小鼠骨髓源未成熟樹突狀細胞高表達CD11c,純度在90%以上。細胞表面分子CD80(25.03%±2.77%)、CD86(19.93%±4.31%)、MHC-Ⅱ(23.93%±4.17%),均呈低表達,符合imDC表面標志物的特征。
   4imDC對同種異基因T細胞的刺激增殖能力
   經(jīng)免疫磁珠分選后

11、的BALB/c小鼠脾臟T細胞,F(xiàn)CM檢測其純度大于90%。不同比例與各小時組的imDC與T細胞MLR刺激指數(shù)均說明imDC有刺激同種異基因T細胞增殖的能力(SI>1),但各組刺激能力均很低。在加入CCK-8后的第2小時和第3小時分別檢測各相鄰imDC∶T細胞比例的刺激指數(shù),結果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第4小時刺激指數(shù)與imDC所占比例呈正比,相鄰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結論:
   1.本

12、實驗利用rmGM-CSF、rmIL-4體外誘導培養(yǎng)小鼠骨髓源imDC,并利用免疫磁珠分離提純的方法提高了imDC的純度,此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imDC具有典型的未成熟樹突狀細胞的形態(tài),純度較高。
   2.從細胞形態(tài)、相對特異的表面分子的表達情況、對同種異基因T淋巴細胞的刺激增殖能力三方面證明體外培養(yǎng)所得細胞為未成熟的DC。在進行imDC與同種異型T細胞的單向混合淋巴反應時,用CCK-8法代替了傳統(tǒng)的MTT法,使得實驗結果更加穩(wěn)定、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