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蛋白去乙?;敢种苿┒∷徕c對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和機制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1世紀是器官移植、微創(chuàng)手術、基因治療的時代,作為“醫(yī)學之巔”的器官移植已經(jīng)成為治療終末期病變和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隨著外科技術的改進,免疫抑制劑的發(fā)展,我國的肝移植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術后1年存活率已達到90%以上,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供肝日益短缺的大背景下,供肝匱乏已成為制約肝移植進一步發(fā)展的世界性難題,在我國,供、受者之比高達150:1。衛(wèi)生部大力推行的心死亡器官捐獻(donation after cardiac

2、 death,DCD),是我國現(xiàn)階段解決器官來源的科學決策。
  但與腦死亡和活體肝移植相比,DCD移植遠期預后效果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影響DCD肝移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熱缺血時間延長導致的嚴重再灌注損傷,隨著我國DCD器官移植廣泛的開展,如何進一步降低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損傷,提高DCD移植效果將具有極其重要臨床意義。
  目前I/R損傷的機制還不甚明了,但對其本質

3、實為急性炎癥反應已達成共識,而肝臟內固有巨噬細胞即枯否細胞(Kup ffer cell,KC)是導致急性期炎癥反應的“罪魁禍首”。KC在肝臟I/R損傷中的作用還存在諸多爭議,尤其在肝移植伴有內毒素血癥這種復雜的I/R中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視。
  外周血的巨噬細胞進入組織后,受局部微環(huán)境的影響,表現(xiàn)出不同的免疫應答,獲得不同的功能表型即極化,發(fā)揮促炎或抗炎兩種截然相反的作用。KC在肝臟I/R損傷中是否也存在極化狀態(tài)?而這種極化是不是導

4、致其功能差異的原因所在?以及調控KC表型是否可以減輕肝臟損傷?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將有利于從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探討KC表型和肝臟I/R損傷關系,明確關鍵性作用機制及具體環(huán)節(jié),為臨床肝切除和肝移植過程中I/R損傷的防治以及臨床藥物研發(fā)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巨噬細胞極化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年來,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的研究極大促進了對其調控機制的認識。表觀遺傳學領域發(fā)展迅速,相關研究方興未艾,基本上已涉及到所有的

5、病理生理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組蛋白乙?;揎?更為可喜的是,表觀遺傳藥物包括組蛋白去乙?;?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丁酸鈉、TSA、SAHA等已作為抗癌藥物,通過逆轉表觀遺傳性狀,正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而在動物研究中,HDAC抑制劑的使用已遠遠超出了其“適應癥”,發(fā)揮抗炎、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本文也探討了丁酸鈉,主要來自大腸中厭氧桿菌對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的酵解,對肝臟I/R損傷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新藥的

6、研發(fā)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
  第一部分 丁酸鈉對Kupffer細胞表型的影響及在部分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
  目的:探討KC在部分肝臟I/R損傷中表型演變規(guī)律,HDAC抑制劑丁酸鈉對其影響及在I/R損傷中的作用。
  方法:SD雄鼠隨機分為四組(n=8-10):假手術組(Sham)、模型組(Vehicle)、丁酸鈉小劑量組(Butyrate100mg/Kg)和大劑量組(Butyrate300mg/Kg)。各組

7、于缺血前30分鐘分別經(jīng)陰莖背靜脈注射相應劑量的生理鹽水或丁酸鈉,建立70%部分肝I/R模型,再灌注后3h、6h、12h或24h后采血、取樣,分別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肝組織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tidase,MPO)活性、病理組織學改變,并采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eal-t

8、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達,同時測定肝臟M1型標志物:誘導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

9、ynthase,iNOS)、CD16、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M2型標志物:精氨酸酶Ⅰ(arginaseⅠ,Arg1)、CD20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達。體外觀察Raw264.7細胞經(jīng)丁酸鈉預處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后M1、M2型標志物的表達。免疫組化檢測肝臟iNOS、Arg1及Cleaved Caspase-3、增殖細

10、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的表達。
  結果:再灌注后,模型組ALT、AST明顯升高,肝臟壞死嚴重,中性粒細胞浸潤明顯。炎癥因子水平、MPO活性及M1型相關標志物表達升高。丁酸鈉干預后,尤其是大劑量,能夠明顯改善肝臟損傷,降低炎癥因子水平,誘導M2型相關分子表達;并降低肝細胞凋亡,促進肝細胞增殖。體外丁酸鈉可誘導LPS刺激的Raw264.7細胞由M1型向M2型轉變。

11、
  結論:丁酸鈉干預能能夠減輕大鼠肝臟I/R引起的炎癥因子升高和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效改善肝功能損害和促進修復,可能和誘導KC從M1型向M2型轉變有關。
  第二部分 全肝和部分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中Kupffer細胞表型的差異
  目的:全肝和部分肝臟I/R損傷模型中KC表型的差異。
  方法:SD雄鼠隨機分為三組:假手術組(Sham)、全肝I/R損傷組(Total I/R)、部分肝臟I/R損傷組(Parti

12、al I/R),再灌注6h、24h后采血、取樣,分別檢測肝臟ALT、AST水平,病理組織學改變,并采用RT-PCR、Elisa檢測TNF-α、IL-6表達,同時檢測肝臟M1型標志物(iNOS、CD16、IL-12)、M2型標志物(Arg1、CD206、IL-10) mRNA表達。各組分別Elisa檢測檢測門靜脈內毒素水平。
  結果:再灌注后,兩模型組ALT、AST明顯升高,炎癥因子水平升高,肝臟壞死嚴重。全肝I/R損傷組傾向表達

13、M2型標志物,部分肝臟I/R損傷組傾向于表達M1型標志物。全肝I/R損傷組內毒素水平升高。
  結論:全肝和部分肝臟I/R損傷模型中存在KC表型差異,可能和內毒素水平有關。
  第三部分 丁酸鈉對全肝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
  目的:探討丁酸鈉對全肝I/R損傷的影響。
  方法:SD雄鼠隨機分為3組:假手術組(Sham)、模型組(Vehicle)、丁酸鈉組(Butyrate)。各組于缺血前30分鐘分別經(jīng)陰莖背靜脈注

14、射相應劑量的生理鹽水或丁酸鈉,建立全肝I/R模型,再灌注6h、24h后采血、取樣,分別檢測ALT、AST水平;肝組織MPO活性;肝臟及小腸病理組織學改變,并采用RT-PCR、Elisa檢測TNF-α、IL-6表達,并測定門脈內毒素含量變化。掃描電鏡及透射電鏡觀察小腸粘膜顯微變化。免疫組化及Western blot檢測小腸緊密連接蛋白ZO-1的表達。
  結果:再灌注后模型組ALT、AST明顯升高,肝臟壞死嚴重,中性粒細胞浸潤,伴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