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入聲字在《中原音韻》、洛陽方言以及普通話中的調類分派比較研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古入聲字在《中原音韻》、洛陽方言以及普通話中的調類分派比較研究</p><p>  摘 要:《中原音韻》是漢語語音史上重要的一部韻書,對于漢語語音研究有重要價值。學術界對《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問題分歧很大。本文通過對古入聲字在《中原音韻》、現代洛陽方言以及普通話中的聲調比較分析,得出《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正是當時的大都話也就是現在的北京音系。 </p><p>  關

2、鍵詞:《中原音韻》 洛陽方言 普通話 古入聲字 </p><p>  古入聲字是一種發(fā)音短促,以不除阻的塞音“b、d、g”作韻尾的字,因其聲調、韻母結構與陰聲韻、陽聲韻和“平、上、去”三聲不同而自成系統。由于語音系統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入聲韻與入聲調在普通話及絕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均歸入相應的平(陰平、陽平)、上、去陰聲韻中,隨之中古入聲字也因此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地位。 </p><p>  洛陽

3、方言與普通話同屬于北方方言,在語音的聲調方面都具有“陰、陽、上、去”四個調類,沒有入聲類。古入聲字在現代洛陽方言中的分布,特別在聲調類別方面,既不同于《中原音韻》的“入派三聲”也不同于普通話的“入派四聲”。因此,收集常用的古入聲字,從聲調角度比較《中原音韻》、普通話以及洛陽方言之間的差異,以此作為考察論證《中原音韻》的音系性質的重要線索,是很有必要的。 </p><p>  本文參照鐵琴銅劍樓影印的《元本中原音韻

4、》、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調查字表》及《宋本廣韻》,錄出《中原音韻》中派入三聲、在現代普通話和洛陽方言中均常用的的古入聲字652個(古入聲字在現代普通話、洛陽方言和《中原音韻》中有兩個讀音的,均以兩字計入,如:普通話:“塞、劈、扎”等;現代洛陽方言:“袱、辟、液”等;《中原音韻》:“極、局、別”等),進行聲調讀音分析,并將這652個入聲字在《中原音韻》、普通話以及洛陽方言聲調分派之異同進行具體對照,這不僅可以為研究古入聲字分歸洛陽方

5、言以及普通話四聲規(guī)律提供依據,還可以為探求《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到底是洛陽音系還是北京音系提供有力的證據。 </p><p>  與其他方言一樣,中古入聲字在《中原音韻》、普通話以及洛陽方言各聲調中的歸并,同這些入聲字聲母的清濁有很大的關系。因統計的這652個古入聲字聲母的清濁不同,所以分歸《中原音韻》、普通話以及洛陽方言的比例也會有區(qū)別。具體統計情況如表1(表中“●”表示古全濁聲母入聲字“▲”表示古次濁聲母入聲

6、字“○”表示古清聲母入聲字)所示: </p><p><b>  表1: </b></p><p><b>  聲調 </b></p><p><b>  例字 </b></p><p><b>  中原音韻 </b></p><p&g

7、t;<b>  普通話 </b></p><p><b>  洛陽方言 </b></p><p>  ●夕突跌凸撅 陽平 陰平 陰平 </p><p>  ●淑 陽平 陰平 上聲 </p><p>  ●疾嫉及舶箔(歌戈)勃渤泊(歌戈)竭碣 陽平 陽平 陰平 </p><p>

8、;  ●實十什石食蝕拾直值姪集習席荻狄笛敵糴極1劾賊獨讀牘瀆犢毒伏袱1服鵠鶻斛槲贖秫俗逐(魚模)族局1孰熟(魚模)塾白帛宅擇澤 擢薄(蕭豪)著(蕭豪)涸鑿(蕭豪)芍合盒盍跋1魃佛(歌戈)活?。ǜ韪辏╄I(歌戈)濁(歌戈)濯(歌戈)鐲(歌戈)學(歌戈)鑿(歌戈)著(歌戈)奪達沓滑猾狎轄鎋俠(家麻)峽匣乏伐筏罰拔雜協穴挾傑疊迭牒喋諜垤绖蝶折舌別1(離別)捷截絕軸(尤侯)熟(尤侯) </p><p><b> 

9、 陽平 </b></p><p><b>  陽平 </b></p><p><b>  陽平 </b></p><p>  ●襲袱2仆1(仆從)淑閘 陽平 陽平 上聲 </p><p>  ●踱度(歌戈) 陽平 陽平 去聲 </p><p>  ●屬1(屬于)1

10、蜀屬2(屬望) 陽平 上聲 陽平 </p><p>  ●秩擲復1鶴(歌戈)撻涉 陽平 去聲 陰平 </p><p>  ●寂惑術術述縛(歌戈)鑊 陽平 去聲 陽平 </p><p>  ●洽 陽平 去聲 上聲 </p><p>  ●續(xù)劃 陽平 去聲 去聲 </p><p>  ●笈覺 上聲 陽平 陰平 </p

11、><p>  ●極2滌覡局2轍跋2 上聲 陽平 陽平 </p><p>  ●檄 上聲 陽平 上聲 </p><p>  ●辟1(開辟)甓復2 上聲 去聲 陰平 </p><p>  ●柞 上聲 去聲 去聲 </p><p>  ●劇 去聲 去聲 去聲 </p><p>  ○一2揖約(蕭豪—~約多

12、重)約(歌戈)壓押鴨刷1噎 去聲 陰平 陰平 </p><p>  ○乙 去聲 上聲 上聲 </p><p>  ○惡1(歌戈-惡心) 去聲 上聲 陰平 </p><p>  ○惡2(歌戈-惡劣)刷2謁 去聲 去聲 陰平 </p><p>  ○益邑 去聲 去聲 陽平 </p><p>  ○厄 去聲 去聲 上聲 &l

13、t;/p><p>  ○沒2(沉沒)憶郁 去聲 去聲 去聲 </p><p>  ○博 陽平 陽平 陰平 </p><p>  ○佛(魚?!路穑┙捩?陽平 陽平 陽平 </p><p>  ○著(蕭豪—高著)仆2(仆倒) 陽平 陰平 陰平 </p><p>  ○逼 陽平 陰平 陽平 </p><p&

14、gt;  ○葺 陽平 上聲 上聲 </p><p>  ○逖 陽平 去聲 去聲 </p><p>  ○塞1隻織汁只劈1擊激失濕唧積喫昔惜息錫淅滴剔踢吸翕黑一1骨1(骨朵)縮1踘麯屈哭窟出督撲禿屋忽拍摘捉郭剝削作1割鴿缽撥潑塌殺扎1(扎針)扎2(包扎)挿鍤發(fā)夾1(夾子)搭瞎八掐薛切1接歇蝎闕1(闕失)缺帖1(妥帖)貼瞥撇1(撇開)鼈拙說(車遮)粥(尤侯)鴂 </p><

15、p><b>  上聲 </b></p><p><b>  陰平 </b></p><p><b>  陰平 </b></p><p>  ○戳聒脫 上聲 陰平 陽平 </p><p>  ○叔菽撮咂匝撒1(撒手)刮 上聲 陰平 上聲 </p><p&

16、gt;  ○吉棘汲識德得國福幅蝠足菊燭(魚模)竹(魚模)伯骼革隔格摘摑則角(角斗)覺腳(腳色)桷卓駁閣(蕭豪)閤蛤剳(同“札”)扎3(掙扎)夾2(夾衣)頰莢鋏節(jié)楫決決譎蕨摺(存折)折(折斷) </p><p><b>  上聲 </b></p><p><b>  陽平 </b></p><p><b>  陰平

17、 </b></p><p>  ○急嫡拂卒責幘迮琢斫酌灼橐爵察結劫別2(分別)哲 上聲 陽平 陽平 </p><p>  ○的1 上聲 陽平 上聲 </p><p>  ○色1匹劈2戟給(供給)筆北脊尺谷穀轂骨2(骨氣)曲(歌曲)篤百柏索廓葛渴塔獺法甲胛血鐵帖2(帖子)撇2(撇捺)褶雪宿(尤侯)腳   上聲 </p><p>&

18、lt;b>  上聲 </b></p><p><b>  陰平 </b></p><p>  ○卜窄索(蕭豪)撒2(撒種)角 上聲 上聲 上聲 </p><p>  ○乞 上聲 上聲 去聲 </p><p>  ○澁瑟塞2質炙僻適飾釋稷績跡鯽赤叱隙縮2(縮砂密)謖速腹覆不粟宿(魚模)酷黜畜束沃笏築策冊測

19、客(車遮)刻側昃仄色2穡嚇(車遮)鵲(蕭豪)雀(蕭豪)魄(蕭豪)作2各壑綽謔粕括闊榻發(fā)切2怯闕2闋餮帖3(字帖)輟撤澈掣浙設攝啜 </p><p><b>  上聲 </b></p><p><b>  去聲 </b></p><p><b>  陰平 </b></p><p>

20、;  ○陟室必畢篳蹕簇促蹙爍鑠拓柝朔矟 上聲 去聲 陽平 </p><p>  ○的2觸霎颯靸恰 上聲 去聲 上聲 </p><p>  ○拭軾壁碧璧辟2(復辟)別3(別扭)勑泣訖柵檗錯屑泄紲燮褻妾竊挈篋 </p><p><b>  上聲 </b></p><p><b>  去聲 </b><

21、;/p><p><b>  去聲 </b></p><p>  ▲兀抹1(抹灰) 上聲 去聲 上聲 </p><p>  ▲抹2(塗抹) 上聲 上聲 上聲 </p><p>  ▲勒1肋1拉抹(家麻)捏肉六 去聲 陰平 陰平 </p><p>  ▲沒 1(沒有) 去聲 陽平 陰平 </p>

22、;<p>  ▲額(皆來)額(車遮) 去聲 陽平 上聲 </p><p>  ▲辱 去聲 上聲 陰平 </p><p>  ▲日覓蜜立粒笠力栗液腋肋2勒2祿鹿漉麓木沐穆目録綠陸戮律物褥(魚模)入(魚模)獄欲浴訥麥貊陌脈搦藥(蕭豪)鑰(蕭豪)瀹落(蕭豪)烙(蕭豪)酪(蕭豪)珞箬瘧(蕭豪)岳(歌戈)樂(歌戈)樂(蕭豪)躍(歌戈)鑰(歌戈)末(歌戈)沫(歌戈)若弱(歌戈)蒻(歌戈)

23、落(歌戈)洛(歌戈)絡(歌戈)酪(歌戈)烙(歌戈)堊略(歌戈)掠(歌戈)虐(歌戈)瘧(歌戈)蠟臘辣納衲襪聶躡鑷嚙蘗臬蘗滅蔑葉燁業(yè)鄴裂冽獵鬛列月悅說(車遮—古通“悅”)閱軏越鉞樾刖劣褥(尤侯) </p><p><b>  去聲 </b></p><p><b>  去聲 </b></p><p><b>  陰平

24、 </b></p><p>  ▲逸譯驛溢鎰鹢疫役佾泆翼逆液愕寞(歌戈)莫(歌戈)鶚(歌戈)萼(歌戈)鱷(歌戈)鄂篾 </p><p><b>  去聲 </b></p><p><b>  去聲 </b></p><p><b>  陽平 </b></p&g

25、t;<p>  ▲諾(歌戈) 去聲 去聲 上聲 </p><p>  ▲曆歷櫪瀝靂易埸射2翊匿睦牧勿玉育鵒幕(歌戈) 去聲 去聲 去聲 </p><p>  ▲踏 陽平 去聲 陰平 </p><p>  ▲射1(無射) 陽平 去聲 去聲 </p><p>  從聲母的清濁方面看中古入聲字在中原音韻、洛陽方言以及普通話中的分布情況

26、如表2(表中括號內數字分別為全濁、次濁和清濁的總字數): </p><p><b>  表2: </b></p><p>  話別 洛陽方言 普通話 中原音韻 </p><p><b>  聲調 </b></p><p><b>  清濁 陰 </b></p>&

27、lt;p><b>  平 陽 </b></p><p><b>  平 上 </b></p><p><b>  聲 去 </b></p><p><b>  聲 陰 </b></p><p><b>  平 陽 </b><

28、;/p><p><b>  平 上 </b></p><p><b>  聲 去 </b></p><p><b>  聲 陽 </b></p><p><b>  平 上 </b></p><p><b>  聲 去 <

29、;/b></p><p><b>  聲 </b></p><p>  全 濁(163) 26 123 8 6 6 133 3 21 149 13 1 </p><p>  次 濁(156) 112 21 6 18 7 3 2 144 2 3 151 </p><p>  清 音(333 242 42 22 27

30、100 68 43 122 9 304 20 </p><p>  由表2可以看出,三者調類的分派規(guī)律分別為:一、《中原音韻》:1.全濁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陽平;2.次濁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去聲;3.清音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上聲。二、普通話:1.全濁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今陽平;2.次濁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今去聲;3.古清音聲母入聲字零散的歸入四聲,無明顯規(guī)律可尋,大致是歸入今去聲調和陰平調的入聲字居多,其次是陽平

31、,最少的是上聲。三、現代洛陽方言:1.全濁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今陽平調;2.次濁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今陰平調;3.清音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今陰聲調。 </p><p>  顯而易見,《中原音韻》、普通話以及洛陽方言三者之間在調類的歸并上有一致之處,如古全濁聲母入聲字三者均歸入到今陽平調中,但是古次濁和古清音聲母入聲字的調類分派規(guī)律三者卻不是十分的相同。洛陽方言聲調的分派規(guī)律與《中原音韻》的相差甚遠,只有全濁聲母入

32、聲字的歸并規(guī)律與《中原音韻》的相同,次濁聲母入聲字和清音聲母入聲字均與《中原音韻》不同,而普通話和《中原音韻》的調類分派規(guī)律更加接近,二者的古全濁聲母入聲字和古次濁聲母入聲字的調類歸并規(guī)律大體相同。唯一不同的則是清音聲母入聲字的歸并規(guī)律,《中原音韻》里清音聲母入聲字大部分歸入到上聲,普通話中的清音聲母歸并則散歸四聲無規(guī)律可循。 </p><p>  關于《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問題至今眾說紛紜,學界大致有三種主要觀

33、點:一種認為《中原音韻》代表當時的北方話,代表人物主要有陸志韋、楊耐思、邵榮芬、廖珣英等。陸志偉首先提出:“《中原音韻》不能代表今國語的祖語。”[1]楊耐思認為:“十三四世紀的北曲用韻代表當時北方話的實際語音系統,這樣,《中原音韻》所代表的語音也就是當時的北方話語音,這對于我們探討北方話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盵2]這一派認為《中原音韻》的基礎語音是通行于當時的廣大中原地區(qū),應用于廣泛的交際場合的一種共同語言。此種說法似乎夸大了《中

34、原音韻》基礎語音的范圍。另外兩種說法的共同點都是以一個特定的、比較狹小區(qū)域的方言作為《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但具體所認定的地方不同:一種是當時的河洛之音,此種說法的代表人物為李新魁。李新魁說:“《中原音韻》所代表的的語音系統,正是那時的洛陽音系。” [3];一種則是當時的大都話,持該種說法的主要有寧繼福、趙遐秋、曾慶瑞等人。寧繼福認為:“《中原音韻》是在大都的論爭中寫成的,它所記錄的中原之音即是大都話?!盵4]趙遐秋、曾慶瑞認為:“《中

35、原音韻》音系的基礎正是當時的大都話;《中原音韻》的聲韻調</p><p>  通過上文中的調類分派比較,不難發(fā)現洛陽方言聲調的分派規(guī)律與《中原音韻》的相差甚遠,而普通話和《中原音韻》的調類分派規(guī)律更加接近。所以說《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應該是當時的大都音,而非洛陽音系。 </p><p>  對于古清聲母入聲字的調類分派不像《中原音韻》那樣規(guī)律的現象,眾多學者做了深入的分析,如黎新第先生認為

36、:“影響古清入字歸調的因素,大體上說,來自口語的讀音與來自書面語是不同的。普通話古清入字來自口語的讀音主要受到鄰近次方言(或底層方言)古清入歸調的影響,來自書面語的讀音則顯示出古清入歸調二次分化的跡象,同時又受到文字對語言(語音)反作用的影響?!盵6]李榮先生也說:“北京話作為普通話的底子,事實上已經吸收了大量的方言成分。古清音入聲字北京話分讀陰陽上去四聲,就體現出北京話的綜合性?!魏畏窖栽谥饾u演進為全國標準的過程中,必然要吸收書面

37、語和其他方言成分?!盵7] </p><p>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不是范圍很大的當時的北方話,也不是以洛陽音系為基礎的河南話,而是當時的大都話,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音系。 </p><p><b>  參考文獻: </b></p><p>  [1]陸志韋.釋《中原音韻》[J].燕京學報,1946. </p>

38、<p>  [2]楊耐思.近代漢語音論(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p><p>  [3]李新魁.論《中原音韻》的性質及它所代表的音系[J].江漢學 </p><p>  報,1962,(8). </p><p>  [4]寧繼福.中原音韻表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p><p>  [

39、5]趙遐秋,曾慶瑞.《中原音韻》音系的基礎和“入派三聲”的性 </p><p>  質[J].中國語文,1962,(7). </p><p>  [6]黎新第.《中原音韻》“入派三聲” 析疑[J].重慶師院學報, </p><p>  1987,(4). </p><p>  [7]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5,(1).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