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10/1/23/0aca25ad-7ed3-48b5-84cd-f1d4cb9bb7f6/0aca25ad-7ed3-48b5-84cd-f1d4cb9bb7f6pic.jpg)
![莊子之真“知”與三“言”探析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10/1/23/0aca25ad-7ed3-48b5-84cd-f1d4cb9bb7f6/0aca25ad-7ed3-48b5-84cd-f1d4cb9bb7f6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莊子》之“知”《莊子》之“知”與“言”探析與“言”探析摘要:摘要:《莊子》面對百家爭鳴時,獨辟蹊徑地對先秦百家所依持的名言系統(tǒng)做了質難,對明言系統(tǒng)本身的有效性做了一番追問,在此過程中《莊子》描述了世人之俗知對原初之知的背離,繼而批判了名言系統(tǒng)本身的缺陷和對道的割裂、支離,依此莊子主張棄絕知識,才能與道同一,體得真知?!肚f子》一書獨辟蹊徑,以“無言”言“真知”,力圖脫離世俗,嘗試體道歸真。但《莊子》也難以逃脫一個悖論——支離破碎之言何
2、以論道。關鍵詞:關鍵詞:語言;外延;背離;體道與真知道家認為只有棄絕知識、復歸于樸,才能保持真、常。道家的集大成者莊子對這一主題做了進一步的反思?!肚f子》1首先指出知識的一般界定,再指出知識無邊無涯,有限的生命根本無法窮就無涯的知識,否則會使人系于外物、勞精費神。為了保養(yǎng)有限的生命,人應當棄絕小知、俗知,與道同一,從而成就真人,體悟真知,游于逍遙之境。莊子三十三篇通篇所言皆是《莊子》之“知與識”,但同時莊子主張棄絕“知與識”,在面對悖論
3、時,莊子嘗試化俗言為真言,嘗試用真言論真知,為人們開顯出一絕世獨立的存在——體道之境。一世人之知世人之知(一)原初之知原初之知《莊子》文本承認普通人所擁有的認知能力和自由的認知意向?!肚f子》對于人的這種自然機能并未完全否定,在自由意向的流露下生成的知表現為一種未摻雜成心、成見的識知。當人們處于古之治道時人們盡管具有識知的能力和意向但其人都恬淡無欲知已生而無以知為,其人知與恬交相保養(yǎng)。相對于為了達成特定目標而生成的具有分別、判斷的特定之知
4、而言這種知只是人的自由認知意向流露所生之知,知之能力同外境相遇而生之知,一遇,則“知”知之,不遇則無其知。又如《庚桑楚》所謂“知者,接也;知者,謨也”,郭象注曰“夫目之能視,非知視而視也;不知視而視,不知知而知耳,1文中不討論《莊子》一文各部分的作者以及思想差異的問題,將其看作一整體,統(tǒng)稱《莊子》。3果終身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可能就會導致其終身迷惑?!肚f子》提到的這種知表現為一種自我反思、自我意識,是生存者對于自身狀態(tài)的追問?;谶@
5、種觀點,蘇格拉底主張人們對于自己的認識是最重要的一種認識。事實上,《莊子》認為通過這種自我反思、自我追問人們將能夠把目光從世俗轉向自身,從而有可能祛除外在的系縛。人只有在真正認識自己(知自己)之后,才有可能成就真正的自己。三《莊子》認為萬物生靈之生死、窮、達實乃自然而然,無其主使,所以人不能知。能知人之不可知已然不是小知或者俗知了,但是這種了知還不能稱為真知?!肚f子》指出人之生死“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
6、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晝夜之行也”5。這種將人之生死存亡理解成晝夜四時更替的知以及認識到“命不可解于心”能夠使人解脫部分外在的束縛,能夠坦然豁達地順天安命,不致使人入于非人,但同體道之知真知仍有距離。在《莊子》文本中能夠順天安命的人,偶爾地被《莊子》稱為圣人。6在《莊子》看來,了知生死窮達對于人生的幫助遠比前兩種知更有力。(三)小知(三)小知不及大知不及大知《莊子》認為世俗之知無法
7、把握世界的本真之性,在《齊物論》中將世俗之知貶稱為小知小識,《齊物論》指出“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8《莊子》認為世
8、俗之知如人籟、地籟一般有其固定的內容,如風波一般。而天籟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不知為誰。同時不論大知小知都屬于經驗世俗之知,這些經驗世俗之知通常與機事相關涉,有機事者必成機心,胸中存機心則純白必不完備9。成心互相爭斗,互相批駁對方,這樣就導致大家勾心斗角、牽累于外在之物,最后的結果便是人們勞精勞神、疲于奔命。楊國榮指出大知和小知不僅其所知對象是有限的(也即這種經驗性的及物5《莊子至樂》6據文本描述,莊子本人能自知并知生死如四時,但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莊子之知與波蘭尼默會之知比較研究
- 莊子“三言”研究
- 《莊子》“三言”研究.pdf
- 莊子獨特的言說方式---三言-與《莊子》思想的表述.pdf
- 對莊子言意之辯的理性闡釋
- 試論莊子之“真”.pdf
- 對《莊子》言意之辯的理性闡釋.pdf
- 莊子的“反知”與“真知”
- 試論莊子言與道的關系
- 莊子“三言”概念考論及其層次研究
- 試論《莊子》言與道的關系.pdf
- 莊子的“反知”與“真知”.pdf
- 《莊子》“三言”概念考論及其層次研究.pdf
- 莊子“三言”探賾與其對后世文學影響
- 金岳霖真之思想探析
- 假設復句行、知、言三域研究.pdf
- 順應理論視角下《莊子》“三言”的語境分析.pdf
- 莊子成語探析
- 莊子之“諧”的三重解讀
- 《莊子》之“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