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流行病學,講師: 馬玉琴,流行病學定義,定義是:「流行病學是一門研究族群的健康狀態(tài)、健康事件的分布情形和決定因素,並應用研究結果加以控制健康問題的學問」(Last,2000)。,,一、健康狀態(tài):是指生理、疾病、傷害、殘障、死亡是否發(fā)生;分布情形是指什麼人(who)、在何時(when)、在何地(where)、罹患什麼疾病或發(fā)生何種健康問題(what)- 二、決定因素:即是疾病或某健康問題為何;再應用研究分析結果加以控制健康問
2、題,即如何(how)防治疾病、傷害、殘障和死亡的發(fā)生而前四個W(who、when、where、what)歸屬於描述性流行病學,後二個W(why、how)則為分析性流行病學。,流行病學其研究主要目的,1.解釋病因(etiology);利用醫(yī)療和流行病學的方法分析各種杜會、行為科學的檔案及資料,用以解釋疾病、狀況、殘障、失能、癥狀或死亡等各種情形。 2.探討流行病學的資料是否符合研究假設和科學的、行為的及生物醫(yī)學的現(xiàn)有知識。
3、 3.針對高危險群提供疾病控制和預防發(fā)展的基礎。,流行病學主要的用途,1.研究疾病史2.社區(qū)診斷3.監(jiān)測高危險群個案4.評估、評值和研究:了解公共衛(wèi)生和健康服務是否符合族群的需要;研究疾病治療、控制和預防約有效性、質量、可近性與可用性等。,流行病學主要的用途,5.特殊疾病或狀況的鑑別診斷過程、因果關係的決定:如鏈球菌咽喉炎會引起風濕熱。6.癥狀的鑑定:協(xié)助建立癥狀的鑑定標準。7.決定疾病的原因與來源,流行病學的特性
4、,探討的範圍廣泛,沒有任何疾病類型、地理範圍、和時間的特殊限制,地無標準病例數(shù)目的限定;一旦疾病的病例數(shù)在特定的人、時、地超過正常期望值(normal expectancy),且為本土性病例(而非境外移入)。 怪怪的??,怪怪的??,地方性:某疾病或病原體經常地出現(xiàn)在某族群或某地理範圍,即特殊疾病經常盛行於某區(qū)域或團體之中。 大流行:疾病在世界許多國家、洲際或許多種族之間流行,且可能是世界性的流行,如AIDS是一種大流行的
5、疾病。,疾病致病模式,三角模式 此模式由John Gordon提出,包括宿主、環(huán)境、病原體三個因素輪狀模式 輪狀模式由Mausner(I985)等人提出,是一個以宿主遺傳基因為中心軸,外圍為物理性、生物性、杜會性三個環(huán)境的同心圓。此模式強調宿主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受到各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致病,又稱為生態(tài)模式。,疾病致病模式,網狀模式 強調疾病並非由單一因素所形成,而是由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鏈交織形成的因果網
6、所造成。模式中的任一個因素都可能是疾病的某一因素而非唯一因素,且各因素之間互有關聯(lián)。 網狀模式適合用來解釋慢性病的致病機轉,但未能比較出各因素對疾病的重要性。,疾病自然史,所謂疾病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是疾病的一個連續(xù)性變化,乃指疾病在未經外來人為治療處置之下自然演變的過程。常將疾病自然史分成五個階段加以討?!赘惺芷凇R床前期 ※臨床期 ※殘障期※死亡,三段五級預防,初段預防(Pr
7、imary Prevention)※初段預防是阻止任何疾病或傷害的發(fā)生,透過健康促進、衛(wèi)生教育和健康保護三個主要構面來預防或降低疾病產生的機率。,三段五級預防,第一級預防:健康促進※利用行為或生活型態(tài)的改變以增進個案身心健康,進而預防疾病發(fā)生的可能性。如藉由各種的衛(wèi)教方法教導民眾均衡飲食的重要性、注意個性及人格的均衡發(fā)展、適材適性的工作、適當?shù)男菹⒑蛫蕵?、足夠的體能運動、舒適衛(wèi)生的生活環(huán)境等。,三段五級預防,第二級預防:特殊保護※
8、藉由各種的防護保護措施介入,以避免病原體的入侵或減少暴露於危險環(huán)境之下,進而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如例行的預防接種或傳染病流行期間的疫苗注射、個人衛(wèi)生習慣的感染控制、配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及特殊族群攝取特殊的營養(yǎng),如孕婦、除致癌的危險因子 (如戒菸)。,三段五級預防,次段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第三級預防:早即診斷和適當治療 ※此階段主要目的乃在藉由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來防範或延緩臨床前期和臨床期的變化
9、。,三段五級預防,篩檢「利用檢驗、測量或其他方法,從看似健康的族群之中,分辨出可能有病和可能沒病的人」篩檢陽性的個案必須再經由進一步的診斷以確定患病與否。,三段五級預防,篩檢須考慮信度(reliabilty)、效度(validity)兩方面?!哦纫部煞Q為可靠性,是指利用相同篩檢工具對柑同對象進行兩次以上檢定,所得結果的一致性,信度的提升可藉由改善篩檢人員操作步驟的一致性及篩檢工具的穩(wěn)定性來達成?!Ф仁侵负Y檢結果與實際有病狀況相
10、吻合的程度,效度可由敏感度(sensitivity)和特異度來表示。,三段五級預防,敏感度是指實際患病的病例中有多少人呈現(xiàn)陽性反應。特異度是指實際上末患病的病例中多少人呈現(xiàn)陰性反應。假陰性率(falsenegative rate)是指實際患病的病例中有多少人呈現(xiàn)陰性反應假陽性率是指實際末患病的病例中有多少人呈現(xiàn)陽性反應。,三段五級預防,敏感度和特異度計算範例 實際患病狀況篩檢果
11、 有 無 陽性 a(2) b(1) 陰性 c(3) d(4),三段五級預防,1.敏 感 度=實際患病且篩檢呈陽性人數(shù)/實際患病病例數(shù)=a/(a+c)=2/52.特 異 度=實際未患病且篩檢呈陰性人數(shù)/實際未患病病例數(shù)=d/(b+d)=4/53.假陰性率=實際患病但篩檢呈陰性人數(shù)/實際患病病例數(shù)=c/(a+c)=1-敏感度=3/
12、5=1-(2/5)4.假陽性率=實際未患病但篩檢呈陽性人數(shù)/實際患未病病例數(shù)= b/(b+d)=1-特異度=1/5=1-(4/5),三段五級預防,末段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 此階段主要的目的是延緩或阻止失能和疾病的惡化,以避免更進一步的醫(yī)療照護,其主要目標是協(xié)助生病、失能或受傷個案避免過度使用醫(yī)療服務資源和變成過度依賴專業(yè)的健康照護提供者。,三段五級預防,第四級預防:限制殘障 透過相關
13、醫(yī)療設施、適當治療和復健,或是再給予個案適當?shù)男l(wèi)教、行為改變、生活型態(tài)改變等措施的介入,使疾病和失能程度不再惡化或不再復發(fā)。如受傷肢體的物理治療以減少失能的機會。第五級預防:復健(Rehabilitation),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概論,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可分為描述性、分析性和實驗性流行病學,以下分別討論。,描述性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描述性流行病學的資料來源主要來自戶口普查、戶籍登記、健康記錄和醫(yī)
14、院病歷等。描述性流行病學可從人、時、地三方面因素來做說明,人口學的因素,一、年齡 二、性別 三、種族 四、社會經濟地位 五、職業(yè) 七、婚姻狀況 八、宗教信仰,時間的因素,一、時間聚集(time clustering):時間聚集代表著 有共同的暴露經驗,可以是指病例的發(fā)生特別集中在某一時段,如某年、某月、某日若屬於發(fā)病時間的聚集即稱為點流行,比較容易探討病
15、因,如食物中毒 二、週期循環(huán)(cyclic change)與季節(jié)變動(season change):疾病的發(fā)生率或死亡率呈週期循環(huán)的現(xiàn)象,如腸胃道疾病易發(fā)生於夏天、支氣管炎及腦膜炎則易發(fā)生於冬天。,時間的因素,三、長期趨勢(secular trends):疾病發(fā)生的長期變化除週期循環(huán)與季節(jié)變動之外,還有線性趨勢,包括逐年增加或減少的變化。臺灣地區(qū)由於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改善、營養(yǎng)的增進、醫(yī)藥及生活水準的提升,傳染病的疾病率和死亡率有
16、明顯下降的趨勢;癌癥和糖尿病死亡率的長期趨勢有上升現(xiàn)象,地的因素,地理分布的資料可從政府的人口或生命統(tǒng)計報告獲得,可以自然地理位置或行政分區(qū)做劃分。另外,由於不同的地理位置或國家,其人口密度、文化、飲食、生活型態(tài)、季節(jié)氣候、醫(yī)療水準與衛(wèi)生政策等均會影響疾病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分析性流行病學(Analytic Epidemiology),分分析性流行病學方法分為※橫斷研究法※縱貫研究,橫斷研究法,橫斷研究又稱盛行率研究,方法的進行是在
17、同一時間點,從研究族群中隨機選取具有代表性且數(shù)目合適的研究樣本,同時觀察或測量每個樣本個體的危險因子與健康事件的存在是否有顯著差異。,縱貫研究法,縱貫研究法可分為※世代研究法:又稱為前瞻法(prospective study)※病例對照研究法:又稱為回溯法(retrospective study)。,縱貫研究法,世代研究法(Cohort study) 世代研究法是選擇一群健康者,依據(jù)不同的危險因子暴露情況,分為暴露組與非暴露組,
18、經過長期觀察此二群人未來的罹病情形,再加以比較危險因子暴露量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是否呈現(xiàn)統(tǒng)計上的差異。。 5.可提供研究者觀察疾病自然史。怪怪的?,縱貫研究法,病例對照研究法(Case Control Study) 病例對照研究法是收集病例組與對照組過去危險因子的暴露情形,再加以分析危險因子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如果病例組的危險因子暴露量高於對照組,則該危險因子就可能與該疾病有關。在對照組的選擇方面,應考量
19、與病例組之間人口學背景資料的相同性及危險暴露的機會也應一樣。,實驗性流行病學,實驗性流行病學主要是屬於實驗性的(experimental),藉由人為操作的介入以控制致病因子或預後因子的作用,阻斷病理變化的進展,更可以探討危險因子與疾病的相關性。,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常見的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的計算方法有下列幾類:罹病率(morbidity) 發(fā)生率:發(fā)生率是決定疾病流行的方法之一,是描述某一特定時間內,新得病的人數(shù)與所有可
20、能發(fā)生疾病的總人數(shù)之比值。 發(fā)生率=一段時間內某病新發(fā)生之病例數(shù)/此段時間內之總人口,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盛行率盛行率是描述某一個時間內,族群中所有現(xiàn)存病例數(shù)與所有總人口數(shù)的比值。盛行率可分為點盛行率與期盛行率,點盛行率表示觀察的時間較短,期盛行率表示觀察的時間較長。 期(點)盛行率=某段時間內(某時間點上)所有現(xiàn)存的病例/某段時間內(某時間點上)之總人口數(shù),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演算範例 2
21、005年甲地之總人口數(shù)為500,000人,該年內共計有1000個糖尿病個案,其中有100個個案是在當年新被診斷出來的,則該年內此地區(qū)糖尿病的發(fā)生率與盛行率為多少? 發(fā)生率=100/500000=0.0002 盛行率=1000/500000=0.002,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出生率(Fertility Rate)◎粗出生率:年中人數(shù)是以該年的7月1日之總人數(shù)為主,但因不易獲得當日的正確人數(shù),故通
22、常是以去年年底的人口總數(shù)與當年的人口總數(shù)之總和的平均數(shù)當作年中人口數(shù)。 粗出生率=(一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年中總人口數(shù))*103,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一般生育率:我國的育齡婦女是指15-49歲之婦女,而國際通用則指15-44歲。 一般生育率=(一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年中育齡婦女總數(shù))*103◎年齡別生育率:一年內某年齡組婦女出生的活產嬰兒總數(shù)與年中該年齡組婦女總數(shù)之比值,以千分率(0/00)表示之。 年齡別生育率=某年齡組婦
23、女全年生出的活嬰總數(shù)/年中該年齡組婦女總數(shù)*103,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總生育率:將各年齡別生育率之總和乘以年齡組距即可得,以千分率(0/00)表示之。 總生育率可用來推估末來人口增加的潛力,並可作為一個國家衛(wèi)生水準和社會福利制度的敏感指標。 總生育率=(各年齡組別婦女生育率的總和)*(各年齡組距之年數(shù)),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死亡率(Mortality Rate)◎粗死亡率:該地區(qū)一年內死亡人數(shù)與
24、該年內年中人數(shù)之比值,以千分率(0/00)表示之。死亡率的大小可反應出該地區(qū)的衛(wèi)生醫(yī)療情形、民眾的健康狀況的程度,是一個國家衛(wèi)生水準和杜會福利制度是否進步的重要指標。 粗死亡率=(一年內死亡人數(shù)/年中總人口數(shù))*1000,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間接標準化死亡率= 各年齡層實際死亡人數(shù)之總和 . (各年齡層比較人口數(shù)*標準人口之年齡別死亡率)之總和◎標準化死亡比= 實際死亡人數(shù)/期望死亡
25、人數(shù),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年齡別死亡率:一年內某年齡層組的死亡人口總數(shù)與該年內該年齡紐的年中人口總數(shù)之比值,以千分率(0/00)表示之。 年齡別死亡率=(一年內某年齡層組的死亡人口總數(shù)/年中該年齡組人口總數(shù))*1000,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嬰兒死亡率:一年內出生未滿一歲之嬰兒死亡總數(shù)與該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之比值,以千分率(0/00)表示之。嬰兒死亡率代表一個國家公共衛(wèi)生與醫(yī)藥進步的最敏感指標,因為一歲以內的嬰兒抵抗力
26、較差,易受傳染病的入侵。同時嬰兒死亡率也可以視為評估婦幼衛(wèi)生保建工作實行成效的最佳指標。 嬰兒死亡率=(一年內一歲以下嬰兒亡總數(shù)/一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1000,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演算範例 某地區(qū)某年的活產嬰兒總數(shù)共有1000人,而出生4週內死亡的新生兒有4人,出生4週至1歲死亡的嬰兒有6人;另外,婦女因懷孕或生產而死亡的共有5人,則此地區(qū)該年內的嬰兒死亡率有多少? 嬰兒死亡率=[
27、(4+6)/1000]*1000=100/00,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新生兒死亡率:一年內出生未滿4週 (28天)之新生兒死亡總數(shù)與該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之比值,以千分率(0/00)表示之。由新生兒死亡率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孕婦於產前是否受到良好的照顧及先天畸形兒的程度,因此也可反映該地區(qū)懷孕婦女孕期衛(wèi)生工作與對新生兒照顧的醫(yī)療衛(wèi)生水準。 新生兒死亡率=(一年內出生未滿4週 (28天)之新生兒死亡總數(shù)/一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1000,健康
28、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新生兒後期死亡率:一年內滿4週至I歲之嬰兒死亡總數(shù)與該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之比值,以千分率(0/00)表示之。新生兒後期嬰兒的死亡主要與傳染病的感染及受照顧的程度有關,因此新生兒後期死亡率可用來評估一個地區(qū)推展婦幼保健預防工作。 新生兒後期死亡率=(一年內滿4週至I歲之嬰兒死亡總數(shù)/一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1000 孕產婦死亡率=(婦女因懷孕或生產死亡的總數(shù)/一年內活產嬰兒總數(shù))*1000,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死因
29、別死亡率:一年內某地區(qū)人口中因某一原因死亡總數(shù)與該年內年中總人口數(shù)之比值,通常以每十萬分之一(0/0000)為單位,每年行政院衛(wèi)生署所公布的十大死因排行榜即是。死因別死亡率是公共衛(wèi)生施政的重要指標,可以看出疾病對人類生命威脅程度的大小,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和衛(wèi)生的綜合性指標。 死因別死亡率=(一年內因某種疾病 (原因)死亡之總數(shù)/年中總人口數(shù))*1000,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致死率:一年內因罹患某病而死亡之總人數(shù)與該
30、年內罹患某病的總人數(shù)之比值,以百分比(%)表示。它是表示因罹患某病或受到某種傷害而造成死亡的機率,在醫(yī)療上的貢獻可作為疾病嚴重程度之指標。 致死率=(因罹患某病而死亡之總人數(shù)/罹患某病的總人數(shù))*100﹪,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性比:指某地區(qū)在特定時間,每100位女子相當?shù)哪凶訑?shù),即男性人口與女性人口數(shù)的百分比。 性比= (男子之總人口數(shù)/女子之總人口數(shù)) *1OO,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依賴人口指數(shù):指0-14歲
31、和65歲以上人口數(shù)之總和與15-64歲人口數(shù)的比值,即是幼年人口及老年人口之總和對青壯年人口的比率;或是具有生產力的人口(15-64歲)對無生產力人口(0-14歲和65歲以上)的負擔,故又稱為扶養(yǎng)比。 依賴人口指數(shù)=(0-14歲人口數(shù)+65歲以上人口數(shù)/15-64歲人口總數(shù))*100,健康指標與人口統(tǒng)計,◎平均餘命:民國93年男性為73.6歲,而女性為79.41歲?!蜻w入率:一年內遷入某地區(qū)或國家的人口數(shù)與該年該地區(q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