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13/4f1c3216-41e2-47f4-a9a4-d8fd9b4d55b7/4f1c3216-41e2-47f4-a9a4-d8fd9b4d55b7pic.jpg)
![大豆異黃酮早期暴露對子宮平滑肌瘤的影響及機制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13/4f1c3216-41e2-47f4-a9a4-d8fd9b4d55b7/4f1c3216-41e2-47f4-a9a4-d8fd9b4d55b7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南京醫(yī)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大豆異黃酮早期暴露對子宮平滑肌瘤的影響及機制研究姓名:狄旭東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衛(wèi)生毒理學指導教師:肖杭20070418摘要南京醫(yī)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大豆異黃酮早期暴露對子宮平滑肌癌的影響及機制研究南京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江蘇省應用毒理學重點實驗室(南京210029)博士研究生狄旭東指導老師肖杭DarleneDixon指導小組周建偉高蓉王守林摘要子宮平滑肌瘤(Uterineleiomyomas,UtLM),也稱
2、為子宮肌瘤,是好發(fā)于女性子宮平滑肌的良性腫瘤,同時也是育齡婦女行子宮切除手術的首要原因。近年來,環(huán)境中廣泛存在的雌激素干擾物在子宮肌瘤發(fā)生中的影響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人群流行病學資料以及動物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低劑量雌二酚(dietllylstilbestr01,DES)暴露可導致包括子宮肌瘤在內的多種女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而低劑量DES在發(fā)育早期的暴露更被認為與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直接相關。已經(jīng)有動物實驗結果支持這樣的假設:發(fā)育早期的環(huán)境雌激素干擾物暴
3、露同樣可以引起類似于DES樣的作用,在較后的生存期出現(xiàn)子宮肌l瘤在已確認的環(huán)境雌激素中,大豆異黃酮(genistein,Gen)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大豆及其制品中的、具雌激素活性的、有代表性的植物雌激素,可自食物中攝入。其對懷孕婦女和新生嬰兒的健康危害近年來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現(xiàn)已證實新生雌性小鼠(CD1)暴露于環(huán)境相關劑量(05—50毫克每公斤每天)的Gen可導致生殖系統(tǒng)危害,包括不正常的卵巢發(fā)育、發(fā)情周期延長、不育以及子宮腫瘤等。然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豆異黃酮降脂作用及其機制研究.pdf
- 小鼠斷乳后暴露大豆異黃酮對其卵巢發(fā)育的影響研究.pdf
- 發(fā)酵大豆異黃酮活性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萃取的實驗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對山羊瘤胃代謝影響的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代謝機理的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產業(yè)化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指紋圖譜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代謝動力學及降血脂機制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的提取、精制及分離分析.pdf
- 子宮平滑肌瘤臨床路徑
- 大豆異黃酮的提取與精制.pdf
- 大豆異黃酮對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抑制機制的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的純化工藝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的研制.pdf
- 大豆異黃酮對肥胖大鼠血脂水平的影響.pdf
- 大豆異黃酮對去勢大鼠骨質疏松的影響.pdf
- 大豆異黃酮對膳食誘導肥胖大鼠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pdf
- 大豆異黃酮提取分離技術及檢測方法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