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
目的:比較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與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腸黏膜NF-κB p65表達差異,探討其臨床意義。
方法:募集12名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男女各6名,平均年齡46.13±12.05歲)與16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男性患者10名,女性患者6名,平均年齡50.42±10.43歲),電子結腸鏡下取活檢獲得新鮮的腸黏膜組織。實時定量PCR法檢測其基因表達,免疫熒光染色檢測NF-κB p65
2、蛋白表達強度,t檢驗分析兩組之間的差異。
結果: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腸黏膜NF-κB p65基因與蛋白表達量分別為0.53±0.24、2.10%±0.64%,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黏膜NF-κB p65基因與蛋白表達量分別為5.19±3.37、15.22%±3.16%,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結論:本文在前人基礎上再次證實NF-κB p65參與潰瘍性結腸炎的
3、發(fā)病機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深入研究可能為該病的診斷與治療帶來突破。
第二部分 目的:比較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與結直腸癌患者腸黏膜NF-κB p65表達差異,探討其臨床意義。
方法:12名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16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及18名結直腸腺癌患者被納入實驗,電子結腸鏡或手術取活檢獲得新鮮的腸黏膜組織。逆轉錄聚核酶鏈反應法(RT-PCR)檢測各組腸黏膜NF-κB p65 mRNA的表達,免疫
4、組化法檢測各組腸黏膜NF-κB p65蛋白表達強度,單因素方差分析三組之間的差異。
結果: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腸黏膜NF-κB p65基因與蛋白表達量分別為0.10±0.03、2.06%±0.70%,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黏膜NF-κB p65基因與蛋白表達量分別為0.96±0.11、36.16%±6.99%,結直腸癌患者腸黏膜NF-κB p65基因與蛋白表達量分別為0.42±0.77、9.54%±2.77%
5、,三組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結論:盡管炎癥與腫瘤存在某種聯(lián)系已在學界達成共識,課題組也觀察到結直腸癌患者腸黏膜NF-κB p65的表達較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增加,但其表達強度并非之前文獻報道的那么高,課題組認為抑制NF-κB p65的表達可能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較好思路,但不認為抑制NF-κB p65的表達能從根本上治療結直腸癌。
第三部分目的:比較分化程度不同的大腸癌患
6、者與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腸黏膜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其Ⅰ型受體(AT1R)表達差異,初步探討ANG II-AT1R信號通路與大腸癌之間的關系。
方法:腸鏡室募集大腸癌患者24名(病理學檢查證實其中9名為大腸高分化腺癌患者,9名為大腸中分化腺癌患者,6名為大腸低分化腺癌患者)及6名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電子結腸鏡下取活檢獲得新鮮的腸黏膜組織。免疫組化法檢測各組腸黏膜Angio
7、tensinⅡ及AT1R蛋白表達強度,單因素方差分析各組之間的差異。
結果:大腸腺癌患者腸黏膜ANGⅡ和AT1R的表達較無器質性腸道疾病志愿者腸黏膜ANGⅡ和AT1R表達明顯增強(P<0.01);不同分化程度的各組之間ANGⅡ表達未見明顯差異(P>0.05);中、低分化組較高分化組AT1R表達增加(P<0.01)。
結論:ANG II-AT1R信號通路參與大腸癌的發(fā)病過程,可能
8、成為大腸癌治療的新靶點。
第四部分目的:探討難治性肛瘺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并初步總結其療效。
方法:病例納入標準為同意接受本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的難治性低位肛瘺患者(外口離肛緣2cm以上的患者),剔除以下病例:一些能利用肛瘺切開術輕易治愈的單純性肛瘺患者、直腸陰道瘺患者、直腸膀胱瘺患者、炎癥性腸病患者、肛門先天異常患者、有肛門失禁病史患者及有手術禁忌癥的患者。手術主要器械為瘺管銑刀,術后主要方藥
9、為拔毒生肌散與黃連膏,治療簡要操作步驟如下:肛周常規(guī)消毒→麻醉滿意→鋪無菌巾→肛管內碘伏棉球消毒→擴肛并確認病情→探針由外口探入從內口穿出→在與內口對應的距肛緣1.5cm處作一與瘺管走行方向一致的梭形切口作為新外口→沿探針切開新外口與內口之間的皮膚、皮下組織及瘺管→組織剪修整所切的皮肉組織呈“V”狀敞開→銑刀桿循探針由外口探入從開窗處穿出→退出探針→銑刀頭安裝在肛內由開窗處穿出的銑刀桿上→位于外口之銑刀桿尾部連接微型電機→微型電機接通電
10、源的同時術者持電機緩緩拉出轉動的銑刀→適當撐擴殘余瘺道→再次將探針從外口探入開窗處探出→利用探針將引流條引入殘存瘺道→每日雙氧水/替硝唑/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早期傷口引流物渾濁階段,用蘸有拔毒生肌散的凡士林紗條引流;后期傷口引流物清稀階段,用蘸有黃連膏的凡士林紗條引流→適時拔除引流條。
結果: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間,課題組運用本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8例低位單純性肛瘺患者及6例低位復雜性肛瘺患者(男1
11、2名,女2名,平均年齡35.5±12.87歲),隨訪半年結果顯示:1例未堅持換藥的患者術后1月復發(fā),其他13例患者均痊愈;平均住院日為7天,患者傷口愈合時間為41.43±6.10天;無1例患者出現(xiàn)術中術后嚴重并發(fā)癥。
結論:本中西醫(yī)結合療法之手術部分一方面清除了感染的肛腺并作一“V”型切口至肛緣,最大限度的保證術后不復發(fā);另一方面機械化的隧道式切除瘺管壁肉芽組織而非全程切開瘺道,操作簡單、高效、微創(chuàng);術后換藥階段融入辨證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潰瘍性結腸炎相關性大腸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pdf
- 中西醫(yī)結合分期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優(yōu)化方案的研究.pdf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評價及相關免疫學指標的觀察.pdf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及調控細胞因子研究.pdf
- 中西醫(yī)結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分析和實驗研究.pdf
- 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治療優(yōu)勢與對策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pdf
-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pdf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Ⅱ、Ⅲ期大腸癌回顧性臨床研究.pdf
- 潰瘍性結腸炎的概念、鑒別診斷和中西醫(yī)治療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晚期大腸癌回顧性研究.pdf
- 潰瘍性結腸炎“伏毒理論”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的臨床研究.pdf
- 中西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pdf
- 大腸癌術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臨床研究.pdf
- 中西醫(yī)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pdf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晚期大腸癌的臨床研究.pdf
- 潰瘍性直腸炎患者中西醫(yī)結合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 潰瘍性結腸炎相關性結腸癌發(fā)病機制初探.pdf
- 潰瘍性結腸炎與腸癌關系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