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表達與胡適的民族文化觀——以胡適英文著述為中心的探討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異域表達與胡適的民族文化觀----以胡適英文著述為中心的探討姓名:徐超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中國近現代史指導教師:陸發(fā)春2010-04II 1933 年 7 月,胡適到美國訪問,應芝加哥大學哈斯克講座(Haskell Lectures)的邀請講學,講題為《中國文化的趨勢》(Cultural Trends in Present-day China),共講六次, 后把講稿匯為一冊由該大學出版, 名為 《中國的文藝復興》

2、 (The Chinese Renaissance)。在這里,胡適向西方世界第一次系統(tǒng)闡述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 胡適從文化主體角度來確立其文化交流的概念, 把不同文化接收者作為文化交流的最終考量尺度, 文化的最終融合需要人們的認同, 而文化的認同需要各種文化的相互接觸,并在接觸的基礎上相互理解。主張讓各種文化自由交流發(fā)展,沒有任何政府、統(tǒng)治者和領導者能夠有足夠的遠見來對文化交流進行主動選擇。胡適反對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成靜止不動的,要用

3、歷史的眼光看待文化的發(fā)展, 要把這個傳統(tǒng)當作一長串重大的歷史變動進化的最高結果看, 近代文明的發(fā)展, 無疑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到了歷史變動最后階段的前夕――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對照、沖突的時代,19 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才真正經過了一次力量的測驗,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最嚴重的測驗,生存能力的測驗。 在新的文明考驗下, 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路徑在哪, 胡適主張在新舊文化內在調和的新的基礎上建立我們自己的科學和哲學。中國文化只有與西方文化充分交融,通過長期

4、接觸、緩慢滲透來實現文化變革,這樣,中國便能成功帶來文化的轉型,雖然痛苦、緩慢而零碎,且常缺乏協調性、連貫性,但終能解決生活與文化中緊迫而基本的問題, 并能創(chuàng)建一種嶄新的文明, 一種與新世界精神水乳交融的文明。最終中國文藝復興的結果,正如胡適所言: “在本質上正是那個飽經風霜侵蝕而可以看得更為明白透徹的中國根底”(the stuff of which it is made is essentially the Chinese bedr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