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書古微》的學術特色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魏源《書古微》的學術特色</p><p><b>  摘要: </b></p><p>  魏源治《尚書》主張專宗西漢,注重闡發(fā)微言大義,其所著《書古微》即以此為職志。此書繼承常州學派莊、劉等人的學術特色,加以自己的發(fā)揮與引申,得出了許多常人注意不到的“大義”。這一學術特色的根源在于,魏源相信《尚書》曾經(jīng)孔子親自編撰、刪削,必有深意存焉。但同時《

2、書古微》在闡發(fā)微言大義時,也多有罔顧史實、無根失據(jù)之論。 </p><p>  關鍵詞: 魏源;《書古微》;《尚書》;微言大義 </p><p>  中圖分類號: B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7387(2013)02-0073-04 </p><p>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今文經(jīng)學家。對其治學宗旨,劉逢祿曾有精到的概括,說他“治經(jīng)好求微言大義”[

3、1]。具體到《尚書》學而論也是如此,其代表作《書古微》的撰著目的之一就是“發(fā)明西漢《尚書》今古文之微言大義”[2],這也是魏氏此書最為突出的學術特色。前人研究《書古微》,主要關注魏源對東漢《古文尚書》的考辨,這一點可以說已是了無余蘊,但是對其“微言大義”之學則所涉無多,使得魏氏《尚書》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不彰,因此今日頗有研究之必要。 </p><p>  一、西漢經(jīng)學之信徒 </p><p&

4、gt;  魏源曾觀點鮮明地發(fā)表自己的經(jīng)學主張:“今日復古之要,由詁訓、聲音以進于東京典章制度,此齊一變至魯也;由典章、制度以進于西漢微言大義,貫經(jīng)術、故事、文章于一,此魯一變至道也”。[3]可見魏氏將追步西漢經(jīng)學作為自己的治學綱領,這是清代今文學家的一致主張,而將西漢經(jīng)學的微言大義作為學術根本予以表彰,則是魏氏的獨特之見。 </p><p>  在魏源看來,伏生所傳《今文尚書》最能得孔子真意:“伏生口授今文《尚書

5、》,傳自七十子,微言大義,炳若日星,歐陽、大小夏侯祖述之,各不離其宗?!盵4]然而《今文尚書》久已散亡,欲使西漢古義復興,必須尋找可資借鑒的資料。魏源認為要發(fā)明西漢古義,必須以《史記》、《漢書》及《尚書大傳》殘本為主要依據(jù):“西漢今古文既厄于東漢馬、鄭之臆說矣,至今存什一于千百,而微言大義綿綿延延,竟能回千鈞于一發(fā),使古誼復還者,何哉?則全賴有《史記》、《漢書》及伏生《大傳》殘本三者為之命脈也?!盵5]不過魏源此書是否果真完全依賴《史記

6、》、《漢書》及《尚書大傳》呢?恐怕也不是。魏氏治經(jīng)主張擺脫傳注,直求經(jīng)文。他說:“經(jīng)有奧義,有大義,研奧義者必以傳注分究而始精,玩大義者只以經(jīng)文匯觀而自足?!盵6]治經(jīng)有研奧義、玩大義兩途,魏氏于此二者其實有所軒輊,“玩大義”才是魏氏治學的最高追求。細究起來,這一觀念其實與他強調《史》、《漢》、《大傳》的主張是矛盾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漢典籍中可以汲取的微言大義實在有限,不足以支撐魏氏的《尚書》學宗旨。既明乎此,我們再返觀《書古微》,就會

7、發(fā)現(xiàn)此書在考證河道、輿地等細微處時確實多征引《史》、</p><p>  二、莊劉學術之流裔 </p><p>  魏源曾問學于劉逢祿,從其所撰《武進莊少宗伯遺書序》、《劉禮部遺書序》等文可以看出,魏氏對常州莊述祖、劉逢祿等人推崇備至,并以繼承發(fā)揚他們的學術為職志。對于《尚書》中所蘊含的微言大義,莊、劉等人也已注意及之。如莊述祖云:“《尚書》疏通知遠之教,三代帝王大經(jīng)大法略具,竊不自量,欲

8、采集西漢以前諸儒傳記為一書,以留微言大義于萬分一?!盵8]劉逢祿則說:“孔子序《書》,特韞神旨,紀三代,正稽古,列正變,明得失,等百王,知來者,莫不本于《春秋》,即莫不具于《詩》。故曰《詩》、《書》、《春秋》,其歸一也,此皆刪述之微言大義?!盵9]可以說,作為常州后學的魏源在治《尚書》方面受到了莊、劉的顯著影響。 </p><p>  《書古微》中有許多地方都采納了莊存與、莊述祖、劉逢祿的成果,魏氏自言:“《金?

9、》、《大誥》多取武進莊侍郎遺言,《書序》則兼采武進莊述祖、劉申受緒論?!盵10]具體到闡發(fā)《尚書》中的微言大義,魏氏也多有取于前輩莊存與、劉逢祿,如《金?發(fā)微》云:“《書序》于成王之書九篇,皆大書成王主其事,以釋周公稱王之疑。而經(jīng)文則于《酒誥》‘成王若曰’以發(fā)其凡,于《多方》則以‘周公曰’、‘王若曰’發(fā)其凡,以釋假王蒞阼之疑。此圣人特筆?!贝颂幬涸此?,不論是“特筆”之說,還是周公未嘗踐祚稱王之說,皆是繼承莊、劉而來。[11]再如魏源論

10、《尚書》中“三統(tǒng)”之義云:“鄭氏《書贊》謂《尚書》有三科之條,五家之教。五家者,唐、虞、夏、商、周也;三科者,虞、夏一科,商一科,周一科也?!萍慈y(tǒng)也,周以夏、商為三統(tǒng),三統(tǒng)以前謂之三古,故周史重修時以‘曰若稽古’別之?!盵12]這是說,《堯典》、《皋陶謨》兩篇以“曰若稽古”開篇,是周代史臣為了將唐、虞“三古”時代與夏、商、周區(qū)別開來。此“三統(tǒng)”之義,七十子所傳,西漢伏生、孔安國、董仲舒皆曾得聞,非東漢馬、鄭等人可比。魏源所論與劉

11、逢祿之《書序述聞》亦大同[13],由此可見</p><p>  三、新說與新義迭出 </p><p>  常州學派莊、劉等人的《尚書》學著作多迥異于前人及同時諸人,議論頗新。魏源繼承他們的學術,自然不甘于僅僅是拾其余唾。在掌握了他們的解經(jīng)方法之后,魏源馬上就“舉一反三”,從別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引申出新的“微言大義”來。例如《堯典釋經(jīng)?閏月定四時成歲義》云:“帝王出治,必法乎天,而法天之要,不

12、出于觀象與置閏,二者皆以執(zhí)中為主?!疏瘷C北極者,圣人執(zhí)中之體,而玉衡斗建者,圣人用中之法也。讀《尚書?堯典》,不明璇機玉衡之古誼,無一而可者?!卑础渡袝?堯典》提到了“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以及“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并沒有進一步的申說。魏源認為這并非僅僅與天象、歷法有關,他將這些與帝王之治聯(lián)系起來,闡發(fā)其“執(zhí)中”、“用中”之說。按《禮記?中庸》有云:“子曰:‘舜……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

13、以為舜乎!’”這就是“執(zhí)中”、“用中”說之淵源,亦或許是魏源靈感之所由來。但《堯典》中所言觀象、置閏似乎很難與“執(zhí)中”、“用中”扯上關系,不過魏源卻通過對斗建、節(jié)氣等等的一番議論,成功地演繹出了這一通大道理。   又如《高宗肜日發(fā)微上》云:“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烏乎!天</p><p>  再如《甫刑》記載的是周穆王時甫侯作刑法事,魏源認為其中包含有“著誼一、微誼二”。魏氏解釋說,蚩尤之世用五虐之刑,顓頊興而

14、革之,堯舜之世亦無肉刑,流及穆王,始變圣人之法而用肉刑,此所謂著誼一;禹、稷、皋陶為三后,自古論定,甫侯利用穆王之?;?,私尊其祖,以伯夷代皋陶為三后,此所謂微誼之一;顓頊之前,天地相通,政令災祥禍福,一以天治而不純以人治。顓頊始絕天地之通,純以人治,此所謂微誼之二。周穆王設墨、劓、?、?、大辟五刑,暴虐不堪,魏源所謂“著誼”尚屬有跡可循,但魏氏所言“微誼”則極為隱晦?!陡π獭吩疲骸澳嗣?,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為刑;禹平水土,主名山

15、川;稷降播種,農(nóng)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贝颂幩鋈鬄椴?、禹、稷,與通常所說的禹、稷、皋陶不同。前人對此也有解釋,但魏氏另辟蹊徑,他敏銳地發(fā)覺伯夷正是甫侯之祖先,《甫刑》所言之三后必是甫侯篡改。此說著實新穎。魏氏所謂“微誼二”則因“乃命重、黎絕地天通”而發(fā),與《甫刑》所言之事無關,然魏氏所論實不易解,所謂天地相通之說本屬上古神話,魏氏不應不知,卻尊之信之,念念不絕,或有深意存焉。 </p><p>  更

16、有可得而論者,魏源之所以要費盡心思地從字縫中發(fā)揮、演繹這些“微言大義”,并且認為這些“微言大義”確實蘊涵于《尚書》之中,還是因為他相信《尚書》乃是孔子所錄、所敘,圣人著述,必有深意存焉?!陡π唐l(fā)微》篇中所言“夫子錄之于《書》”,“錄《費誓》、《秦誓》于篇末”,“夫子以《秦誓》繼《甫刑》”,“夫子刪《書》始自唐、虞”,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魏源的《尚書》觀,即《尚書》曾經(jīng)孔子親自編撰、刪削,在孔子加工之后,《尚書》不再是簡單的歷史檔案,而是蘊涵

17、圣人哲理的“經(jīng)”。這一觀念正是魏源《尚書》“微言大義”之學的根基所在。 </p><p>  四、立說之病在武斷 </p><p>  《書古微》問世后,批評之聲不斷,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此書過于武斷。如皮錫瑞《書經(jīng)通論》云:“魏源尊信劉逢祿,其作《書古微》痛斥馬、鄭,以扶今文,實本莊、劉,更參臆說。補《湯誓》,本莊氏;補《舜典》、《湯誥》、《牧誓》、《武成》,則莊氏所無?!吨苷a分年集證》

18、,將《大誥》至《洛誥》之文,盡竄易其次序,與王柏《書疑》無以異。以管叔為嗜酒亡國,則雖宋儒亦未敢為此無據(jù)之言?!盵14]皮氏與魏氏同屬今文家,仍然作如此嚴厲的批評,則魏氏之書恐怕確實難免此病。若就此書對微言大義的發(fā)揮而論,魏氏也無力反駁武斷之譏,試舉例細觀之。 </p><p>  《君?篇發(fā)微》云:“周公守三統(tǒng)之義,故稱引止及夏、商,而不敢遠引三古之事以自比例也?!蔽涸凑J為,在《君?》中,周公回顧前代賢臣,是為

19、了自我比擬,但只提到夏、商,而不提三古,則是因為周公守三統(tǒng)之義。此說附會處頗多。首先,在《君?》中周公只提到了商代伊尹等人,并沒有提及夏代,三統(tǒng)之說似乎無所依附。其次,周公舉伊尹等人是否屬于“以自比例”姑且不論,但就三統(tǒng)之義而言也并沒有要求不許提及三古之事,周公只提夏、商,不提三古,如何就是守三統(tǒng)之義?魏源重視三統(tǒng)之義,總是時刻不忘闡發(fā)此說,但此處所論顯然是有不顧事實、師心自用之嫌。 </p><p>  又如《

20、堯典》“克明峻德”,《史記》作“能明馴德”,徐廣讀“馴”為“訓”。魏源指出,訓、順假借,馴、順詁義,孝之為言順也。后漢治《今文尚書》之平當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書》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源艘姷弁踔?,無以加于孝也?!睋?jù)此,魏源認為“克明峻德”所要表明的是“德莫大于孝,溥之而橫于四海,推諸東西南北而無不準。故德莫大于孝,亦莫順于孝。堯惟能自明其孝德,享帝享親,假于上下”。[15]然而魏氏此說著實無據(jù)。平當論“

21、孝”,顯然是就“以親九族”而言,而不是針對“克明峻德”。另外,魏源輾轉訓“峻”為“孝”實屬牽強。 </p><p>  《書古微》一書中多有罔顧史實、無根失據(jù)之論,因此相比于魏氏的另一部著作《詩古微》,人們對此書的評價要低許多。不過魏源這種治《尚書》學的途徑正是因不滿于乾嘉學派的考證訓詁之學而有所矯正,魏氏所論或有深意,非僅為治《尚書》而發(fā)。對于這一“微言大義”之學,我們似乎不可完全斤斤計較于字句、史實, 而應著

22、眼于探討魏氏之深意,否則恐正為前人所譏之“女史誦詩,內豎傳令”。 </p><p><b>  【參考文獻】 </b></p><p>  [1][9] 劉逢祿:《劉禮部集》卷9《詩古微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0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頁。 </p><p>  [2] 魏源:《書古微序》,《魏源全集》第2冊,岳麓書社20

23、04年版,第1頁。 </p><p>  [3] 魏源:《古微堂外集》卷1《兩漢經(jīng)師今古文家法考敘》,《魏源全集》第12冊,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137頁。 </p><p>  [4] 魏源:《書古微?例言中》,《魏源全集》第2冊,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3頁。 </p><p>  [5][10] 魏源:《書古微?例言下》,《魏源全集》第2冊,第5、6頁。又魏

24、氏《兩漢經(jīng)師今古文家法考敘》云:“予據(jù)《大傳》殘編,加以《史記》《漢書》諸子所征引,共成《書古微》?!逼溲砸嗫梢员日沼^之。 </p><p>  [6] 魏源:《古微堂外集》卷1《論語孟子類編序》,《魏源全集》第12冊,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131頁。 </p><p>  [7] 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69頁。 <

25、/p><p>  [8] 莊述祖:《珍藝?文鈔》卷6《答孫季逑觀察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7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頁。 </p><p>  [11][13] 參見劉逢祿《書序述聞》,載王先謙編《清經(jīng)解續(xù)編》卷321第2冊,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319、318頁。 </p><p>  [12][15] 魏源:《書古微》卷1《堯典釋經(jīng)》,《魏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