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目的 比較免疫層析法(Immununochromatographic Test,ICT)、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斑點法(Dlot Immunobinding Assay,DIBA)檢測登革DV-IgM/IgG抗體的敏感性、特異性及其他優(yōu)缺點。
建立疑似登革病毒感染的病原快速鑒定分型方法,對廣州市區(qū)2003年仲夏一批疑似登革病毒感染患者進行確診,
2、并從基因水平分析該流行株的可能來源。
方法 用ICT法、ELISA法和DIBA法同時檢測明確診斷為登革熱和流行性出血熱、瘧疾、乙腦、流感、鉤體等其他發(fā)熱患者標本的DV-IgM/IgG抗體,比較測試結(jié)果。
用ICT法檢測2003年廣州地區(qū)早期疑似患者的DV-IgM,DIBA法檢測DV-IgG抗體;同時用細胞培養(yǎng)病毒分離、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分析(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
3、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T-PCR-RFLP)技術(shù)分別進行病原的分離和鑒定;并對所分離到的毒株進行基因克隆、測序,并與國際參考株及國內(nèi)流行株相應的序列進行同源性分析,結(jié)合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推測本次流行株的可能來源。
結(jié)果 用ICT法(澳大利亞PANBIO Limited)檢測登革熱患者DV-IgM的陽性率為60.4%(32/5
4、3),DV-IgG無一例陽性;檢測非登革感染發(fā)熱患者DV-IgM的假陽性率為14.7%(5/53),DV-IgG無一例陽性。用ELISA法(德國GMBH)檢測登革熱患者DV-IgM的陽性率為66.0%(35/53),DV-IgG的陽性率為70.2%(40/57);檢測非登革感染發(fā)熱患者DV-IgM的假陽性率為35.3%(12/53),DV-IgG的假陽性率為8.8%(3/57)。用ELISA法(澳大利亞PANBIO Limited)檢測
5、登革熱患者DV-IgM的陽性率為75.5%(40/53),DV-IgG的陽性率為49.1%(28/57);檢測非登革感染發(fā)熱患者DV-IgM的假陽性率為11.8%(4/53),DV-IgG無一例陽性。用DIBA法(新加坡Genelabs Diagnostics)檢測登革熱患者DV-IgM的陽性率為84.9%(45/53),DV-IgG的陽性率為64.9%(37/57):檢測非登革感染發(fā)2003年廣州地區(qū)登革病毒感染快速診斷及可能來源分析
6、摘要熱患者DV一IgM的假陽性率為47.0%(16/53),Dv一IgG無一例陽性。 2003年廣州地區(qū)疑似發(fā)病患者發(fā)病5天內(nèi)血標本DV一工gM抗體陽性率為56.5%(13/23),Dv一IgG抗體陽性率為2一7%(5/23);發(fā)病5一10天血標本Dv一IgM抗體陽性率為66.7%(16/24),DV一IgG抗體陽性率為70.8%(17/24)。從18份發(fā)病5天內(nèi)患者的血標本中分離病毒7份,GD29/2003廣東流行株經(jīng)間接免疫熒光檢測
7、以及RT一PCR一RFLP和基因測序檢測證實為DVI感染;用RT一PCR檢測30份早期患者血標本,患者的陽性率為83.3%(25/30),其中DV一IgM(一)患者的陽性率為93.8%(15/16),DV一IgM(+)患者的陽性率為71.4%(10/14);基因序列分析分析表明,GD29/2003廣東流行株與登革I型病毒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國97、99年登革I型病毒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別為97%、97%、98%。所有患者在發(fā)病前兩個月均在
8、廣州市區(qū)某大院內(nèi)居住,無輸血史、無外出史。結(jié)論通過比較顯示,工CT法檢測DV一IgM抗體具有快速敏感、操作簡便的優(yōu)點,可單人份操作,不需要特殊設備,適合在登革熱暴發(fā)流行期間用作疫區(qū)基層醫(yī)療單位的早期初篩試驗;ELISA法檢測DV一工gM/IgG抗體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強,且檢測成本較低,適合在普查及大批量標本檢測時使用;DIBA法檢測Dv一工gM抗體的敏感性較強,容易判讀結(jié)果,但操作繁瑣、成本昂貴,不適合作為初篩試驗;DIBA法檢測Dv一
9、IgG抗體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高,可避免敏感性不高的方法造成的漏檢,與其他黃病毒屬病毒和某些蟲媒傳染病之間的非特異性反應很少,可排除干擾因素影響,適合在登革熱散發(fā)期間使用,可作為登革病毒感染的確證實驗。 利用RT一PCR一RFLP技術(shù)對登革病毒進行分型具有敏感、特異、快速的優(yōu)點,與DV抗體檢測結(jié)合起來應用可有效縮短疑似DV感染的確診時間、降低檢測成本,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2003年廣州登革熱流行為登革I型病毒感染所致,推測廣東可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登革病毒廣州2002年流行株的分離鑒定及登革病毒感染ECV304細胞分子機制的初探.pdf
- Ⅱ型登革病毒NS1抗原捕獲方法建立及其在登革病毒感染分型診斷中的應用.pdf
- 非結(jié)構(gòu)蛋白NS1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診斷及分型診斷中的作用.pdf
- 病毒感染的實驗診斷
- 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分析
- 樹突狀細胞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pdf
- 腸道病毒71型基因組分析及登革病毒感染人單核細胞的研究.pdf
- 廣州地區(qū)登革病毒1型分子進化的研究.pdf
- JC病毒感染診斷方法的建立.pdf
- 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
- 登革病毒感染性轉(zhuǎn)錄體技術(shù)新途徑的初步研究.pdf
- 郴州地區(qū)不同人群肝炎病毒感染狀況以及病毒共感染特征分析.pdf
- 登革病毒感染濕熱證小鼠模型建立及清熱祛濕法作用機理探討研究.pdf
- 病毒感染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概要
- 廣州學校及托幼機構(gòu)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 eb病毒感染
- 福州地區(qū)人類偏肺病毒感染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pdf
- 腎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診斷和危險因素分析.pdf
- 腎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診斷研究.pdf
- 微絲骨架在登革病毒感染ECV304細胞中作用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